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概述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概述

资源简介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概述
一、单元解读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我们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本单元围绕这样的主题编排组织学习内容,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以及查阅资料,对全民族共有的传统民俗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家乡的独特民俗活动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能够通过对民俗活动的系统认识,体会到蕴含其中的淳朴民风与浓浓亲情,进而产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喜爱之情与传承之志。
基于“民风民俗”的人文主题,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三篇讲读课文,一篇自读课文。分别是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沈从文的《腊八粥》,古诗三首(韩翃《寒食》、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王建《十五夜望月》),马晨明的《藏戏》。选编的这四篇课在在内容上紧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给了学生一个本单元进行读写活动的特定情景。选文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节日民俗,如过春节和吃腊八粥,虽是中国人所普遍拥有的传统习俗,但作者在进行内容表达时,立足自己所在地域的风俗特点,在内容安排上,侧重各有不同。因此,深入学习这四篇课文,更有利于落实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即“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二、单元目标
1.识字与写字:通过自学和小组互助学习,会写37个生字,38个词语。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并能用钢笔规范书写正楷字;行款整齐、美观,有一定速度。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目好处;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的心理活标动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细写主要部分,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的。通过解读文本,感受传统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3.习作:家乡风俗或写自己参加过的一次风俗活动。
三、单元大情境
同学们,新春佳节韵味犹存,我们班也要一起来“聊聊多姿多彩的家乡风俗”,去赏一赏老舍笔下老北京的春节,发现从古到今、从南到北,正月里闹新春时共同的祝福。去看一看作家儿时等待腊八粥的馋样儿、古诗中记下打动人心的节日习俗、藏戏中藏着的动人故事……还要办一场家乡风俗习作展,在活动中体验到家乡风俗的多姿多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四、单元学习方式
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在学习方式上,有以下几个关注点:第一,整合听说读写,在课后练习、习作、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的基础上进行“从阅读到表达”的有序过渡。第二,重视拓展阅读,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同时,积累优秀古诗文。第三,关注实践过程,本单元的学习是以学生的生活与认知经验为基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第四,鼓励创意表达,使学生基于单元要素进行书面创作与口头表达时,能发挥创造,运用多种形式呈现学习成果。
五、单元子任务及对应活动
学习任务一:寻年味——妙趣横生迎新春
学习活动一:走进“我”家的春节
1.聊一聊我家的年夜饭
(1)以“年夜饭”话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家年夜饭有哪些菜品,展开大致介绍。
(2)围绕最喜欢的一道美食,从“色香味”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3)学习《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第二板块,并衍生其他传统美食的美好寓意。
2.聊一聊家乡的年俗
(1)聚焦春节,畅聊“家乡的年俗”。
(2)完成学习作业:设计“家乡年俗寻访记”的作业。
学习活动二:赏老北京春节画卷
1.圈画课文《北京的春节》中的时间词,画“时间轴”,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2.读课文,对照“时间轴”的日期,填写课文中描写的民俗活动。
3.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借助时间轴,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详写略写分别是哪几天,详写的这几天具体写了哪些民俗活动,完成作业“北京春节打卡轴”。
4.聚焦重点语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根据各个重要日子的不同特点进行详写的?圈画关键语句后交流。
5.体会作者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6.回顾全文,了解课文这样详略安排的好处及表达效果。
学习活动三:同“年”不同样
1.对比阅读一:阅读“阅读链接”《除夕(节选)》,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比较闽南春节、北京春节、我们家乡春节风俗的异同点。
2.对比阅读二: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体会斯好描写的《除夕》与老舍描写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作者描写春节的写法特色。
3.拓展阅读:《过去的年》(莫言)
4.完成作业|“年俗对比录”。
学习任务二:品民俗——有味赏文化
学习活动一:品一品春节里的“腊八”
环节一:
1.资料了解家乡的腊八节及腊八节传统习俗之一﹣﹣喝腊八粥。
2.《腊八粥》第一自然段腊八粥的描写,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特点。
环节二:
1.默读课文,概括小标题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梳理。
2.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发现作者根据表达需要详写“等粥”,略写“喝粥”。
3.聚焦“等粥”,关注课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边读边想象,深刻感受主要人物“馋”的形象特点以及内心活动的变化,体会作者借助人物所见所闻,侧面写腊八粥美味诱人的写法。
环节三:
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传统美食,小组合作交流食物的外观、材料、味道、做法及品尝时的特殊感受。
2.结合学习过程,顺势学习《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了解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完成作业“传统美食我来写”。
学习活动二:读一读古诗中的“节日”。
1.读《古诗三首》,围绕传统节日名称、风俗、人物三个方面进行把握古诗意思。
2.依据“古诗打卡赏民俗”的表格作业进行梳理。
3.交流课前搜集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其他古诗,完善“古诗打卡赏民俗”。
4.朗读古诗,借助诗句、生活经验、搜集的民俗资料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5.结合《语文园地》的“书写提示”学习行楷,完成古诗书法作品。
6.结合课后选做题,展现“古诗中的节日”的成果汇编。
学习活动三:讲一讲藏戏中的“传奇”
1.借助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通过作业“藏戏特点我梳理”,用个性化的思维导图把握课文内容,并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把藏戏的特点介绍清楚的。
2.结合课前搜集的关于藏戏的资料与课文内容,开展“藏戏大家讲”的学习活动,充分交流藏戏的地方特色。
3.了解其他特色剧种,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戏曲,尝试模仿表演。
学习任务三:展风情——大显身手我代言
学习活动一:家乡风俗“备忘录”
1.围绕前置于《北京的春节》教学之后的话题“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那我们家乡有哪些风俗呢?”展开资料查询、访问等。
2.围绕“风俗的由来”“风俗的内容”“美好的寓意”“人们的看法”四个方面进行记录,课后配以绘画,完成具有个性化表达的“家乡风俗备忘录”。
3.确定本次习作要写的自己最感兴趣的风俗。
学习活动二:最美风俗“我代言”
1.围绕“备忘录”的模块,以表格或者分条的形式列好习作提纲。
2.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的重点,即根据表达需要确定详略,并结合提纲,思考:怎样安排这几个方面的介绍能让人读得明白,更吸引人。由此确定习作内容的详写与略写。
3.完成习作。
4.以习作内容为“最美风俗代言词”,进行配乐音频或者视频的录制。
学习活动三:民俗作品“来集结”
1.班级“家乡的风俗”作品分类、汇编。
2.以班级为单位策划“多样民俗风情展”,形成方案。
3.年级围绕风俗中的美食、风俗中的活动、风俗中的作品完成“多样民俗风情展”。
4.依据学习要求,学习《口语交际:即兴发言》,灵活面对参观同学的提问。
六、单元课时分配
课 时 分 配 课时 课型 学习任务 学习内容
1 单元起始课 任务一:聊我眼中的春节 活动1:家乡春节真热闹 活动2:特色习俗来瞧瞧 活动2:赏老北京春节画卷 活动3:同“年”不同样
2 精度引领课 任务二:学分清主次学分清主次(品民俗——有味赏文化) 《北京的春节》拓展阅读:《故乡的元宵》
2 《腊八粥》、语文园地 拓展阅读:冰心《腊八粥》梁实秋《粥》王蒙《我爱喝稀粥》、莫言《过去的年》
2 《古诗三首》
1 略读实践课 《藏戏》拓展阅读:《花脸》
2 习作课 任务三:抓重点,写特点(展风情——大显身手我代言) 习作《家乡的风俗》
1 单元整理课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