课时7.4.1 糖类 必修 第二册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时7.4.1 糖类 必修 第二册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含答案)

资源简介

糖类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单糖、二糖及多糖的性质
2、知道常见的还原性糖,能够设计实验确认淀粉水解的产物及水解的程度
【主干知识梳理】
一、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前三者为人体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
1、概念:从分子结构上看,糖类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和它们的脱水缩合物
2、组成: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组成大多可以用通式Cn(H2O)m表示,也被称为碳水化合物
【微点拨】
①糖不一定都符合Cm(H2O)n,如:脱氧核糖的分子式为C5H10O4,但符合Cm(H2O)n的有机物不一定都是糖,如:乙酸分子式可写为C2(H2O)2
②糖不都有甜味,如纤维素,有甜味的物质不一定是糖,如:木糖醇
2、糖类的分类
类别 特点 代表物 代表物的分子式 代表物在自然界的存在 代表物的用途
单糖 不能水解为更简单的糖分子 葡萄糖、果糖 C6H12O6 葡萄糖和果糖:水果、蜂蜜 营养物质、食品工业原料
二糖 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 C12H22O11 蔗糖:甘蔗、甜菜乳糖:哺乳动物的乳汁 营养物质、食品工业原料
多糖 水解后能生成多分子单糖 淀粉、纤维素 (C6H10O5)n 淀粉:植物的种子或快根纤维素:植物的茎、叶 淀粉:营养物质、食品工业原料纤维素:造纸和纺织工业原料
【对点训练1】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糖类物质的分子通式都可用Cm(H2O)n来表示
B.凡能溶于水且具有甜味的物质都属于糖类
C.糖类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D.糖类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能生成它们的化合物
2、根据糖类的定义,下列物质中属于糖类的是(  )
A.CH2OH(CHOH)2CHO B.CH3CH(OH)CH2CHO
二、常见的单糖——葡萄糖与果糖
1、葡萄糖:最重要的单糖,是构成多种二糖和多糖的基本单元,葡萄糖是还原性糖
(1)物理性质:有甜味的无色晶体,能溶于水,但甜味不及蔗糖甜(葡萄汁、甜味水、蜂蜜)
(2)组成和结构:葡萄糖分子中有一个醛基和五个羟基,是一种六碳糖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最简式 官能团
C6H12O6 CH2OH(CHOH)4CHO CH2O,符合此简式的有:甲醛、乙酸、甲酸甲酯等 —OH(羟基)和 (—CHO醛基)
(3)化学性质: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和醇羟基,可发生加成、氧化、酯化等反应
①葡萄糖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
实验过程 在试管中加入2mL 10% NaOH溶液,滴加5滴5% CuSO4溶液,得到新制的Cu(OH)2。再加入2mL 10%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
实验结论 出现的砖红色沉淀为氧化亚铜(Cu2O),说明在加热条件下,葡萄糖可以把新制的氢氧化铜还原为Cu2O
微点拨 ①Cu(OH)2悬浊液要现用现配②配制时NaOH要过量,将少量CuSO4滴到过量的NaOH溶液中,若CuSO4过多易形成黑色的CuO沉淀③要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
方程式:CH2OH(CHOH)4CHO+2Cu(OH)2+NaOHCH2OH(CHOH)4COONa+Cu2O↓+3H2O
②葡萄糖与银氨溶液的反应——银镜反应
实验过程 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 mL 2% AgNO3溶液,然后一边振荡试管,一边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得到银氨溶液。再加入1mL 10%葡萄糖溶液,振荡,然后放在水浴中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在试管内壁上附着一层光亮的银镜
实验结论 银氨溶液与葡萄糖反应生成了银
微点拨 ①试管洁净;②银氨溶液应现用现配;③采用水浴加热;④不能振荡试管
方程式:CH2OH(CHOH)4CHO+2Ag(NH3)2OH2Ag↓+3NH3↑+CH2OH(CHOH)4COONH4+H2O
【微点拨】葡萄糖与新制Cu(OH)2、银氨溶液反应时均在碱性条件下加热进行,同时后者应水浴加热
③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和醇羟基,因此葡萄糖兼有醛基和羟基的性质
醛基的性质 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光亮的银镜
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羟基的性质 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
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④生理氧化或燃烧:C6H12O6(s)+6O2(g)―→6CO2(g)+6H2O(l) ΔH=-2 804 kJ·mol-1
⑤发酵反应
植物体(成醇):C6H12O62C2H5OH+2CO2↑;动物体内(成乳酸):C6H12O6―→2C3H6O3(乳酸)
(4)用途:葡糖糖用于制镜业、糖果制造业,还用于医药工业,葡糖糖可直接被人体吸收。因此,体弱和血糖过低的患者可利用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的方式来迅速补充营养
2、果糖
(1)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有甜味,自然界中甜度最大的糖 ,在水、乙醇、乙醚中均易溶
(2)组成和结构:果糖分子中有一个羰基和五个羟基,是一种六碳酮糖 (与葡萄糖对比)
分子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类别 关系
葡萄糖 C6H12O6 CH2OH(CHOH)4CHO 羟基、醛基 单糖 互为同分异构体
果糖 C6H12O6 羟基、酮基 单糖
(3)化学性质:果糖分子中有一个羰基和五个羟基,可发生加成、酯化反应
【微点拨】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还原性糖是指糖类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 反应生成红色沉淀。反之,则为非还原性糖,如:葡萄糖是还原性糖,果糖是非还原性糖
【对点训练2】
1、下列关于葡萄糖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能发生酯化反应
B.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C.葡萄糖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与H2O
D.完全燃烧等质量的葡萄糖和甲醛(HCHO),所需氧气的量不相同
2、下列关于葡萄糖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葡萄糖能发生酯化反应
B.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C.1 mol葡萄糖分子可以消耗5 mol Na
D.完全燃烧等质量的葡萄糖和甲醛(HCHO),所需氧气的量不相同
三、常见的二糖——蔗糖和麦牙糖
二糖又称双糖,一个二糖分子能水解生成两个单糖分子,常见的二糖有蔗糖和麦牙糖,它们的分子式C12H22O11,但麦芽糖分子中含有醛基,具有还原性,蔗糖分子中没有醛基。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1、蔗糖 (常见物质:红糖、白糖、冰糖)
(1)分子式:C12H22O11
(2)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易溶于水,较难溶于乙醇,甜味仅次于果糖
(3)存在:大多数植物体内(甜菜、甘蔗中含量最高)
(4)用途:甜味食品
(5)化学性质:无醛基,无还原性,但水解产物有还原性
(6)蔗糖的水解及实验探究
实验过程 在试管中加入2mL 10%蔗糖糖溶液,再加入4 mL 2 mol/L H2SO4溶液,热水浴中加热。待溶液冷却后向其中加入NaOH溶液,将溶液调至碱性,再加入新制的Cu(OH)2,加热。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最终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 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和新制Cu(OH)2悬浊液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方程式
【微点拨】
①水解反应的条件:稀硫酸(1∶5)作催化剂,蔗糖水解实验需要用水浴加热
②盛蔗糖溶液的试管要预先洗净,可先用NaOH溶液洗涤,再用清水洗净
③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检验水解产物为葡萄糖时,一定要先加NaOH溶液中和作催化剂的稀硫酸,至
溶液呈碱性后再加银氨溶液或新制的Cu(OH)2悬浊液进行检验,否则实验会失败
2、麦芽糖 (常见物质:饴糖)
(1)分子式:C12H22O11 (与蔗糖同分异构)
(2)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但甜味不如蔗糖
(3)存在:发芽的谷粒和麦芽中
(4)用途:甜味食品
(5)化学性质:有醛基,有还原性,水解产物也有还原性
①有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应(分子中含有醛基),是还原性糖
②水解反应(产物为葡萄糖一种):
3、蔗糖与麦芽糖的比较
蔗糖 麦芽糖
分子式 C12H22O11 C12H22O11
分子结构 分子中无醛基 分子中有醛基
互为同分异构体,都是二糖
化学性质 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水解生成葡萄糖
非还原性糖,与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不反应 还原性糖,与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
鉴别方法 向其溶液中分别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麦芽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蔗糖(也可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鉴别)
【对点训练3】
1、下列实验操作和结论错误的是(  )
A.用新制的Cu(OH)2可鉴别麦芽糖和蔗糖
B.用银镜反应可证明蔗糖是否转化为葡萄糖,但不能证明是否完全转化
C.浓硫酸可使蔗糖脱水变黑,证明蔗糖含C、H、O三种元素
D.向蔗糖溶液中滴加几滴稀硫酸,加热几分钟,然后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不能发生银镜反应,证明蔗糖不水解
2、在酸性条件下,可以水解生成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的有机物是(  )
A.蔗糖 B.麦芽糖 C.乙酸乙酯 D.甲酸甲酯
3、某学生进行蔗糖的水解实验,并检验水解产物中是否含有葡萄糖。他的操作如下:取少量纯蔗糖加水配成溶液;在蔗糖溶液中加入3~5 mL稀硫酸;将混合液煮沸几分钟,冷却;在冷却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至沸腾,但没有观察到砖红色沉淀。其原因是(  )
A.蔗糖尚未水解 B.蔗糖水解的产物中没有葡萄糖
C.加热时间不够 D.煮沸后的溶液中没有加碱中和作催化剂的硫酸
三、常见的多糖——淀粉和纤维素
