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 溶液 复习复习目标1.能判断溶液、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2.能够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取信息。3.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素养要求: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根据示例及本单元知识,小组讨论制作一个更加完善的思维导图【答案】均一 稳定 混合物 溶质 溶剂 溶质的性质 溶剂的性质 氢氧化钠 硝酸铵 越小 越大 溶质质量 蒸发 冷却热饱和溶液任务驱动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总结1.点的含义及应用A表示某物质15 ℃时的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B表示某物质20 ℃时的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该物质的溶解性为 。20 ℃时,将0.6 g该物质加入50 g水中,得到的溶液为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质量为 g,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C表示某物质30 ℃时的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且有晶体存在。 A→B:升温到20 ℃,加入溶质。C→B:降温到20℃,过滤。 2.交点的含义图甲如图甲所示,P点表示 ,此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一定相等的是 。 3.某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判断及比较如图甲所示,t1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温度 时,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 4.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程度及应用如图甲所示,甲、乙两种物质中, (选填“甲”或“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当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提纯甲所用的方法为 。 5.溶液、溶剂、溶质质量的计算(1)t1 ℃时,100 g水中溶解 g丙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2)t3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关系为 。 (3)t1 ℃时,配制相同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溶剂的质量关系为 。 6.改变温度时溶液中各种量的变化情况如图甲所示,将t3 ℃时等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溶质质量分数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 【答案】1.不饱和 饱和 0.6 g 微溶 饱和 50.3 0.6% 饱和2.t3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溶质质量分数3.丙>乙>甲 4.乙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5.(1)50(2)丙>甲=乙(3)甲>乙6.乙>甲>丙 丙>甲=乙 丙>乙>甲跟踪演练1.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2 ℃时,A、B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B.t1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关系:B>C>AC.t1 ℃时,30 g固体A放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饱和溶液65 gD.要从B溶液中得到B固体,通常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2.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一所示:(1)t1 ℃时,溶解度大小关系:甲 (选填“>”、“<”或“=”)乙。 (2)t2 ℃时,配制180 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需称量甲的质量为 g。 (3)由图二推测硝酸钾是图一中的 物质。 (4)图二“某一步操作”前后的溶液状态变化过程可以在图一中表示为 (填字母)。 A.b点→a点 B.c点→a点C.b点→c点 D.c点→d点【学习小助手】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加强经典题型的练习,从中找出解题的规律和方法。【答案】1.A2.(1)> (2)80 (3)甲 (4)B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