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一鼓作气 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成语故事】一鼓作气 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抓住时机,趁劲头足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办成——汇报人:XXX 时间:目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成语寓意
成语运用
成语辨析

成语出处
第一部分
汉语拼音
一 鼓 作 气

zuò


成语出处
公与之(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故逐之。”
——《左传·庄公十年》
“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即由此提取、化用而来。
成语释义
一鼓作气(拼音:yī gǔ zuò q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该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作战擂响第一声战鼓时,士气最为高涨
原意
比喻
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成语故事
第二部分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群雄争霸,战争不断。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亲自带领军队前往长勺应战。
到了长勺,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
齐军先声夺人,首先擂响战鼓向鲁军发动进攻。鲁庄公正准备出兵迎战,谁知被主动请战、陪同而来的曹刿劝住了,说:“大王,时机未到,等会儿再说。”
背景
战前
成语故事
齐军见鲁军毫无动静,不出来应战,便再一次擂响战鼓,摇旗呐喊起来。鲁庄公又想应战,但曹刿仍然要他按兵不动。
齐军见鲁军还不出阵,便又一次擂起战鼓,向鲁军挑战。但曹刿还是叫鲁庄公命令军队坚守不战。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頓时低落下去,认为魯军不会再打了,大家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开来。
一鼓
二鼓
三鼓
成语故事
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
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响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军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战斗胜利后,庄公问曹刿:“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进军的鼓后,才能出击?”
反击
疑问
成语故事
曹刿回答说:“两军交战,士气通常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擂第一次战鼓可致使军上们振作起全部的精神,此时勇气最盛;擂第二次战鼓,士气就稍微有些低落了;
到擂第三次战鼓时,士气跟着便衰竭了。
当时敌方军队擂第三次鼓时,已经显出萎靡不振的样子,我方军队才擂第一次鼓,恰逢精神振作、勇气旺盛之时,因而能打败他们。
再说,齐国到底是个大国,大国在战争中很可能有出其不意的行为,他们尽管说败退了,也或许是以退为进,我看到他们车轮的痕迹乱了,旗子也倒了,断定他们的确败退了,才请您下令追击。”
庄公听完后,对曹刿更是信服有加。从此,对曹刿更加倚重。
释疑
成语寓意
第三部分
成语寓意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一鼓作气、把握机会。正所谓“气可鼓,不可泄”,只有一鼓作气,保持高度的热情,并学会借力、借势,才能将事情做好。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
1
2
在做事情时,策略永远比蛮拼重要,好的时机也必不可少,并且应该注意观察。
成语运用
第四部分
成语语法
谓语、定语
1
2
褒义
成语用法
打仗靠的是军士们的士气,擂响第一次战鼓,军士们精神振奋,士气最为旺盛。
后来比喻抓住时机,趁劲头足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办成。
运用示例
清·李伯元《文明小史》:“内中有几个不安分的,更是一鼓作气,相约同去打那冯主事的家。"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
闻一多 《时代的鼓手》:“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危机,完成大业。”
成语运用
近义词
近义词
趁热打铁
一气呵成
偃旗息鼓
一败涂地
成语辨析
第五部分
成语辨析
“一气呵成”的意思是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情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趁热打铁”的意思是铁要趁烧红的时候打,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
“一鼓作气”和“一气呵成”都有“一口气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
一气呵成
趁热打铁
一鼓作气
偏重于鼓足干劲
多用来形容战斗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
偏重于安排紧凑,迅速完成,多用来形容在写文章或做事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放松,一口气把它写完或做完
成语辨析
一气呵成的造句
他一气呵成地完成了一幅山水画,大家拍手叫好。三月的北京,春意盎然。
大家一连三周没休息,终于一气呵成地完成了任务。
趁热打铁的运用示例
姚雪垠《李自成》第34章:“是的,我们要趁热打铁,一举攻破南阳。”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抓住时机,趁劲头足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办成——汇报人:XXX 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