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空气质量监测 课件(共27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空气质量监测 课件(共27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7课 空气质量监测
空气质量监测背景与意义
空气质量监测方法与原理
现场实践操作与注意事项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案例分享
环保意识培养与社会责任担当
目录
01
空气质量监测背景与意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空气污染现状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均产生严重影响,如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肺癌等。
空气污染的危害
空气污染现状及危害
通过对空气中污染物的连续、自动监测,及时掌握空气质量状况,为政府决策和公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空气质量监测是保障公众健康、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空气质量监测目的与重要性
监测重要性
监测目的
自20世纪50年代起,发达国家就开始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不断完善监测技术和方法,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
国外发展历程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策的推动,我国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国内发展历程
国内外空气质量监测发展历程
02
空气质量监测方法与原理
利用自动化仪器对空气质量进行连续、实时的监测,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
自动监测站
通过自然扩散原理,收集空气中气态或蒸气态污染物,再进行实验室分析,适用于长期、大范围的空气质量调查。
被动采样器
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对大范围区域内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
遥感监测
常见空气质量监测方法介绍
基于物理、化学原理,通过传感器将空气质量参数转化为电信号,再进行处理和输出。适用于城市、工业区等固定地点的空气质量监测。
自动监测站原理
基于分子扩散原理,利用吸附剂或吸收液收集空气中的污染物。适用于室内、室外、交通干线等不同环境的空气质量调查。
被动采样器原理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区域内的空气质量信息,通过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得到污染物的分布和扩散情况。适用于大区域、跨境污染等问题的监测。
遥感监测原理
原理及适用范围分析
布设原则
代表性、可比性、可行性和经济性。采样点应能代表所在区域的空气质量状况,便于进行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比较;同时要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
布设技巧
根据监测目的和区域特点,合理选择采样点位置和高度。如在交通干线附近设置采样点时,应考虑车辆尾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在工业区设置采样点时,应注意避开污染源的直接排放口等。
采样点布设原则及技巧
03
现场实践操作与注意事项
空气质量监测仪
掌握开关机、校准、数据记录等基本操作;定期清洁传感器,避免灰尘和污垢影响测量精度;长时间不使用时,应将仪器存放在干燥通风处。
采样器
了解采样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正确安装和拆卸采样头;采样前需对采样器进行气密性检查,确保不漏气;采样结束后,应及时清洗采样器和采样头,防止残留物对下次采样造成干扰。
仪器设备使用说明及保养方法
根据监测目的和现场环境,选择合适的采样点和采样高度;确保采样点周围无明显污染源和障碍物,避免影响测量结果。
确定采样点和采样高度
将采样器固定在三脚架上,调整采样头朝向和高度;连接电源和数据线,确保仪器正常工作。
安装采样器
设置采样时间和采样间隔,启动采样器开始采样;观察仪器显示屏上的数据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开始采样
采样结束后,关闭采样器电源,拆卸采样器和采样头;将采样器清洗干净并晾干,妥善保管。
结束采样
采样过程规范操作流程演示
佩戴防护用品
在采样过程中,应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接触污染物。
注意现场安全
在采样现场应遵守安全规定,注意周围环境变化,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应急处理方案
如发生仪器故障、数据异常等突发情况,应立即停止采样并报告指导老师;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如更换仪器、重新采样等。同时,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确保自身安全。
安全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案
04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确保收集到的空气质量数据来自可靠的监测站点,并排除异常或错误数据。
数据来源确认
数据整理
初步处理
将不同监测站点的数据进行整合,统一格式和单位,便于后续分析。
对数据进行初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计算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以了解数据的基本情况。
03
02
01
数据整理、汇总和初步处理
根据数据特点和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如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
统计方法选择
对统计结果进行深入解读,分析空气质量各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结果解读
将统计结果以图表形式呈现,更直观地展示数据特点和分析结果。
结果可视化
统计方法应用及结果解读
问题诊断和改进措施建议
问题诊断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诊断空气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如污染物浓度超标、季节性变化等。
改进措施建议
针对诊断出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如加强污染源监管、推广清洁能源等。
政策建议
结合实际情况,为政府部门提供相关政策建议,以改善空气质量和保障公众健康。
05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案例分享
操场空气质量
对操场空气中的PM10、NO2等污染物进行监测,分析操场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室空气质量
对教室内空气中的PM2.5、CO2、TVOC等污染物进行监测,了解教室内空气质量状况。
绿化区空气质量
对绿化区空气中的O3、负氧离子等进行监测,探讨绿化对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校园内不同区域空气质量对比
1
2
3
分析春季花粉、柳絮等过敏物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及春季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扩散的作用。
春季空气质量变化
探讨夏季高温、高湿等气象条件对污染物生成和扩散的影响,以及夏季校园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夏季空气质量变化
分析秋冬季节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扩散的不利影响,以及采暖期燃煤等污染源对校园空气质量的影响。
秋冬季节空气质量变化
季节性变化规律探讨
教室空气质量改善方案
01
采取增加通风换气次数、使用空气净化设备等措施,改善教室空气质量。
操场空气质量改善方案
02
加强操场清扫保洁,减少扬尘污染;在气象条件不利时,适当减少户外活动。
校园整体空气质量提升方案
03
加强校园绿化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推广节能环保理念,减少校园内污染源排放。同时,对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治理方案。
针对性治理方案设计和实施效果评估
06
环保意识培养与社会责任担当
03
开展环保主题讨论和宣传活动
通过组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01
深入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认识到空气质量对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02
关注环保政策和法规
了解国家和地方在环保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增强对环保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提升学生对环保问题认识水平
绿色消费
购买环保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支持可循环利用的物品。
垃圾分类处理
学会垃圾分类投放,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节能减排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用电、用水,减少能源浪费;选择环保的交通工具,如步行、骑自行车等,减少尾气排放。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减少污染排放
宣传环保理念
通过社交媒体、宣传栏等渠道宣传环保知识和理念,引导更多人关注和参与环保工作。
监督举报环境违法行为
发现身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时,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维护环境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参加环保志愿服务活动
加入环保组织或志愿服务团队,参与植树造林、清理河道等环保公益活动。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传播正能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