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解析三大诉讼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解析三大诉讼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师 班级 教学日期
课题名称 9.2解析三大诉讼 课型 新授课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解析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的特点和程序,说明不同诉讼中的举证规则,树立证据意识。
教材分析 课内容是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第四单元“社会争议与解决”中的第九课“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 第一目“诉讼及其特点”。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诉讼的含义,以及诉讼公权性、程序性、强制性、终局性的特点。 第二目“诉讼的主要类型”。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诉讼氛围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三种类型,并就三种类型的差异进行了对比。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和高中政治与法治课中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多元纠纷的解决方式、诉讼的不同类型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诉讼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最后途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够在新闻报道、影视剧、报刊书籍中了解相关的诉讼案件,对诉讼这一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并不陌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基本的知识储备。但大多数同学对诉讼的认识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因缺乏相关生活经验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理性认识诉讼在多元纠纷解决方式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对诉讼特点、不同类型诉讼的差异的全面把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并强化能力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情,我们可以在课前进行简洁、必要的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学生是否清楚诉讼的内涵、特征、类型;不同诉讼类型的特点,等等。依据调查结果进一步确认学生的具体学情,了解学生在理论知识、认知水平、生活实际等方面的具体程度,以便在教学实施中更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通过说文解字的分享交流活动,了解诉讼的内涵;通过为情境中的小莹主张权利出谋划策,在问题探究中理解诉讼的特点及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化解纠纷,懂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科学精神 通过对不同诉讼类型情境的对比探究,在比较分析中归纳概括不同诉讼类型的特点,提高运用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公共参与 通过对具体情境中“你会如何主张权利”问题的探究,对比分析不同纠纷解决方式的利与弊,懂得选择恰当的方式解决纠纷,提高公共参与的素养。
教学重点 诉讼的特点;诉讼的不同类型
教学难点 诉讼的不同类型
教学策略 知识整合、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本
板书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一、梳理框架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预习新课 学生自主思维,对本框知识有个整体认知。
二、逐个击破 三、背诵识记 四、习题练习 通过课本研究与分享,谈谈对诉讼及其特点的认识 通过课本探究与分享了解诉讼的主要类型相关知识 设置有针对性的、新颖的练习题,指导学生练习。 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习,了解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一、诉讼及其特点 (一)诉讼的含义 “打官司”就是诉讼,是指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 (二)诉讼的特点 1.公权性: 与调解、仲裁这些诉讼外的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相比,诉讼是以司法方式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是由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解决纠纷。它既不同于人民调解委员会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也不同于由仲裁委员会以仲裁方式解决纠纷。 2.程序性: 诉讼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诉讼活动,无论是法院还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都需要严格按照诉讼法设定的程序实施诉讼行为。诉讼外解决纠纷的方式程序性较弱,调解没有严格的程序规则,仲裁虽然也需要按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但其程序相当灵活,当事人对程序的选择权也较大。诉讼法以及其周边法律制度如法院组织法和法官法等保障着诉讼的正义性,确保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和程序利益不受侵蚀。 3.强制性: 强制性是公权力的重要属性。诉讼的强制性既表现在案件的受理上,又反映在裁判的执行上。调解、仲裁均建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只要有一方不愿意选择上述方式解决争议,调解、仲裁就无从进行。诉讼则不同,只要原告起诉符合诉讼法规定的条件,无论被告是否愿意,诉讼均会发生。诉讼外调解协议的履行依赖于当事人的自觉,不具有强制力,法院裁判则不同,当事人不自动履行生效裁判所确定的义务,法院可以依法强制执行。 4.终局性:在我国,刑事案件经过公安机关侦查、人民检察院审查与提起公诉,最后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依法作出裁判,确定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和是否给予刑罚处罚;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由原告起诉,人民法院经审理后依法作出裁判,对原被告双方的纠纷或争议加以解决。因此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最终解决各种社会纠纷或争议,无疑具有终局性的特点。 二、诉讼的主要类型 (一)诉讼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二)不同类型的差异 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在案件性质、诉讼目的、提起诉讼的主体、诉讼内容和程序、适用法律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1、案件性质不同:民事诉讼解决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争议;行政诉讼解决的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行政争议;刑事诉讼解决的是涉嫌犯罪人的犯罪和刑罚问题。如案例1-4解决的是肖像、婚姻家庭纠纷、财产权益纠纷等内容;案例5解决的是高等学校未履行相关信息公开义务导致的争议;案例6解决的是莫焕晶犯放火罪和盗窃罪后如何处罚的问题。 2、提起诉讼的主体不同: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都有权提起,并互有反诉权;行政诉讼由行政相对、利害关系人提起,行政主体没有起诉权和反诉权;刑事诉讼自诉案件由受害人提起,公诉案件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杭州纵火案即由杭州市检察院依法对被告人莫焕晶提起公诉。 3、适用的法律不同:民事诉讼主要适用《民法典》和《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主要适用行政法律、法规和《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主要适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辨识判断 1.在多元的纠纷解决方式中,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好途径。