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道德与法治教案教学设计专题3第3讲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版道德与法治教案教学设计专题3第3讲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专题三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理想信念
第三节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一)基本信息
对应教材 章 节 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三节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 ①科学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②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 ③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2.内容特点: 该节内容阐明理想和现实、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从实际出发确立理想,与学生的成长、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自身发展,较为重要。
【学情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 ①对理想和现实、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认识不准确,总体上缺乏科学的指导与教育。 ②学习态度端正,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大部分学生的自控力与注意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易被网上的错误观点误导,需要注意正确引导。 ③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但是学习习惯有待培养、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对抽象的理论不太感兴趣,更关注与个人成长成才有关的知识,他们反应敏捷,表现欲望强,但是缺乏耐性,更喜欢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 (3) 2.预判学习问题 对理想和现实、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的掌握不够全面系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对“理想”比较消极,可能出现对知识迷茫、不认同等特殊情况,不能将其与自身专业、职业建立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2、充分认识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体悟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4、科学认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 5、了解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力的三个维度:立志、担当、知行合一。
能力目标 1、科学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能够正确认识理想对自身成长成才的作用。 2、能够正确分析理想得以实现的现实因素,准确判断奋斗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3、自觉把个人发展融入社会发展中,确立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理想,切实提升报效社会、报效祖国的个人能力。
素质目标 1、培养从现实出发积极努力实现理想的价值观。 2、树立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3、提升个人素养,做青春的奋斗者,心怀“国之大者”,在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的奉献。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 自觉躬身实践,知行合一。
难点 个人理想如何融入社会理想中。
【设计思路】
1.总体教学思路 综合运用问题导向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理论讲授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导入新课、引入任务;探究展示,思辨体验;讲授内容,知识拓展;归纳总结,深化认识;作业布置,训练能力”的教学思路与环节组织教学。 2.如何调用教学资源 国家统一规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版);自建精品在线课、自建思政视频库、自建专业群思政案例库、自建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学台;数字资源库、数字展馆、VR资源库等数字资源。 3.如何教授重点内容 通过VR体验、学习通讨论、观点思辨等方式,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老师补充讲解的形式来破解教学重点。 4.如何教授难点内容 通过观看视频、线上参观等沉浸式体验,感悟真理力量,启发学生思考,教师补充讲解化解教学难点。
(二)教学实施
【教学具体实施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 策略 设计 意图
课 前 自主 学习 1.自主学习: 提前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 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 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通过学台发送给学生,让同学们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课前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思考,以备课堂展示。 1.上传资料:发布课前阅读任务,将文档与影音资源上传至学台,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2.发布任务:在学台发布任务,并对各个小组进行线上或者线下的指导。 预习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拓展性资料,增进对所学知识的感悟与理解。 以任务驱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 中 课堂 导入 以1927年大革命失败。1928年3月, 中共湘南特委代表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给毛泽东以 “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撤销现任省委委员”的处分,错误地传达为“开除党籍”导入新课,从毛主席自身的实际促使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分组讨论,引入课程,启发学生考。 帮助学生感悟先辈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矛盾时的态度和做法,初步感悟正确出理理想与现实关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的能力,直面本节课主题。
任务1 一、“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怎么办?——科学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一)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一 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 (二)在处理理想与现实关系上的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当发现现实不符合理想预期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对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另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产生畏难情绪,觉得理想遥不可及,丧失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和勇气,直至最终放弃理想。 1.以《月亮和六便士》 引发学生思考,如果说月亮代表的是理想,那么六便士便是现实。在满是六便士的街上,如果你太套仰望月亮,那么就会失去六便士,如果你低头弯腰拾起六便士,那么你便看不到月亮。 2. 探究讨论:潘晓的人生路为何越走越窄?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甫一发表,即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广大青年中引发一场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成为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大潮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通过学理分 析和案例介绍及讨论。让学生理解知识、锻炼能力,并强化价值观,把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观体系。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对社会中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分析。 触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批判, 实现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任务2 (三)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越是远大,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也就越漫长。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充满艰险和坎坷。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1.讨论问题:如何看待“孔乙己的长衫”? 2.选人提问:登录学台,发起随机提问,年轻人为何与孔乙己共情?并分析案例:面对学历、就业的压力和焦虑,中传硕士去火锅店做保洁? 3. 得出结论:长衫困不住当代青年。 4.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鉴赏纵有狂风平地起,我亦乘风破万里;前路漫漫亦灿灿,往事 堪堪亦澜澜;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1.从同学们最 熟悉的案例 为切入点,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2.在师生 间、生生之 间讨论之 后,启发学 生反思,升 华认知。实 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 3. 让学生结合 案例理解知 识要点,并 培养学生为 实现理想而 长期奋斗的 意识。 4. 让学生们从古诗词中找 到正确对待 理想与现实 关系的方法,反思自身行为。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