多糖是一个分子能水解生成多个单糖分子的糖类。多糖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类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常见的多糖有淀粉和纤维素,它们的分子式都是由数目巨大的葡萄糖单元相互连接得到的,组成通式为(C6H10O5)n,但由于n不同,所以它们不是同分异构体。多糖是由很多个单糖分子按照一定方式,通过在分子间脱去水分子而成的多聚体。因此多糖也称为多聚糖。多糖一般不溶于水,没有甜味,没有还原性
1、淀粉
(1)组成:通式为(C6H10O5)n,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2)结构组成:是由几百到几千个葡萄糖元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结构有直链结构和支链结构两种
(3)物理性质:白色、无气味、无味道、粉末状,不溶于冷水,在热水里淀粉颗粒会膨胀破裂,有一部分淀粉会溶解在水里,另一部分悬浮在水里,形成胶状淀粉糊,淀粉胶体微粒不带电荷
(4)化学性质:不与银氨溶液和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不显还原性,为非还原性糖
①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
②淀粉的水解反应
实验过程 在试管中加入0.5 g淀粉和4 mL 2 mol/L H2SO4溶液,加热。待溶液冷却后向其中加入NaOH溶液,将溶液调至碱性,再加入新制的Cu(OH)2,加热。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最终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 淀粉水解生成的葡萄糖与新制的Cu(OH)2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方程式 (C6H10O5)n+nH2OnC6H12O6(葡萄糖)
③淀粉在人体内的变化
(5)检验淀粉水解及水解程度的实验步骤
实验原理 判断淀粉水解的程度时,要注意检验产物中是否生成葡萄糖,同时还要确认淀粉是否水解完全。用银氨溶液或新制的Cu(OH)2和碘水来检验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及水解是否完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及结论 现象A 现象B 结论
溶液呈蓝色 未产生银镜 未水解
溶液呈蓝色 出现银镜 部分水解
溶液不呈蓝色 出现银镜 完全水解
【微点拨】
①检验葡萄糖生成时要注意水解液加碱呈碱性
②检验淀粉是否存在时,注意水解液不用加碱呈碱性,否则I2与碱反应
(6)用途:重要营养物质、食品工业原料(如:制备葡萄糖、酿制食醋、酿酒)
工业酿酒原理:淀粉麦芽糖葡萄糖乙醇
C6H12O62C2H5OH+2CO2↑
2、纤维素
(1)组成:通式为(C6H10O5)n,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2)物理性质:白色、无气味、无味道、纤维状、难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
(3)结构简式:每一个纤维素单元中含有三个羟基()
(4)化学性质:不与银氨溶液和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不显还原性,为非还原性糖
①水解反应:(C6H10O5)n+nH2OnC6H12O6(葡萄糖)
②酯化反应:每一个纤维素单元中含有三个羟基,可与硝酸、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纤维素和硝酸的酯化反应:
(5)用途:用于纺织工业、造纸业等,还用于制备硝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等化工原料
【微点拨】①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式都表示为(C6H10O5)n,但由于n值不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②人体内不含消化纤维素的消化酶
【对点训练4】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淀粉、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B.糖类是高分子化合物,能发生水解反应
C.葡萄糖既可以与银氨溶液反应,又可以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D.可用碘检验淀粉是否发生完全水解
2、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情况。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淀粉尚有部分未水解 B.淀粉已完全水解
C.淀粉没有水解 D.淀粉已发生水解,但不知是否完全水解
3、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地方至今仍用传统工艺来制作米酒。家酿米酒的转化过程为(  )
A.淀粉→蔗糖→葡萄糖→酒 B.淀粉→麦芽糖→葡萄糖→酒
C.淀粉→麦芽糖→果糖→酒 D.淀粉→蔗糖→果糖→酒
【课后作业】
1、下列有关葡萄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能加氢生成六元醇 B.能发生银镜反应
C.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D.能被氧化为CO2和H2O
2、乙醇、乙酸和葡萄糖三种溶液,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它们区别开来,该试剂是(  )
A.金属钠   B.石蕊溶液 C.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D.NaHCO3溶液
3、已知苏糖的结构简式为以下有关苏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苏糖能发生银镜反应 B.苏糖与甲酸甲酯所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
C.苏糖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成或取代反应 D.苏糖与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4、某学生做葡萄糖的还原性实验,将4 mL 0.5 mol·L-1的CuSO4溶液和4 mL 0.5 mol·L-1的NaOH溶液混合后,滴入1.0 mL的10%的葡萄糖,加热煮沸,结果没有看到砖红色沉淀生成。这是因为(  )
A.葡萄糖浓度太大 B.加热时间不够
C.CuSO4溶液的量不够 D.NaOH溶液的量不够
5、下列两种物质不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
A.淀粉 纤维素 B.蔗糖 麦芽糖 C.正丁烷 异丁烷 D.果糖 葡萄糖
6、对于淀粉和纤维素[(C6H10O5)n]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互为同分异构体 B.都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遇碘(I2)均会呈蓝色 D.在人体内均会发生水解反应
7、将淀粉水解,并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其水解产物的实验中,要进行的主要操作是(  )
①加热 ②滴入稀硫酸 ③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 ④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A.①→②→③→④→① B.②→①→④→③→①
C.②→④→①→③→① D.③→④→①→②→①
8、下列关于糖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是能写成Cm(H2O)n的有机物都是糖类
B.按照分子中含羟基的个数可把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多糖
C.因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式都为(C6H10O5)n,所以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纤维素每个重复单元中都含有羟基,所以能够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9、下列关于葡萄糖和蔗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式不同 B.分子结构不同
C.不是同分异构体,但属于同系物 D.蔗糖可以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10、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乙酸溶液、葡萄糖溶液、淀粉溶液,这种试剂是(  )
A.NaOH溶液    B.新制Cu(OH)2悬浊液 C.碘水 D.Na2CO3溶液
11、下列有关基本营养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能与NaOH溶液反应 B.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C.纤维素在人体内最终水解为葡萄糖 D.淀粉遇碘化钾溶液变蓝
12、市场上有一种加酶洗衣粉,即在洗衣粉中加入少量的碱性蛋白酶,它的催化活性很强,衣服的汗渍、血液及人体排放的蛋白质油渍遇到它,皆能水解除去。下列衣料中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是(  )
①棉织品 ②毛织品 ③腈纶织品 ④蚕丝织品⑤涤纶织品 ⑥锦纶织品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 C.③④⑤ D.③⑤⑥
13、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功能紊乱,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因此平时饮食应注意减少糖类的摄入量。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分子可表示为C6(H2O)6,则每个葡萄糖分子含有6个H2O
B.葡萄糖与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C.糖尿病病人尿糖较高,可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来检测病人尿液中的葡萄糖
D.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14、广告称某种品牌的八宝粥(含桂圆、红豆、糯米等),不加糖,比加糖还甜,最适合糖尿病人食用。你认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糖尿病人应少吃含糖的食品,该八宝粥未加糖,可以放心食用
B.这个广告有误导喜爱甜食消费者的嫌疑
C.不加糖不等于没有糖,糖尿病人食用需慎重
D.不能听从厂商或广告商的宣传,应询问医生
15、如图所示,在一熟苹果切片上分别滴上1滴碘水和银氨溶液,颜色变化如图所示,根据这些实验现象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熟透的苹果中含有淀粉 B.熟透的苹果中不含淀粉
C.熟透的苹果中含有还原性的淀粉 D.熟透的苹果中不含还原性的糖
16、能证明淀粉已经完全水解的试剂是(  )
A.碘化钾溶液   B.银氨溶液   C.碘水 D.酚酞试剂
17、糖元[(C6H10O5)n]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比淀粉更大的多糖,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肌肉中,所以又叫动物淀粉和肝糖。下列关于糖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糖元与淀粉、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B.糖元、淀粉、纤维素属于同系物
C.糖元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D.糖元具有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应
