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3 酸和碱的反应学习目标1.了解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及它们的组成。2.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3.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特征。4.了解酸雨的形成及危害。◎素养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一些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并广泛地运用于生活。评价任务1.独立完成自主学习。2.合作完成任务驱动一、二、三、四、五。3.课后完成分层作业本。【预习导学】课时线索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应用自主学习1.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都含 ;在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 ,所以碱也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2.我们把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 。 3.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作 。 4.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1)用 改良酸性土壤;(2)废水处理;(3)医药应用。 【答案】1.H+ OH-2.中和反应3.复分解反应4.(1)熟石灰【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物质导电是带电微粒自由移动的结果,我们都知道金属可以导电是因为电子的自由移动,那么酸、碱、盐的溶液也能导电靠的又是什么呢 物质 蒸馏水 酒精 稀盐酸 稀硫酸 氢氧化 钠溶液 澄清石 灰水 氯化钠 溶液 硝酸钾 溶液能否 导电 (1)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 。 (2)不同的稀酸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 (3)不同的碱溶液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 【答案】不能 不能 能 能 能 能 能 能(1)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2)酸溶液中都含H+(3)碱溶液中都含OH-任务驱动二:中和反应(1)实验: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操作步骤及现象:a.取氢氧化钠溶液;b.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为 色); c.逐滴滴入稀盐酸,并振荡(溶液刚好变成 色,停止加酸)。 反应原理:上述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2)思考:上述反应为何要加入酚酞溶液呢 。 (3)中和反应的概念: 跟 生成 和 的反应。 注意:①中和反应的产物是盐和水,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都是中和反应。如:H2SO4+CuOCuSO4+H2O,2NaOH+CO2Na2CO3+H2O都不是中和反应。②中和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4)中和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溶液中的 (填离子符号,下同)与碱溶液中的 结合生成H2O的过程。 (5)总结概括酸、碱的通性酸(五点):①酸与指示剂的作用:石蕊溶液遇酸 ;酚酞溶液遇酸 。 ②酸+活泼金属盐+氢气,如稀盐酸与铁: 。 ③酸+金属氧化物盐+水,如盐酸除锈: 。 ④酸+碱盐+水,如硫酸与烧碱反应: 。 ⑤酸+盐新盐+新酸,如硫酸与氯化钡反应: 。 碱(四点):①碱溶液与指示剂的作用:石蕊溶液遇碱 ,酚酞溶液遇碱 。 ②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如 。 ③碱+酸盐+水,如 。 ④碱+盐新盐+新碱,如 。 【答案】(1)b.红c.无 HCl+NaOHNaCl+H2O(2)便于观察中和反应的进行(3)酸 碱 盐 水(4)H+ OH-(5)①变红 不变色②Fe+2HClFeCl2+H2↑③Fe2O3+6HCl2FeCl3+3H2O④H2SO4+2NaOHNa2SO4+2H2O⑤H2SO4+BaCl2BaSO4↓+2HCl碱(四点):①变蓝 变红②2NaOH+CO2Na2CO3+H2O③HCl+NaOHNaCl+H2O④2NaOH+CuSO4Cu(OH)2↓+Na2SO4任务驱动三:复分解反应(1)概念:由两种 互相 ,生成另外两种 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2)特点:a.字母表达式:AB+CDAD+CB。b.双交换价不变。(3)注意:①两种化合物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②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但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4)它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同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答案】(1)化合物 交换成分 化合物任务驱动四:中和反应的应用(1)改良酸性或碱性土壤,如常用 改良酸性土壤。 (2)废水处理。(3)医药应用。a.如:蚊虫叮咬后感到酸痛,是因为蚊虫向人皮肤内“注射”了甲酸。此时我们可以涂抹些碱性的 、 、 减轻疼痛。 b.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口服碱性的“胃舒平”[主要成分为Al(OH)3]来中和过多的胃酸(主要成分为盐酸),其原理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4)调节溶液的酸碱性。【答案】(1)熟石灰(3)a.肥皂水 稀氨水 牙膏b.3HCl+Al(OH)3AlCl3+3H2O任务驱动五:酸雨(1)正常的雨水因溶有CO2会略显酸性,但这不叫酸雨(CO2+H2OH2CO3)。(2)pH小于5.6的雨水,才称为酸雨。(3)形成原因:煤和石油燃烧后,产生的SO2、NO2等气体被云层吸收,形成酸雨。(4)危害:腐蚀金属、侵蚀雕像和建筑物、破坏森林和农作物、污染水源。(5)防治措施:减少煤和石油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对煤进行脱硫处理。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