任务3 (四)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①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 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它的事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 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 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1.赏析: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的:“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2. 辨析:当代青年还需要艰苦奋斗吗?引导学生认 识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用辩论方式 增强学生对 知 识 的 理 解,并激励 学生奋进。 实现主导性 和主体性的统一。延伸情感。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更需要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
“我的理想只有我”,行不行?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 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向往和追求。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理想层面的反映。个人与社会有机 地联系在一起,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同样,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分析案例:了解《功勋》中8位主角(部分)事迹,剖析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内涵。 2.讨论:结合导入时的讨论话题“同学们的理想”,进一步剖析和讨论分析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特点和作用,对两者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以及本课的教学重点,要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中。 3.分析案例:(1)当前国际形势(俄乌冲突、苏丹内战等)(2)桂海潮追梦成功:博士-教授-专家-航天员(3)高凤林:为火箭铸“心”/C919大型客机背后的大团队/习近平总书记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等。 引导学生从视频、案例中总结出英雄人物的共同点,与本节课主题想契合,讨论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影响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产生共鸣,达成情感目标的教学。
任务4 三、如何与祖国和人民共享梦想成真?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一)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志向,就是理想信念;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有志者,事竟成;有大志者,人生事业才能辉煌。 播放视频:哈尔滨工业大学问天舱机械臂团队:矢志创新探苍穹。(也可选取学习强国每日影视《问天》) 选取青年大学生的视频,引起学生做奋斗者的共鸣。
任务5 (二)心怀“国之大者”,敢于担当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肩负历史使命, 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 服务之志,让青春在为祖国和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熠熠生辉。 心得分享:找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把青春的奋斗放在有需要的地方)。 2.视频案例:学习问答青年说|为什么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或者音频:孙中山岭南讲话) 先让学生谈感悟,之后播放视频。带动课堂氛围与学生情绪,使学生与伟人思想共情。
任务6 (三) 自觉躬身实践,知行合一 漫长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就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就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 1.案例展示:那么如何立足于自身实际,紧跟时代步伐,躬身实践?这是我们每一个青年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一部分。例如:学习技能、志愿服务、关爱他人等等身边的小事。小组展示一下自己身边有代表性的案例。 2.案例共情:《技能志愿服务冬奥会后,他又为党的二十大值守站岗!》 小组分享活动
课堂 总结 1. 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2.学生立大志、有担当、从小事做起躬身践行,把激昂的青春奋斗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洪流中去,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价值。 提问解惑: 1. 理想与现实有怎样的关系? 2.作为青年学生怎样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起来? 厘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下节课堂教学打基础、做准备。 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课 后 作业与答疑 在学习通中发送课后作业:结合本节内容和本专业实际,以小组为单位拍摄制作一部微视频,主题可围绕“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或围绕“奋斗的青春不躺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下讨论并拍摄。 引发学生思考,应该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起来,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教学 拓展 阅读拓展迁移性读物,观看相关主题影视作品等 学习习近平关于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辩证关系的相关论述;观看红色电影;品读红色家书。 深化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实现知识的融会与提升。
预习 任务 专题四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节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1.精神的概念。 2.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 3.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预习能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开拓思路,增强求知欲望、增强记忆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维能力。
(三)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
本次课主要通过学台实现过程性考核,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 评价标准:课前任务15%+课中参与60%+课后调研25%+增值加分。其中,课前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评定;课中成绩主要根据学生课堂参与度、任务完成度等情况而给予评定;课后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测验、调研作业、撰写心得的完成情况给予评定。同时实施增值评价,设置加分项,有明显进步的同学将获得增值加分。
【特色创新】
1.坚持问题导向,学做任务交替进行,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讲清案例蕴含的理论,用理论解答学生困惑,帮助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 3.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汇报演绎以及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4.综合运用学习通、词云分析、自建思政案例视频库、VR资源库、线上展馆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程度均有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改进思路】
1.有同学反映,在做小组任务的过程中,存在个别同学合作意愿不强、浑水摸鱼的现象。改进:在指导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帮助组长进行科学分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2.部分学生的讲稿或课后调研报告逻辑不够严谨,对问题的分析不够全面,作业质量还有待提升。改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指导,要全程参与、及时指导,引导学生要学以致用,努力做到知行统一。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