18、近几年一种新型的甜味剂木糖醇悄悄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木糖醇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它具有甜味足、溶解性好、防龋齿、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优点。木糖醇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的晶体,分子式为C5H12O5,结构简式为CH2OH(CHOH)3CH2OH。下列有关木糖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木糖醇与葡萄糖、果糖等一样属于多羟基醛或酮,是一种单糖
B.已知木糖醇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木糖醇的溶解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C.木糖醇是一种五元醇
D.木糖醇是一种无糖型甜味剂
19、有A、B、C三种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淀粉溶液中的一种,甲同学做实验得出:
①B能发生银镜反应;②A遇碘水变蓝色;③A、C均能发生水解反应,水解液均能发生银镜反应。
(1)试判断它们各是什么物质: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
(2)分别写出A、C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学生甲在一支试管中放入0.5 g淀粉后,再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加热10 min后,再将溶液一分为二,其中一份溶液做银镜反应实验,结果无银镜出现,另一份溶液加入碘水,结果无蓝色出现;学生乙在一支试管中放入0.5 g淀粉后,再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少许,加热45 min后,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中和硫酸,再将溶液一分为二,其中一份溶液做银镜反应实验,结果有银镜产生,另一份溶液中加入少量碘水,未出现蓝色。
(1)学生甲的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的实验现象,判断淀粉的水解情况是    
A.完全水解     B.部分水解 C.没有水解 D.不能准确判断
(3)学生乙的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乙的实验现象,判断淀粉的水解情况是    
A.完全水解 B.部分水解 C.没有水解 D.不能准确判断
21、某制糖厂以甘蔗为原料制糖,同时得到大量的甘蔗渣,对甘蔗渣进行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能防止环境污染。现按下列方式进行综合利用,并回答问题。
(1)A的名称________,D的结构简式________,F的名称________
(2)写出反应B→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A→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某有机物A化学式为CxHyOz,15 g A完全燃烧生成22 g CO2和9 g H2O。试确定:
(1)该有机物的最简式为________
(2)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且和Na2CO3混合有气体放出,A和醇能发生酯化反应,则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3)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且是易挥发有水果香味的液体,能发生水解反应,则其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
(4)若A分子结构中含有6个碳原子,具有多元醇和醛的性质,则其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糖类】答案
【对点训练1】
1、D。解析:有些符合通式Cm(H2O)n的物质不属于糖类,如乙酸(CH3COOH)、甲酸甲酯(HCOOCH3)等,有些不符合通式Cm(H2O)n的物质却属于糖类,如脱氧核糖C5H10O4;糖类不一定都具有甜味,有甜味的物质也不一定是糖类,如淀粉属于糖类但无甜味,糖精有甜味但不属于糖类;多糖能最终水解生成多分子的单糖,而单糖却是不能水解的糖类;糖类从分子结构上看,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能生成它们的化合物。
2、A。解析:根据糖类的定义可以看出,A项是多羟基醛属于糖类;B项是单羟基醛,C项是多羟基酸,它们均不属于糖类。
【对点训练2】
1、D。解析: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分子中含羟基,能和羧酸发生酯化反应,A正确;葡萄糖分子中含醛基,具有还原性,能被某些氧化剂氧化,B正确;葡萄糖分子中只含有C、H、O三种元素,由原子守恒可知,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C正确;设葡萄糖和甲醛的质量都为1 g,则:
C6H12O6 ~ 6O2
 180    192
 1 g    g= g
CH2O ~ O2
30    32
1 g     g
2、D。解析:葡萄糖与HCHO的最简式相同,等质量时,完全燃烧需O2的量相同,D错误。
【对点训练3】
1、D。解析:麦芽糖属于还原性糖,而蔗糖是非还原性糖,利用新制的Cu(OH)2可鉴别,A项正确;产生银镜只能说明蔗糖水解生成了葡萄糖,但蔗糖是否水解完全则无法确定,B项正确;浓硫酸使蔗糖脱水变黑,蔗糖中H、O元素以水的形式脱出,只剩下C,则证明蔗糖含C、H、O三种元素,C项正确;银镜反应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故应先在蔗糖水解液中加入碱性溶液中和作催化剂的稀硫酸,D项错误。]
2、A。解析: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其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3、D。解析:取少量纯蔗糖加水配成溶液;在蔗糖溶液中加入3~5 mL稀硫酸;将混合液煮沸几分钟,冷却;在冷却后的溶液中要先加入NaOH中和催化剂硫酸,使溶液显碱性,然后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至沸腾,就可以看到砖红色沉淀。因此没有观察到砖红色沉淀,是因为煮沸后的溶液中没有加碱中和作催化剂的硫酸,故选D。
【对点训练4】
1、B。解析:淀粉、纤维素属于多糖,在稀硫酸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A正确;单糖、二糖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二糖、多糖可以发生水解,而单糖不能水解,B错误;葡萄糖是多羟基醛,含有醛基,能与银氨溶液和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发生反应,产生银镜和砖红色的Cu2O沉淀,C正确;淀粉遇碘单质变蓝,因此可用碘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D正确。
2、D。解析:淀粉为多糖,遇碘变蓝色,淀粉在酸性环境下水解生成葡萄糖,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呈碱性,再加入碘水,因为碘水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不能通过溶液不变蓝说明溶液中不含淀粉。在碱性环境下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至沸腾,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水解液中含有葡萄糖,则淀粉已经水解,所以通过上述实验能够证明淀粉已经水解,但无法确定是否完全水解,D项正确。
3、B。解析:家酿米酒是以淀粉类物质为原料在酶的作用下逐步转化而成:淀粉麦芽糖葡萄糖酒(乙醇)。
【课后作业】
1、C解析 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其分子中含有五个醇羟基和一个醛基。含有醛基,可与氢气加成得到六元醇,与银氨溶液反应可生成银镜;含有醇羟基,可与羧酸反应生成酯;葡萄糖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可燃烧生成CO2和H2O(在人体中被氧化为CO2和H2O)。
2、C [Na与乙醇、乙酸、葡萄糖均能反应放出氢气,故不能将它们区别;只有乙酸使石蕊溶液变红色,石蕊溶液不能区别乙醇和葡萄糖;NaHCO3只与乙酸反应放出CO2气体,不能区别乙醇和葡萄糖;新制Cu(OH)2悬浊液与乙醇加热到沸腾无红色沉淀生成,而与葡萄糖溶液加热到沸腾有红色沉淀生成,新制Cu(OH)2溶于乙酸,溶液显蓝色,故能区别三种液体。]
3、D解析 有—CHO能发生银镜反应;苏糖与甲酸甲酯的最简式相同,所以含碳量相同;有—CHO能发生加成反应,有—OH能发生取代反应;苏糖与葡萄糖的分子式不相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4、D。解析:葡萄糖与新制Cu(OH)2反应时,NaOH必须过量,而本题中n(CuSO4)=n(NaOH)=2×10-3mol,NaOH的量不足,故看不到砖红色沉淀生成。
5、A。解析:同分异构体特点: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而淀粉和纤维素属于多糖,分子式不同,故A错误。
6、B。解析:A项,淀粉和纤维素中的n值不同,故不能为同分异构体,错误;B项,淀粉和纤维素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正确;C项,淀粉遇碘显蓝色,纤维素没有这个性质,错误;D项,淀粉在人体内可以水解,但是人体没有水解纤维素的酶,所以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发生水解,错误。
7、B。解析:淀粉水解的实验步骤:向淀粉溶液中加入3~5滴稀硫酸,选②;将混合液煮沸几分钟,选①;检验其水解产物的实验步骤:因还原性糖葡萄糖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发生氧化反应,须在碱性条件下,而此时溶液中有硫酸呈酸性,所以,在冷却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前,应加碱中和至碱性,所以选④;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选③;加热,选①;其实验结果有砖红色沉淀产生证明淀粉已经水解,所以该实验中操作步骤的排列正确顺序:②①④③①,故选B。
8、D。解析:A项,乙酸的分子式为CH3COOH,可以写成C2(H2O)2,乙酸不属于糖类,错误;B项,根据能否水解以及水解后的产物,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多糖,错误;C项,淀粉和纤维素分子式中n值不同,不能互称为同分异构体,错误;D项,纤维素每个结构单元中都含有羟基,所以能够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正确。]
9、C
10、B。解析:乙酸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而使蓝色絮状沉淀溶解,生成蓝色溶液;葡萄糖与新制Cu(OH)2悬浊液混合并加热,能生成砖红色沉淀;淀粉不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可用新制Cu(OH)2悬浊液鉴别三者。
11、B。解析:A项,葡萄糖中没有羧基,不与碱反应,故A错误;B项,蔗糖和麦芽糖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故B正确;C项,人体无纤维素酶,无法使纤维素水解,故C错误;D项,淀粉遇碘变蓝,但碘化钾与淀粉不反应,不能用来检验淀粉,故D错误。
12、B。解析:根据题意知加酶洗衣粉能使蛋白质水解,所以含有蛋白质的衣服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清洗。毛织品和蚕丝织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13、A。解析:A项,葡萄糖分子中不存在H2O分子;B项,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C项,葡萄糖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D项,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14、A。解析:由于糖尿病人应少吃含糖的食品,而该八宝粥虽未加糖,但它含有的桂圆、红豆、糯米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而淀粉属于糖类,所以糖尿病人应慎用该八宝粥,故A错误,B、C、D均正确。
