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云的基本形态和种类,掌握通过观察云的变化来判断天气的基本方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记录、分析云的变化过程,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关注身边的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二、教学重点1. 云的基本形态和种类。2. 通过观察云的变化判断天气的基本方法。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云的变化。2. 如何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播放视频:展示各种形态的云彩,以及它们与天气的关系。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云彩和天气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你们能根据天上的云彩预测明天的天气吗?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看云识天气》,了解云彩的奥秘,学会通过观察云彩来预测天气。(二)讲授新课(25分钟)1. 云的基本形态和种类(10分钟)(1) 讲解云的形成过程:云是由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时,就会凝结成云。(2) 介绍云的基本形态:云主要有三种基本形态,即高云、中云和低云。高云主要由冰晶组成,形状比较薄而透明;中云由水滴和冰晶组成,形状较厚密实;低云主要由水滴组成,形状低矮而厚重。(3) 展示各种形态的云的图片: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各种形态的云。2. 通过观察云的变化判断天气的基本方法(15分钟)(1) 讲解云与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高云预示着晴朗的天气;中云可能预示着阴天或小雨的天气;低云则可能预示着阴雨或大风的天气。(2) 介绍观察云的方法:要观察云的形状、高度、厚度、颜色等方面的变化。例如,天空中的云层越来越厚,可能是要下雨了;云层变薄且越来越高,可能是天气转晴的预兆。(3) 总结判断天气的经验法则:结合实例总结一些通过观察云来判断天气的经验法则,如“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等。(三)实践操作(30分钟)1.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2. 观察云彩: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组织学生到室外观察云彩。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云的形状、高度、厚度、颜色等方面的变化,并做好记录。3. 分析预测天气:根据观察到的云彩情况,学生尝试分析并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4. 分享交流:各小组将观察结果和分析预测进行汇总和整理,并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预测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拓展延伸(5分钟)1. 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天气变化和云彩的形态变化,并进行长期的观测和记录。可以设置一个“小小气象员”的栏目,让学生定期发布自己的天气预报。2. 科普知识:介绍一些与云和天气相关的科普知识,如积雨云、卷层云、积云等云的种类及其与天气的关系等。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视野。3. 生活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如根据天气变化选择合适的衣物、出门携带雨具等。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价值所在。(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云的基本形态和种类以及通过观察云的变化判断天气的基本方法。强调观察和分析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