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专题七第1讲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一)基本信息对应教材 章 节 第六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课时安排 2-3课时【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本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 2.内容特点:本讲内容中法律的含义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这两部分内容偏重理论,第三部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理解掌握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的基础上,做一个尊法守法的好公民。【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经过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对法律的含义,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已具有初步的知识基础,理解不够深入。 认知能力: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政治性较强,要求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学生在这方面意识不够。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的专业性较强,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方面的认知欠缺。 学习特点: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理论知识薄弱,对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的社会主义法律本质特征和运行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容易觉得难懂和枯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分析法治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素质目标 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与难点】重点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难点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设计思路】1.总体教学思路(如能绘制教学流程图最好) 针对以上内容,通过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依次展开教学,指导学生采用甄选任务自学、合作探究互学、遴选资源拓学的方法进行学习。 2.如何调用教学资源(各类线上线下资源) 利用学台的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课堂现场教学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如何教授重点内容(例如:运用何种教学策略、辅以信息化手段等) 在教授重点内容的过程中,通过列举典型案例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4.如何教授难点内容(例如:运用何种教学策略、辅以信息化手段等) 在教授难点内容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讲授,播放视频,情境演绎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难点。(二)教学实施【教学具体实施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 策略 设计 意图课 前 预习 尝试 实践 课前去学习“高等教育职业法”的内容,了解与我们自身密切相关的法律。 课前自行了解于欢案,观看电视剧“底线”第一集,了解于欢案的案情以及判决过程和结果。 针对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案件和热点案例,提前了解准备思考。 为课堂教学做准备,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课 中 课堂 导入 问题思考:先有犯罪,再有罪名?还是先有罪名,再有犯罪?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思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1 一、法律的含义及其历史发展 法律的起源:在中国法律文化中,獬豸是法律与正义的化身。在西方法律文化中,正义女神是法律的象征。 2.法律的产生:经济根源 社会根源 3.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1.通过讲授獬豸和正义女神的故事了解法律的起源。 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形象生动的教授法律的产生的根源这一内容。 建立在前面两个知识点的基础上,顺利推出法律的含义这一重要概念。 法律的含义是重点,前面两个知识点的深入讲授学习为法律含义的推出做好了铺垫,打好了基础。任务2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科学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通过《民法典》的立法过程,和于欢案的判决结果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所体现的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的特征。 用《民法典》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这一案例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科学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3.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分别列举这五个领域的立法,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通过列举经典权威案例,热点案例,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任务3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 法律执行 法律适用 法律遵守 1针对法律制定的环节,教师主要把法律制定的主体,权限,立法文件的效力讲清楚。 2法律执行:通过教科书式的执法视频,让学生体会法律执行的规范性。 3.法律适用: 把本部分内容讲透彻的基础上,使用经典案例“我不是药神”体现我国司法执法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4.法律遵守:使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做一个尊法,守法的好公民。 该任务点法律的专业性较强,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把理论讲准确,讲透彻。并根据法律运行的四个环节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课堂 总结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公正和生态良好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律的引领、规范和保障。 以上就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 教师和学生共同来总结和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 归纳概括,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课 后 作业与答疑 1.如何理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2.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 3.如何把握“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之间的关系? 结合课堂所学内容,激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深化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和答疑,充分发挥的主体作用。教学 拓展 阅读学习《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通过阅读权威读物,领悟法律的权威。 通过拓展阅读,提高思维能力。预习 任务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习近平法治思想 阅读教材和拓展资料 提前了解思考(三)教学反思【教学效果】本节课内容作为本专题的第一讲,具有基础性作用,内容丰富充实,教学手段和策略形式多样,在教师的主导下,引领学生理解思考,扎实的知识,深入的理解,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特色创新】教学过程中,选取了“2017年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 —— 于欢故意伤害案”,人民日报称于欢案是一堂生动的法治课,以该案件作为典型案例,贯穿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习中,链接热点,贴近时代,另外,尽量选取近期施行的立法文件以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立法文件辅助本次课重要知识点的学习,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改进思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属于法律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性较强,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因此,从老师的角度来说,需要老师在吃透理论的基础上,把枯燥的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形象生动的表达出来,并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另外,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方式,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是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