15、A。解析:遇碘水变蓝色,说明含有淀粉;遇银氨溶液变黑色,则有少量单质银的粉末生成,说明含有还原性的糖。
16、C。解析:①淀粉遇碘变蓝色,在已经水解的淀粉溶液中滴加几滴碘液,溶液显蓝色,则证明淀粉没有完全水解;溶液若不显色,则证明淀粉完全水解。②若用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发生银镜反应,证明淀粉已水解,不能证明淀粉已完全水解,故选C。
17、C。解析:糖元属于多糖,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分子中的n值不同,所以与淀粉和纤维素不属于同分异构体,也不属于同系物;多糖不具有还原性。
18、A。解析:从给出的木糖醇的结构简式可知其分子中没有醛基,也没有羰基,只有羟基这一种官能团,故A项错误。
19、(1)淀粉 葡萄糖 蔗糖
(2)(C6H10O5)n+nH2OnC6H12O6
  淀粉        葡萄糖
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解析:(1)由题目可知,能发生银镜反应的为葡萄糖溶液,遇碘水变蓝色的为淀粉溶液。由此可以确定A为淀粉,B为葡萄糖,C为蔗糖。
(2)淀粉的水解产物为葡萄糖,蔗糖的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
20、(1)用银氨溶液检验前未加碱中和硫酸
(2)A 
(3)向中和液中加入少量碘水 
(4)D
解析:(1)学生甲的错误是用银氨溶液检验前未先加碱中和硫酸,因为银镜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进行。
(2)水解液中滴加碘水无蓝色现象,说明淀粉已完全水解,故选A项。
(3)学生乙的错误是向水解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加入碘水之后不变色,有可能是碘水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淀粉有可能完全水解也有可能未完全水解。
(4)根据乙的现象只能说明已经有水解反应发生,故选D项。
21、(1)纤维素 CH3CH2OH 二氧化碳和水
(2)C6H12O6+6O26CO2+6H2O
(3)
解析:甘蔗渣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能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可转化为酒精,在人体内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21、(1)CH2O 
(2)CH3COOH 
(3)HCOOCH3
(4)
解析:(1)n(C)==0.5 mol,n(H)=×2=1 mol,
n(O)==0.5 mol,
所以x∶y∶z=0.5 mol∶1 mol∶0.5 mol=1∶2∶1
则其最简式为CH2O。
(2)设其分子式为(CH2O)n。此时A应为羧酸,30n=60,所以n=2,分子式为C2H4O2,结构简式为CH3COOH。
(3)此时A为酯且n=2,分子式为C2H4O2,结构简式为。
(4)n=6,再结合性质推知A为葡萄糖。
PAGE
1蛋白质和核酸
【学习目标】
1、掌握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2、掌握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熟悉蛋白质的用途
【主干知识梳理】
一、氨基酸的结构
1、组成和结构
(1)组成:从结构上看,氨基酸可看作是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H被氨基取代的化合物
(2)结构:天然氨基酸几乎都是α-氨基酸,其结构简式可以表示为
(3)官能团:氨基(—NH2)和羧基(—COOH)
(4)常见的氨基酸
俗名 结构简式 系统命名
甘氨酸 H2N—CH2—COOH 氨基乙酸
丙氨酸 α 氨基丙酸
苯丙氨酸 α 氨基苯丙酸
【对点训练1】
1、分子式为C3H7O2N的有机物经实验分析,发现分子中的原子有如图所示的连接顺序,则此有机物一定是(  )
A.硝基化合物 B.硝酸酯 C.α-氨基酸 D.蛋白质
2、某含氮有机物C4H9NO2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属于氨基酸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有(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2、氨基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天然氨基酸均为无色晶体,熔点较高,在200~300 ℃熔化时分解,能溶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除少数外一般都能溶于水,而难溶于乙醇、乙醚
(2)化学性质
①两性:氨基酸分子中含有酸性官能团—COOH和碱性官能团—NH2,因此具有两性,可与酸、碱反应生成盐
a.与盐酸的反应:
b.与氢氧化钠反应:
②成肽反应:两个氨基酸分子,在酸或碱的存在下加热,通过一分子的—NH2和另一分子的—COOH间脱去一分子水,缩合成含有肽键()的化合物,称为成肽反应,由几分子氨基酸结合而成叫几肽
【微点拨】
①氨基酸的缩合机理:氨基酸的成肽反应原理是由氨基提供的氢原子与羧基提供的羟基结合生成水。肽键可简写为“—CONH—”,不能写成“—CNHO—”,两者的连接方式不同
②多肽分子中肽键个数的判断:由n个氨基酸分子发生成肽反应,生成一个肽链时,会生成(n-1)个水分子和
(n-1)个肽键
【对点训练2】
1、甘氨酸和丙氨酸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缩合反应生成二肽的化合物共有(  )
A.4种 B.3种 C.2种 D.1种
2、有一分子式为C8H14N2O5的二肽,经水解得丙氨酸和另一种氨基酸X,则X的分子式可能是(  )
A.C3H7NO3   B.C5H9NO4 C.C5H11NO5 D.C5H7NO4
二、蛋白质——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
1、组成元素:蛋白质是一类非常复杂的天然有机高分子,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微点拨】蛋白质有的溶于水,如:鸡蛋清;有的难溶于水,如:丝、毛等
2、化学性质
(1)蛋白质的两性:蛋白质的多肽由氨基酸脱水形成,在多肽链的两端存在着自由的氨基和羧基,侧链中也有酸性或碱性基团,所以蛋白质与氨基酸一样具有两性,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2)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肽类化合物,最终逐步水解得到各种氨基酸。食物中的蛋白质在人体内各种酶的作用下水解成各种氨基酸,氨基酸被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再在人体内重新合成人体所需的蛋白质
①水解原理:
②水解过程: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3)蛋白质的胶体性质:蛋白质是大分子化合物,其分子大小一般在1~100 nm之间,其水溶液具有胶体溶液的一般特性。如:具有丁达尔现象、布朗运动,不能透过半透膜以及较强的吸附作用
(4)蛋白质的盐析
实验过程 在试管中加入2 mL鸡蛋清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2 mL(NH4)2SO4或Na2SO4溶液,振荡,观察现象。再继续加入蒸馏水,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向鸡蛋清溶液加入饱和(NH4)2SO4或Na2SO4溶液,试管内有沉淀析出,加蒸馏水后沉淀又溶解
实验结论 饱和(NH4)2SO4或Na2SO4溶液能降低鸡蛋清在水中的溶解度,但不改变鸡蛋清的性质
①概念:浓无机盐溶液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使其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盐析
②条件:浓的轻金属盐溶液或铵盐溶液。少量的无机盐能促进蛋白质的溶解
③特点:盐析是可逆过程,继续加水时,能使沉淀溶解,不影响蛋白质的生理活性。采用多次盐析和溶解可分离提纯蛋白质
(5)蛋白质的变性
实验过程 向盛有鸡蛋清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醋酸铅溶液,振荡,观察现象。再继续加入蒸馏水,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加入醋酸铅溶液,试管内蛋白质产生沉淀;加入蒸馏水后沉淀不溶解
实验结论 加入醋酸铅溶液都能使蛋白质的性质发生改变
①概念:在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影响下,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
物理因素:加热、加压、搅拌、振荡、紫外线照射、超声波等
化学因素:强酸、强碱、重金属盐、三氯乙酸、乙醇、丙酮、甲醛等
②特点:蛋白质的变性是一个不可逆的化学变化过程,变性后的蛋白质在水中不溶解,同时也会失去原有的生理活性。利用蛋白质的变性,可用于杀菌消毒,而疫苗等生物制剂的冷冻保存则为了防止变性
③蛋白质盐析与变性的比较
盐析 变性
概念 蛋白质在某些盐的浓溶液中因溶解度降低而析出 蛋白质在加热、酸、碱等条件下性质发生改变而聚沉
特征 可逆 不可逆
实质 溶解度降低,物理变化 结构、性质改变,化学变化
条件 碱金属、镁、铝等轻金属盐的浓溶液及铵盐溶液 加热、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类、紫外线、X射线、甲醛、酒精、苯甲酸等
用途 分离、提纯蛋白质 杀菌、消毒
(6)蛋白质的特征反应——检验蛋白质
①颜色反应
实验过程 向盛有鸡蛋清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滴浓硝酸,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溶液遇浓硝酸变黄色
实验结论 浓硝酸可使某些蛋白质显黄色,常用此反应来鉴别蛋白质
②蛋白质的灼烧
实验过程 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分别灼烧一小段头发和丝织品,小心地闻气味
实验现象 可闻到烧焦羽毛的特殊气味
实验结论 蛋白质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3、鉴别蛋白质的两种方法
利用颜色反应 鉴别蛋白质可利用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即某些含苯环的蛋白质遇到浓硝酸变黄
灼烧 蛋白质灼烧时产生特殊的气味,即烧焦羽毛的气味
4、蛋白质的用途
(1)蛋白质是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能保证身体健康
(2)动物的毛、皮和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可应用于工业上
(3)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催化剂
【对点训练3】
1、下列关于蛋白质的组成与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氨基酸
B.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CuSO4、Na2SO4浓溶液,均会使其变性
C.天然蛋白质仅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D.蛋白质、纤维素、油脂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2、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的硫酸铵溶液,蛋白质析出,将其放入水中又溶解
B.蛋白质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
C.重金属盐使蛋白质分子变性,所以吞“钡餐”(主要成分是硫酸钡)会引起中毒
D.浓硝酸溅到皮肤上,皮肤立即变黄
3、能使蛋白质变性的是(  )
①硫酸钾 ②甲醛 ③氯酸钾 ④硝酸汞 ⑤氯化铵 ⑥氢氧化钠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④⑤⑥
4、棉花和羊毛都具有的特点是(  )
A.遇浓硝酸显黄色 B.灼烧后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C.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 D.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水解