(  ) 提示 × 在多元的纠纷解决方式中,各个方式各有优缺点,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但不一定是最好的途径。 2.三大诉讼差异显著,所以刑事诉讼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 提示 ×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3.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均可提起诉讼。(  ) 提示 √ 4.刑事诉讼均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 提示 × 刑事诉讼除自诉案件由自诉人提起自诉外,均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1.(2022·河北张家口期末)某县司法局矛盾调处中心受理了包工头曹某拖欠农民工骆某、陈某等人52 700元劳动报酬的纠纷案件,通过说服教育,使欠薪人曹某愿意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最终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并经人民法院确认有效。该调解(  ) ①促进了社会和谐,是当事人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②其协议经人民法院确认有效,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③是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 ④属于诉讼外调解,是通过第三方解决纠纷的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该调解协议经人民法院确认有效,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属于诉讼外调解,是通过司法局第三方解决纠纷的活动,②④说法正确。在多元的纠纷解决方式中,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①说法有误。该调解是司法局矛盾调处中心受理的,不是由人民法院主持进行的,③说法有误。 2.(2022·黑龙江哈尔滨期末)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的创举,被誉为伟大的“东方经验”,为解决人民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物业、车位、家庭、邻里等各种纠纷频发,应该加强社区人民调解工作,让这一“东方经验”在社区治理中绽放芳华。关于人民调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基层行政机关 ②人民调解便捷、经济,已成为解决纷争的首要方式 ③人民调解产生的协议,各方当事人应按照约定履行 ④人民调解有助于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防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而不是基层行政机关,①错误。根据教材知识,便捷经济是仲裁的特点,且人民调解不是解决纷争的首要方式,②错误。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应按照约定履行,③符合题意。人民调解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有助于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防线,④符合题意。 3.(2022·辽宁营口期末)纠纷解决机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二十年的改革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进行调适完善,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治理效能为核心,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其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B.某人的生父母与养父母就是否解除收养关系发生纠纷,经调解自愿订立仲裁协议 C.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选择协商、申请调解、申请劳动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 D.民事诉讼由双方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由行政人提起,刑事诉讼多由检察院提起 答案 C 解析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如果要让其具有强制执行力,需要完成司法确认程序,A排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等纠纷不能申请仲裁,某人的生父母与养父母就是否解除收养关系发生纠纷,不适用自愿订立仲裁协议,B排除。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选择协商、申请调解、申请劳动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C正确。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均可提起,行政诉讼主要由行政相对人提起,刑事诉讼除自诉案件均由检察院提起公诉,D排除。 4.(2022·广东云浮期末)一起涉案两千八百余万元的合同纠纷,当事双方未走入诉讼程序,也没闹,而是经诉前调解达成了调解协议,某市人民法院为其出具了司法确认书。这是2022年以来,该市法院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成功调解的最大标的案件。由此可见,诉前调解(  ) ①可以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的公正性 ②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商贸活动正常开展 ③简化了审判流程,提高了司法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④可以增强当事人的法治意识,维护法律的权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诉前调解与提高司法的公正性无直接关系,①排除。该市法院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通过诉前调解成功调解了一起合同纠纷案,这说明诉前调解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商贸活动正常开展;可以增强当事人的法治意识,维护法律的权威,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诉前调解,与是否简化审判流程无关,③排除。 5.(2022·辽宁锦州期末)在现代社会,仲裁已经成为备受青睐的纠纷解决方式,既满足了市场主体纠纷解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也有效地缓解了诉讼的压力。以下案例中,当事人可以通过商事仲裁解决纠纷的是(  ) ①白女士因怀孕遭辞退与用人单位产生纠纷 ②某地银行与客户因借款到期未还产生纷争 ③石某因所购商品房存在质量问题与开发商发生纠纷 ④某公司对知识产权局驳回其商标注册申请产生纷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仲裁,①不符合题意。当平等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时,双方可以将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商事仲裁。某地银行与客户因借款到期未还产生纷争、石某因所购商品房存在质量问题与开发商发生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商事仲裁解决纠纷,②③符合题意。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不能仲裁,某公司对知识产权局驳回其商标注册申请产生纷争不能通过商事仲裁来解决,④不符合题意。 6.(2022·辽宁兴城市期末)李某从某手机店买了一部品牌手机,但手机在使用中发生自燃爆炸,导致李某面部受伤。李某立即与店家交涉要求赔偿。经过协商,双方同意将此事交由仲裁委员会解决。为此李某和店家要明确(  ) ①仲裁必须由双方共同提出申请 ②仲裁裁决有法律约束力,必须执行 ③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申请再次仲裁 ④对仲裁裁决不认可,不得再向法院起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仲裁可以由一方提出申请,①错误。仲裁裁决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果一方当事人不自觉履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②正确。我国实行一裁终局制度,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仲裁委员会或法院不予受理,③错误,④正确。 1.限时练习,核对答案 2.订正错题后分组讨论,形成集体意见,派代表讲解错题 3.整理错题集,形成错题题库。 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理解诉讼及其特点的相关知识。 通过具体的事例,掌握诉讼的主要类型的相关知识 通过习题练习,掌握重点、难点,理清易错点,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