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概念的概述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概念的概述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资源简介

4.1概念的概述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概念的含义,认识概念的基本特征。
2. 学生能够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包括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3.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概念的基本特征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2. 难点:理解和区分各种概念关系,如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等。
三、教学设计与思路
本课程将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概念的含义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然后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分析和判断概念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各种关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发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3 分钟)
通过一个有趣的概念谜语或案例,引起学生对概念的兴趣,导入本课主题。
2. 概念的含义和特征(10 分钟)
讲解概念的含义,强调概念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通过实例解释概念的基本特征。
3. 概念之间的关系(20 分钟)
介绍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等。通过实例让学生判断和分析不同关系的特点。
㈠概念的含义
1.事物的属性及分类:
①属性的含义: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②分类: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a.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b.非本质属性:并非某类事物特有的属性。
2.概念的定义: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特别提醒】概念的性质: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3.概念的表达:
①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语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
②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语词与概念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a.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例如,红薯、白薯、地瓜是不同的语词,却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水泥、洋灰是不同的语词,表达的也是同一个概念。
b.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例如,“先生”这个词,可以指称师长、医生、知识界人士,也是对人的一种尊称等。“是”这个词可以指两个事物的同一关系,如鲁迅是《阿Q正传》的作者;也可指两个事物的属种包含关系,如“人是高等动物”。
【图示】概念、语词、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关系:
【易混易错】比较概念与语词
(1)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语词是概念的体现者,没有语词,概念就不能存在。
(2)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3)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每一个语词都表达概念。
①一般,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除连词外)不表达概念。连词“如果……那么……”“或”“而且”“只有……才……”等,虽属虚词,但把它们组合到判断中,却能表达概念。
②孤立的助词和叹词则通常不表达概念。
㈡概念的基本特征
1.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概念的外延
(1)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2)类型: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种类 含义 图示法
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矛盾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反对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特别提示】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4. 实例分析与讨论(15 分钟)
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中的概念关系,并进行汇报和交流。
5. 总结与巩固(5 分钟)
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强调概念在逻辑思维中的重要性。布置一些练习题或作业,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6. 下课
五、板书设计
1. 概念的含义和特征
2. 概念之间的关系
3. 实例分析与讨论
4. 总结与巩固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找出一些具有特定概念关系的例子,并进行分析。
在教案中,你可以详细阐述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和理解。同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和教学资源,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