【课后作业】
1、氨基酸不能发生的反应是(  )
A.酯化反应 B.成肽反应 C.水解反应 D.与强碱溶液的中和反应
2、下列关于氨基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天然的氨基酸都是晶体,一般能溶于水
B.氨基酸都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C.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能与酸、碱反应生成盐
D.天然蛋白质水解最终可以得到α 氨基酸、β 氨基酸等多种氨基酸
3、关于生物体内氨基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构成蛋白质的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
B.人体内所有氨基酸均可以互相转化
C.两个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二肽
D.人体内氨基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水和尿素
4、下列物质中与甘氨酸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5、(双选)关于蛋白质性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任何盐溶液,都会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B.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多种氨基酸
C.微热条件下,任何蛋白质遇到浓硝酸时都会显黄色
D.蛋白质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6、由下列结构片段组成的蛋白质在胃液中水解,能够产生的氨基酸是(  )
7、下列物质既可与强酸反应又可与强碱反应的是(  )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元素只有C、H、O、N
B.蛋白质在浓硝酸的作用下可发生水解反应
C.蛋白酶是蛋白质,它不仅可以催化蛋白质的水解反应,还可以催化淀粉的水解反应
D.蛋白质在酶等催化剂作用下可以水解,生成氨基酸
9、现有四种试剂:①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②浓硝酸;③硝酸银溶液;④碘水。为了鉴别葡萄糖、淀粉、食盐、鸡蛋清四瓶无色溶液,分别选择合适的试剂,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1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B.所有蛋白质遇浓硝酸都变黄,称为颜色反应
C.人工最早合成的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是中国科学家在1965年合成的
D.可以用灼烧法来鉴别蛋白质
11、市场上有一种加酶洗衣粉,即在洗衣粉中加入少量的碱性蛋白酶,它的催化活性很强,衣服的汗渍、血液及人体排放的蛋白质油渍遇到它,皆能水解除去。下列衣料中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是(  )
①棉织品 ②毛织品 ③腈纶织品 ④蚕丝织品 ⑤涤纶织品 ⑥锦纶织品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 C.③④⑤ D.③⑤⑥
12、下列变化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
A.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有沉淀析出 B.皮肤不慎沾上浓硝酸而呈黄色
C.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有沉淀析出 D.用稀释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植物种子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向鸡蛋白溶液中滴入饱和硫酸铵溶液,不会析出白色沉淀
B.向沸水中滴入饱和氯化铁溶液,能制取氢氧化铁胶体
C.浓硝酸溅在皮肤上能使皮肤呈现黄色,是由于浓硝酸和蛋白质发生了颜色反应
D.蛋白质在体内经消化后生成碳酸、尿素等
14、市场上有一种加酶洗衣粉,它是在洗衣粉中加入少量的碱与蛋白酶制成的。蛋白酶的催化活性很强,衣物的汗渍、血迹及人体排放的蛋白质、油渍遇到它,都能水解而除去。下列衣料中,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是(  )
①棉织品 ②毛织品 ③腈纶织品 ④丝织品
A.①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下列实验中,没有颜色变化的是(  )
A.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Cu(OH)2混合加热 B.淀粉溶液中加入碘酒
C.鸡蛋清中加入浓硝酸 D.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16、现有淀粉溶液、蛋清、葡萄糖溶液,区别它们时,下列试剂和对应现象依次是(  )
试剂:①新制Cu(OH)2 ②碘水 ③浓硝酸
现象:a.变蓝色 b.砖红色沉淀 c.变黄色
A.②—a、①—c、③—b B.③—a、②—c、①—b
C.②—a、③—c、①—b D.②—c、③—a、①—b
17、(多选)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溶液里加(NH4)2SO4溶液能使蛋白质析出
B.在豆浆中加少量石膏能使豆浆凝结为豆腐
C.蛋白质在人体中发生了水解反应,水解最终产物是尿素
D.任何结构的蛋白质遇到浓HNO3都会变成黄色
18、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在研究消化道中蛋白质被降解为氨基酸的领域中作出了卓越贡献。下列关于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蛋白质降解生成氨基酸属于水解反应 B.氨基酸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
C.蛋白质和氨基酸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D.可用浓硝酸鉴别含苯环的蛋白质和氨基酸
19、下列物质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可以加热)(  )
A.用新制Cu(OH)2鉴别醋酸溶液和酒精溶液 B.用新制Cu(OH)2鉴别蔗糖溶液和葡萄糖溶液
C.用浓HNO3鉴别淀粉溶液和鸡蛋清 D.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鉴别花生油和大豆油
20、某种解热镇痛药的结构简式为,当它完全水解时,可得到的产物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21、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某种氨基酸(CxHyOzNp)的分子组成。取ng该种氨基酸放在纯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CO2、H2O和N2。现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首先要通入一段时间的氧气,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装置中需要加热的仪器有________(用字母填空)。操作时应先点燃________处的酒精灯
(3)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取N2体积时,应注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中测得N2的体积为VmL(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为确定此氨基酸的分子式,还需要的有关数据有______
A.生成CO2气体的质量 B.生成H2O的质量 C.通入O2的体积 D.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蛋白质和核酸】答案
【对点训练1】
1、C。解析:每个碳原子的总键数为4,每个氮原子的总键数为3,每个氧原子的总键数为2,氢原子只有一个键。显然斜向相连的三个大白球应为碳原子,与最下方的碳原子相连的两个中白球应为氧原子,从键数看,下方的氧与碳之间应为双键,黑球应为N原子,最小的白球是氢原子。
2、C。解析:属于氨基酸的有五种,它们是
【对点训练2】
1、A。解析:同种氨基酸缩合反应生成二肽的化合物各有一种,甘氨酸和丙氨酸发生缩合反应生成二肽的化合物有两种。
2、B。解析:水解方程式为C8H14N2O5+H2O―→+X,根据质量守恒可得X的分子式。
【对点训练3】
1、A。解析: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氨基酸,故A正确;Na2SO4是轻金属盐,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Na2SO4浓溶液,会使其发生盐析而不是变性,故B错误;某些蛋白质还含有S、P等元素,故C错误;蛋白质和纤维素是高分子化合物,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D错误。
2、C。解析: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的硫酸铵溶液,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将其放入水中又会重新溶解,A正确;蛋白质分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符合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范围,故蛋白质分子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B正确;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变性是不可逆的,但硫酸钡难溶于水和盐酸,因此不会引起中毒,C错误;皮肤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含有苯环的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色(颜色反应),所以浓硝酸溅到皮肤上,使皮肤呈黄色,D正确。
3、A。解析: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化学因素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类,三氯乙酸、乙醇、丙酮、甲醛等有机物。
4、D。解析:棉花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羊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二者共同的性质是都能发生水解反应。“遇浓硝酸显黄色、灼烧后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是蛋白质的特征反应;蛋白质燃烧不仅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还生成含氮的物质、硫的氧化物等。
【课后作业】
1、C。解析:氨基酸分子中含有—COOH,可发生酯化反应和中和反应;含有—NH2和—COOH,可发生成肽反应;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础物质,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2、D。解析:天然的氨基酸均为晶体,一般能溶于水而难溶于乙醇、乙醚;氨基酸分子间能发生成肽反应,但氨基酸都不能发生水解反应;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能与酸、碱反应生成盐;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多种α 氨基酸。
3、B。解析:α-氨基酸的通式为;人体内氨基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是水、二氧化碳和尿素;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可形成二肽;在人体内能够通过转氨基作用形成的只有12种非必需氨基酸,还有8种必需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因此“人体内所有氨基酸均可以相互转化”的说法是错误的。
4、B。解析:相同碳原子数的氨基酸与硝基化合物可能互为同分异构体。甘氨酸的结构简式为,与其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CH3CH2—NO2,故选B。]
5、AC。解析: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NH4)2SO4、Na2SO4等溶液时,蛋白质会发生盐析,加入可溶性重金属盐溶液时会发生蛋白质的变性;含有苯环的蛋白质遇浓硝酸才会显黄色。
6、D。解析:该结构片段产生的氨基酸有CH3CH(NH2)COOH、H2NCH2COOH、HSCH2CH(NH2)COOH,故D符合。
7、C
8、D。解析:蛋白质的组成元素除C、H、O、N外还含有S、P等元素,A错误;某些蛋白质在浓硝酸的作用下,显黄色,发生颜色反应,B错误;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只可以催化蛋白质的水解反应,C错误。
9、D。解析: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淀粉遇到碘显蓝色;食盐溶液中氯离子与银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鸡蛋清溶液中含有蛋白质,遇到浓硝酸显黄色,故试剂顺序为①④③②。
10、B。解析: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A正确;蛋白质与浓硝酸的颜色反应,只有含苯环的蛋白质才能显黄色,不含苯环的蛋白质没有这一性质,B错误;C为常识性知识,正确;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这一性质常用来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蛋白质,生活中应用尤其广泛,这也是最简单的一种鉴别方法,D正确。
11、B。解析:根据题意知加酶洗衣粉能使蛋白质水解,所以含有蛋白质的衣服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清洗。毛织品和蚕丝织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12、A。解析:逐一分析各选项所列过程的实质,以有无新物质生成来区别是否为化学变化。A选项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有沉淀出现,这是盐析过程,析出的蛋白质性质并无变化,即没有新物质生成,加水后蛋白质仍能溶解,A项不是化学变化;B项皮肤变黄属于蛋白质的颜色反应,是化学变化;C项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析出沉淀,这是因为蛋白质变性,属化学变化;D项用稀释的福尔马林溶液杀死种子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使这些生物体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反应,是化学变化。
13、A。解析:蛋白质溶液中加入(NH4)2SO4溶液时,会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形成白色沉淀,A项错误。
14、D。解析:蛋白酶可以使蛋白质水解,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的物品,毛织品、丝织品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故选D。
15、D。解析:淀粉在稀硫酸的催化作用下,最终水解成葡萄糖,但这一过程中没有颜色变化。A选项会有砖红色沉淀产生,B选项淀粉遇碘变蓝色,C选项鸡蛋清遇硝酸会变黄,这是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16、C。解析::检验淀粉用碘水,现象是溶液变蓝;检验蛋清(蛋白质)用浓HNO3,现象是变黄色(颜色反应);检验葡萄糖用新制Cu(OH)2,现象是生成砖红色沉淀。
17、AB。解析::(NH4)2SO4为非重金属盐,加入(NH4)2SO4溶液,蛋白质会产生“盐析”现象,盐析是可逆过程,加水后蛋白质又会继续溶解,A对;豆浆可视为胶体,石膏可使其发生凝聚形成豆腐,B对;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C错;一般情况下,只有含苯环的蛋白质遇到浓HNO3才会发生颜色反应而变黄,D错。
18、C。解析::蛋白质降解生成氨基酸属于水解(取代)反应,氨基酸具有两性,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蛋白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而氨基酸属于小分子化合物。含苯环的蛋白质遇浓硝酸显黄色,此方法可用于检验含苯环的蛋白质和氨基酸。
19、D。解析::花生油和大豆油都是液态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20、C。解析:
完全水解后的产物是:、CH3COOH、CH3CH2COOH。
21、(1)排除系统中的N2
(2)AD D
(3)CxHyOzNp+O2xCO2+H2O+N2
(4)吸收未反应的氧气,保证最终收集的气体是N2
(5)①E装置中两侧液面相平 ②视线应与刻度线凹液面最低点相切
(6)ABD
解析:通入纯氧气目的是除尽系统中的氮气;加热A处使氨基酸燃烧,加热B处铜网,是为了除去尾气中的氧气;读数时要使量气管两侧液面相平,否则会使所测气体体积不准。
PAGE
1油脂
【学习目标】
1、掌握油脂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熟悉植物油和动物油的差别
2、掌握油脂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油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主干知识梳理】
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1、油脂的组成
(1)油脂:由高级脂肪酸与甘油[丙三醇:CH2(OH)—CH(OH)—CH2(OH)]通过酯化反应生成的酯,称为甘油三酯,属于酯类化合物
(2)组成元素:C、H、O
2、油脂的结构
3、分类
(1)根据状态(室温下)
①植物油脂通常呈液态,称为油,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成分的甘油酯
②动物油脂通常呈固态,称为脂肪,含较多饱和脂肪酸成分的甘油酯
【微点拨】油和脂肪统称为油脂
(2)根据烃基是否相同
①简单甘油酯:油脂结构中,R、R′、R″为同一种烃基的油脂称为简单甘油酯
②混合甘油酯:油脂结构中,R、R′、R″为不同种烃基的油脂称为混合甘油酯
【微点拨】天然油脂大都是混合甘油酯
4、常见高级脂肪酸:组成油脂的高级脂肪酸种类较多,但多数是含有16~18个碳原子的直链高级脂肪酸
名称 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
软脂酸 硬脂酸 油酸 亚油酸
结构简式 C15H31COOH C17H35COOH C17H33COOH C17H31COOH
5、油脂的存在
我们日常食用的牛油、羊油等动物脂肪,还有花生油、芝麻油、豆油等植物油,都是油脂。油脂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脂肪和某些植物的种子、果实中
【微点拨】
①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但它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②油脂是甘油与高级脂肪酸形成的酯,天然油脂都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③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不能选择油脂作萃取剂,因为它们之间能发生加成反应
【对点训练1】
1、下列关于油脂的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 B.R1、R2、R3一定相同
C.若R1、R2、R3都是饱和烃基,称为简单甘油酯 D.若R1、R2、R3都是不饱和烃基,称为混合甘油酯
二、油脂的性质
1、物理性质:油脂的密度比水的小,黏度比较大,油脂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油熔点较低,脂肪熔点较高
【微点拨】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对油脂熔点的影响很大。植物油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甘油酯,熔点较低;动物油含较多饱和脂肪酸的甘油酯,熔点较高
2、化学性质: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而在高级脂肪酸中,既有饱和的,又有不饱和的,因而油脂不仅具有酯的化学性质,还兼有烯烃的化学性质
(1)油脂的水解:以“硬脂酸甘油酯”为例
①酸性或酶的作用下水解:油脂在人体中(在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被肠壁吸收,作为人体的营养物质
②碱性水解(皂化反应):油脂在碱性(NaOH)条件下的水解反应中生成的高级脂肪酸的钠盐是肥皂的主要成分。所以将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
【微点拨】
①肥皂的生产流程如下:
②盐析的作用:加入的NaCl能降低高级脂肪酸钠的溶解度,使混合液分成上下两层,经分离得到高级脂肪酸钠盐及其副产品甘油
③酸或碱均可催化酯的水解反应,但碱能使水解反应趋于完全
(2)油脂的氢化反应:植物油分子中存在,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将液态油脂转化为半固态油脂
工业上常将液态植物油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提高油脂的饱和程度,生成固态的氢化植物油。氢化植物油性质稳定,不易变质,便于储存和运输,可用来生产人造奶油、起酥油,代可可脂等食品工业原料
【微点拨】
①热的纯碱溶液可以提高去除油脂的效果
②油脂的氢化属于加成反应,也属于还原反应。油脂氢化后可以防止因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变质
③油脂不一定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有些油脂是由不饱和的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可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有些油脂是由饱和的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不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
④油脂一定能使溴水褪色。由不饱和的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油脂,可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由饱和的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油脂,能萃取溴水中的溴而使溴水褪色
【对点训练2】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油脂水解可得到丙三醇 B.油脂皂化生成的高级脂肪酸钠盐是肥皂的有效成分
C.天然油脂大多是由不同酯形成的混合物 D.植物油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2、下列关于皂化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油脂经皂化反应后,生成的高级脂肪酸钠、甘油和水形成混合液
B.加入食盐可以使高级脂肪酸钠析出,这一过程叫盐析
C.向皂化反应后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食盐并搅拌,静置一段时间,溶液分成上下两层,下层是高级脂肪酸钠
D.皂化反应后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食盐,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分离提纯
3、油脂的下列性质和用途与其含有的不饱和碳碳双键有关的是(  )
A.某些油脂兼有酯的一些化学性质 B.油脂可用于生产甘油
C.油脂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 D.植物油可用于生产氢化植物油
4、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从溴水中提取溴可用植物油作萃取剂
B.用热的纯碱溶液去油污效果更好
C.油脂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可以得到固态油脂
D.用热的纯碱溶液可区分植物油和矿物油
三、油脂的生物效用
1、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并供给能量
油脂在人体小肠中通过酶的催化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然后再分别进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1克脂肪在体内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39 kJ能量,大约是糖类和蛋白质的两倍
2、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来源
鱼肝油和奶油富含维生素A、D,许多植物油富含维生素E。油脂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3、构成一些重要生理物质
脂肪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人体内的三大组成部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之一。 磷脂、糖脂和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类脂层,胆固醇又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3和类固醇激素的原料
4、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缓冲外界压力
皮下脂肪可防止体温过多向外散失,减少身体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也可阻止外界热能传导到体内,有维持正常体温的作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垫有缓冲外力冲击保护内脏的作用。减少内部器官之间的摩擦
5、提供必需脂肪酸
6、增加饱腹感
脂肪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长,所以有增加饱腹感的作用
【对点训练3】
1、下列关于油脂在人体中的生理功能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油脂在人体内的水解、氧化可释放能量,所以油脂可在人体内提供能量 ②为人体合成其他化合物提供原料 
③保持体温,保护内脏器官 ④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物质的吸收
A.都正确 B.只有①② C.只有①②③ D.只有①②④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油脂会造成人体肥胖,所以不能食用
B.脂肪酸在体内可以被氧化从而供给人体热量
C.摄入人体的脂肪大部分成为脂肪组织存在于人体内
D.必需脂肪酸在体内有促进发育、维持健康和参与胆固醇代谢的生理功能
3、下列属于油脂的用途的是(  )
①人类的营养物质 ②制取肥皂 ③制取甘油 ④制备高级脂肪酸 ⑤制取汽油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四、油脂和矿物油的比较
物质 油脂 矿物油
脂肪 油
组成 多种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多种烃(石油及其分馏产品)
含饱和烃基 含不饱和烃基
性质 固态或半固态 液态 具有烃的性质,不能水解
能水解并部分兼有烯烃的性质
鉴别 加含酚酞的NaOH溶液,加热,红色变浅不再分层 加含酚酞的NaOH溶液,加热,无变化
用途 营养素可食用,化工原料如制肥皂、甘油 燃料、化工原料
【对点训练4】
1、我们通常说的“油”指的是植物油和动物油,属于酯类,下列“油”属于酯类的是(  )
①豆油 ②酱油 ③羊油 ④甘油  ⑤重油
A.①③ B.②④⑤ C.②③ D.①④
2、光滑大米十分耐看,但在购买时要慎重,因为市场上曾出现过不法商贩利用石蜡油等工业用油给大米进行“抛光”处理后冒充优质米以牟取暴利的现象。食用油与石蜡油虽然都称为油,但从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上看,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食用油属于有机物,石蜡油属于无机物 B.食用油属于纯净物,石蜡油属于混合物
C.食用油属于酯类物质,石蜡油属于烃类 D.食用油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石蜡油属于小分子化合物
【课后作业】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油属于酯,脂肪也属于酯
B.酯是纯净物,油脂是混合物,油脂不属于酯
C.所有的脂都属于酯,因而化学上“脂”与“酯”经常混用
D.脂肪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而油不是
2、油脂是植物油与动物脂肪的总称。油脂既是重要的食物,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油脂的性质和用途与其含有不饱和双键有关的是(  )
A.工业生产中,常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来制取肥皂
B.油脂在人体内发生水解反应,可以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
C.植物油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脂肪是有机体组织里储存能量的重要物质
3、下列有关基本营养物质水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油脂的水解又称为皂化反应,故可用酸性条件下油脂的水解来制备肥皂和甘油
B.蛋白质水解生成的氨基酸具有酸性和碱性
C.人体内蛋白质的消化就是使蛋白质发生水解反应
D.用粮食酿酒与淀粉的水解有着密切的关系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植物油氢化过程中发生了加成反应 B.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C.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 D.油脂和蛋白质均可发生水解反应
5、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水不可以用来分离溴苯和苯的混合物 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
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
6、下列有关油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油脂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故油脂是混合物 B.油脂是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所生成的酯
C.油脂是酯的一种 D.油脂都不能使溴水褪色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羊油是高分子化合物,是纯净物 B.羊油是高级脂肪酸的高级醇酯
C.工业上将羊油加氢制造硬化油,有利于保存 D.羊油可以在碱性条件下加热水解制肥皂
8、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油脂属于混合物 B.油脂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会浮于水的上层
C.油脂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都比在纯水中难水解 D.各种油脂水解后的产物中都有甘油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B.油脂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可以得到固态油脂
C.油脂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可以发生皂化反应 D.油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10、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油脂的是(  )
A.花生油 B.石蜡油 C.棉籽油 D.牛油
11、能区别地沟油(加工过的餐饮废弃油)与矿物油(汽油、煤油、柴油等)的方法是(  )
A.点燃,能燃烧的是矿物油 B.测定沸点,有固定沸点的是矿物油
C.加入水中,浮在水面上的是地沟油 D.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共热,不分层的是地沟油
12、食品店里出售的冰淇淋是硬化油,它是以多种植物油为原料来制取的,制作过程发生的反应是(  )
A.水解反应 B.取代反应 C.加成反应 D.氧化反应
13、油脂是油与脂肪的总称,它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油脂既是重要食物,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油脂的以下性质和用途与其含有的不饱和碳碳双键()有关的是(  )
A.适量摄入油脂,有利于人体吸收多种脂溶性维生素和胡萝卜素
B.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可以生产甘油和肥皂
C.植物油通过氢化可以制造植物奶油(人造奶油)
D.脂肪是有机体组织里储存能量的重要物质
14、(多选)下列每组物质中各有三对物质,它们都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
A.乙酸和水,酒精和水,氯仿和水 B.己烷和水,硝基苯和水,四氯化碳和水
C.甘油和水,乙酸和水,乙醇和乙酸 D.油酸和水,甲苯和水,菜籽油和水
15、0.1mol 某一元脂肪酸A与32g Br2恰好完全加成,0.1mol A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共3.4mol。则A可形成的油脂的结构简式为(  )
16、将硬脂酸甘油酯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进行皂化反应,能把硬脂酸钠和甘油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操作有:
①盐析;②过滤;③蒸馏;④分液;⑤结晶。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7、实验室区别下列物质选用的试剂(括号中的为试剂)正确的是(  )
A.软脂酸甘油酯与硬脂酸甘油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矿物油与植物油(氢氧化钠溶液)
C.乙酸和葡萄糖(石灰水) D.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石灰水)
18、证明硬脂酸具有酸性,正确的实验方法是(  )
A.把硬脂酸溶于汽油,向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
B.把纯碱加入硬脂酸中并微热,产生泡沫
C.把硬脂酸加热熔化,加入金属钠,产生气泡
D.把稀烧碱溶液加入硬脂酸中,并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微热,红色变浅,甚至无色
19、如图为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装置图。进行皂化反应时的步骤如下:
(1)在圆底烧瓶中装入7~8g硬脂酸甘油酯,然后加入2~3g氢氧化钠、5mL H2O和10mL酒精。加入酒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隔着石棉网给反应混合物加热约10min,皂化反应基本完成,所得到的混合物为_______(填“悬浊液”“乳浊液”“溶液”或“胶体”)
(3)向所得混合物中加入_____________,静置一段时间后,溶液分为上下两层,肥皂在________层,这个操作称为__________
(4)图中长玻璃导管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某天然油脂A的分子式为C57H106O6。1mol该油脂水解可得到1mol甘油、1mol不饱和脂肪酸B和2mol直链饱和脂肪酸C。经测定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0,原子个数比为n(C):n(H):n(O)=9:16:1
(1)写出B的分子式:________
(2)写出C的结构简式:________
(3)写出含5个碳原子的C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一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完成下列问题:
(1)该化合物含有的官能团是____________(填名称)
(2)该化合物的类别是________
A.烯烃 B.酯 C.油脂 D.高分子化合物 E.混合甘油酯
(3)该化合物与水________
A.互溶 B.不溶,水在上层 C.不溶,水在下层
(4)与该物质能反应的物质有________
A.NaOH溶液 B.溴水 C.乙醇 D.乙酸 E.H2
写出属于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22、大豆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由大豆配制出来的菜肴很多,它是人体营养中最重要的补品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所吃的豆腐是一种________
A.蛋白质凝胶  B.纯蛋白质 C.脂肪 D.淀粉
(2)我们食用的大豆,最终补充给人体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
A.氨基酸 B.蛋白质 C.油脂 D.糖类
(3)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
(4)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油脂】答案
【对点训练1】
1、A
【对点训练2】
1、D。解析:植物油是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其中高级脂肪酸的烃基中含有碳碳不饱和键,该不饱和键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2、C。解析:油脂在碱性溶液的作用下发生的水解反应叫皂化反应,生成的高级脂肪酸钠、甘油都溶于水,故能形成混合液,A项正确;加食盐细粒可降低高级脂肪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而使其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盐析,B项正确;盐析后,上层是密度较小的高级脂肪酸钠,下层是甘油和食盐的混合液,C项错误;加入食盐后,高级脂肪酸钠析出,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提纯,D项正确。]
3、D
4、A。解析:植物油中含不饱和键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温度越高,纯碱溶液的水解程度越大,碱性越强,油污的水解速率越快,去污效果越好;油脂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沸点较高,常温下呈固态;植物油为油脂,在热碱性溶液中水解,产物均溶于水,而矿物油主要为烃类,不与纯碱反应,液体仍为两层。
【对点训练3】
1、A
2、A。解析:油脂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应该适量食用。
3、D。解析:汽油是液态烃的混合物,主要来自于石油,不能由油脂制备。
【对点训练4】
1、A
2、C
【课后作业】
1、A。解析:植物油和动物脂肪都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区别在于前者为液态,烃基不饱和程度大,后者为固态,烃基饱和程度较大或不饱和程度较小,因而A对,D错;油脂属于酯,酯可以是混合物,也可以是纯净物,B错;脂不一定是酯,如树脂不是酯,酯也不一定是脂,如乙酸乙酯不是脂,C错。
2、C。解析: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盐,与酯基有关,与碳碳双键无关,故A错误;油脂在人体内发生水解反应,可以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与酯基有关,与碳碳双键无关,故B错误;植物油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与碳碳双键有关,故C正确;脂肪是有机体组织里储存能量的重要物质,与碳碳双键无关,故D错误。
3、A。解析:油脂的水解既可以在酸性条件下进行,也可以在碱性条件下进行,但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才称为皂化反应,A错误;氨基酸分子中有—NH2和—COOH,具有酸性和碱性,B正确;人体内的蛋白质,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氨基酸,C正确;粮食酿酒首先将多糖水解成葡萄糖,然后将其转化为酒精,D正确。
4、B。解析:植物油氢化过程中发生了油脂与氢气的加成反应,A正确;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通式为(C6H10O5)n,但二者的n值不同,所以不互为同分异构体,B错误;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人造纤维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灼烧时无烧焦羽毛的气味,C正确;油脂和蛋白质均可发生水解反应,D正确。]
5、D。解析:A项,苯与溴苯互溶,无法用水分离,正确;B项,食用油的主要成分为油脂,反复加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正确;C项,蛋白质是流感病毒的组成成分,加热能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杀死流感病毒,正确;D项,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5%,错误。
6、D。解析:纯净物有固定的熔、沸点,油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故是混合物;从结构上分析,B项正确;油脂是酸与醇作用的产物,具有酯基(—COO—),属于酯类;油脂结构中的烃基有些是不饱和的,含有碳碳双键,可使溴水褪色。
7、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油脂的组成和油脂的化学性质。羊油是动物脂肪,属于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油脂都不是高分子化合物,A选项错误;构成羊油的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而不是高级醇酯,B选项错误;羊油并不是液态油,而是固态酯,是饱和高级脂肪酸形成的甘油酯,因此不存在催化加氢的问题,C选项错误;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这种水解又称为皂化反应,是工业上制肥皂的方法,D选项正确。
8、C。解析:油脂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密度比水小,在酸、碱性条件下能水解,水解产物中都有甘油。
9、C。解析:A项,油脂可以看作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反应生成的酯;B项,油脂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沸点较高,常温下呈固态;C项,皂化反应是指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D项,自然界中的油脂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因此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10、B。解析:石蜡油是液态烷烃的混合物,不属于油脂。
11、D。解析:地沟油和矿物油均可燃烧,A错误;地沟油和矿物油均为混合物,均没有固定的沸点,B错误;地沟油和矿物油密度均小于水,均不溶于水,C错误;地沟油主要成分为油脂,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因此地沟油与NaOH溶液共热后不再分层,矿物油为烃的混合物,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因此液体分层,D正确。
12、C。解析:植物油是液态油,冰淇淋是硬化油,是固态的,液态的油变成固态的脂肪(硬化油)需要将不饱和烃基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饱和烃基。
13、C。解析:本题考查油脂的性质。本题要求选出“与其含有的不饱和碳碳双键有关”的性质,这是解题的关键,也是容易出错的地方。A、B、D三项是油脂的共性,与结构中是否含有双键无关,C中的“氢化”就是与H2的加成反应,是不饱和双键的特性。
14、BD。解析:只有互不相溶的液体才可用分液漏斗分离,酒精和水,甘油和水,乙酸和水,乙酸和乙醇均互溶,故A、C错误,B、D正确。
15、C。解析:因为n(Br2)=0.2mol,可知A分子中含2个C===C,设A为CnH2n-3COOH。
CnH2n-3COOH ~ (n+1)CO2 ~ (n-1)H2O
0.1mol 0.1(n+1)mol 0.1(n-1)mol
0.1(n+1)mol+0.1(n-1) mol=3.4mol,得n=17,所以A的分子式为C17H31COOH。
16、A。解析:硬脂酸钠与甘油互溶,要从溶液中分离,先利用硬脂酸钠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度降低发生盐析,分离固体与液体混合物得到硬脂酸钠固体;滤液中含有甘油、氯化钠,甘油沸点低,可采用蒸馏的方法得到甘油。
17、B。解析:软脂酸甘油酯和硬脂酸甘油酯都是饱和羧酸甘油酯,都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A错误;植物油是油脂,属于酯类,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不分层,而矿物油属于烃类,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分层,B正确;C项,乙酸溶于石灰水,能发生中和反应,但是没有明显现象,葡萄糖溶于石灰水,也没有明显现象,应用碳酸钠或碳酸氢钠溶液区别;D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应用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区别。
18、D。解析:硬脂酸溶于汽油不能发生电离产生H+,因而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A错误;硬脂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弱,纯碱与硬脂酸微热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故B错;C现象可说明硬脂酸分子中含有活泼氢,并不能说明其有酸性。
19、(1)溶解硬脂肪酸甘油酯和氢氧化钠,提高皂化速率 
(2)胶体 
(3)食盐颗粒 上 盐析 
(4)冷凝
解析:本题考查皂化反应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1)硬脂酸甘油酯与氢氧化钠不互溶,而酒精既能溶解氢氧化钠,又能溶解硬脂酸甘油酯,所以用酒精作为溶剂,形成均匀混合物,加快皂化反应速率。(2)皂化完全后得到硬脂酸钠、甘油等混合物,属于胶体。(3)硬脂酸钠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降低,发生凝聚(盐析),析出的凝聚物在液体上层。(4)长玻璃管起冷凝作用,使有机物蒸气回流。
20、(1)C18H32O2 
(2)CH3(CH2)16COOH
21、(1)碳碳双键和酯基 
(2)BC 
(3)C
(4)ABE
22、(1)A 
(2)A 
(3)氨基酸 
(4)高级脂肪酸 甘油
解析:在豆浆中加入少量的石膏,能使豆浆凝结成豆腐,所以豆腐是一种蛋白质凝胶,它在人体内最终补充给人体的是氨基酸,故(1)中A正确,(2)中A正确;(3)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4)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PAGE
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