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年化学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一 物质的分类及变化(解析版)一、考纲解读考纲导向1.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概念;2.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4.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命题分析2024年高考仍以考查学生对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的识记、再现能力为主,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主要以物质组成、性质和分类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反映重大科技成果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将有关物质组成、分类的概念、胶体知识融合于试题之中,基本概念与其他部分化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将会有所加强。二、知识点梳理网络图重点拓展高频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物质的组成①物质的组成可概括为“宏观一素(元素)、微观六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②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均用化学式表示。③几乎所有的酸都是共价化合物,都有确定的分子式。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4个标准”(标准不同,分类不同)(1)混合物与纯净物——是否由同种物质组成。(2)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两性氧化物——是否与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的化合物。(4)溶液、浊液与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2、辨析物质分类判断中的“三大误区”1)混合物、纯净物判断误区(1)某物质可能由一种元素的不同单质混合而成。如O2、O3组成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2)分子式相同的化合物可能存在同分异构体。如C4H10的结构有两种,正丁烷和异丁烷,二者组成混合物。(3)误认为结晶水合物一定是混合物。如CuSO4·5H2O属于纯净物。2)氧化物判断误区(1)误认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而且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属于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2)误认为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Na2O2属于过氧化物。(3)误认为氧化物不是酸性氧化物,就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为两性氧化物,NO、CO为不成盐氧化物。(4)误认为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5)误认为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两性氧化物。如SiO2是酸性氧化物,但能与HF、NaOH反应。3)有关胶体的认识误区(1)胶体的电泳现象反映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但不能说成胶体带有电荷,胶体与溶液一样是电中性的。(2)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3)有关Fe(OH)3胶体的制备误区如表所示制备误区 操作误区1 将FeCl3饱和溶液逐滴加入到沸腾的稀NaOH溶液中误区2 将FeCl3饱和溶液逐滴加入到沸腾的自来水中误区3 将Fe(OH)3固体溶解在沸腾的蒸馏水中(4)区分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而不是丁达尔现象。3.识记常见混合物的成分与俗名(1)水煤气:CO、H2(2)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是CH4(3)液化石油气:以C3H8、C4H10为主(4)裂解气:以乙烯、丙烯、甲烷为主(5)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6)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体积比3∶1)(7)波尔多液:主要成分是CuSO4和Ca(OH)2(8)肥皂: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钠(9)碱石灰:NaOH和CaO的混合物(10)铝热剂:铝粉和高熔点的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11)漂白粉:Ca(ClO)2和CaCl2的混合物高频考点二 物质的变化1)归类记忆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三色 焰色反应 显色反应、颜色反应五解 潮解 分解、裂解、水解、电解十四化 熔化、汽化、液化、酸化 氧化、氢化、水化、钝化、皂化、炭化、催化、酯化、硝化、裂化2)两法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从宏观上判断 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反之为物理变化从微观上判断 有旧化学键断裂,同时有新化学键形成的是化学变化;只有化学键断裂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的熔化3)物质变化中的几个误区(1)误认为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一定是化学变化过程。有些物理变化过程中也有能量变化,如冰的融化过程需要吸收能量。(2)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3)误认为“钝化”就是不发生化学反应,其实“钝化”过程是一种化学变化过程。(4)误认为有新核素生成、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如16O转化为18O、NaCl溶于水都不属于化学变化。(5)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3O22O3。(6)误认为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为物理变化,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O2转化为O3均为化学变化,并且为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7)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或硫酸铜溶液均有沉淀生成,前者为蛋白质的盐析,为物理变化;后者为蛋白质的变性,为化学变化。高频考点三 胶体(1)胶体区别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1~100 nm)。(2)胶体的物理性质:①丁达尔效应;②电泳现象;③介稳性;④聚沉等。(3)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但有些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因其分子非常大,其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为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因此一个分子就是一个胶体微粒,它们的溶液是胶体。(4)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的方法是丁达尔效应。(5)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带有相同电荷。(6)胶体的电泳现象反映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但不能说成胶体带有电荷。胶体与溶液一样是呈电中性的。(7)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8)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强酸(如盐酸、硫酸)时,出现的现象为先沉淀后溶解。其原因:开始时出现沉淀是由于胶体中加入了电解质发生了聚沉,后来沉淀消失是由于发生了中和反应。(9)把握净水剂及其作用原理胶体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 nm之间,它决定了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吸附力很强,能在水中吸附悬浮固体或色素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这就是胶体净水的原理。能在水中自然形成胶体,并且对水质无明显副作用的物质有KAl(SO4)2·12H2O、FeCl3·6H2O等,这样的物质被称为净水剂,其形成胶体的化学原理是Al3+、Fe3+发生水解反应生成Al(OH)3胶体、Fe(OH)3胶体。三、高频考点突破高频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典例精析1.分类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方法正确的是( )A.依据物质的导电性,将纯净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B.金属氧化物可能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可能不是酸性氧化物C.依据微粒直径的大小,将物质分为胶体、浊液和溶液D.依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归为离子化合物答案:B解析:A.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依据物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A项错误;B.金属氧化物可能是酸性氧化物,例如七氧化二锰为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可能不是酸性氧化物,例如一氧化碳为不成盐氧化物,B项正确;C.依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胶体、浊液和溶液,C项错误;D.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为离子化合物,如,D项错误。故选B。变式训练2.近年来,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迅速,天宫、天和、天问、神舟等体现了中国的强大科技力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宫二号”部分零部件使用钛合金,钛合金中存在金属键B.“天和号”使用砷化镓(GaAs)太阳能电池,供电时砷化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天问一号”隔热材料使用SiO2纳米气凝胶,SiO2属于酸性氧化物D."神舟十三号”耐高温材料使用酚醛树脂,酚醛树脂属于合成高分子答案:B解析:A.钛合金是由钛及其他金属元素组成的合金,其中的钛原子与其他金属原子之间形成金属键,故A正确;B.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太阳能将光子转换为电子,进而产生电流,砷化镓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C.SiO2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故C正确;D.酚醛树脂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故D正确;故选B。3.孔雀石古称石绿,是铜的表生矿物[化学式,“水色”从植物中提取,如花青(分子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石绿”耐酸、耐碱B.属于纯净物C.保存不善的国画,“水色”容易变色D.从蓝草中提取花青,可用有机溶剂萃取答案:A解析:A.石绿为碱式碳酸铜,能和酸反应,故不耐酸,A错误;B.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化合物,属于纯净物,B正确;C.花青为有机物,根据分子式分析,含有不饱和键,容易被氧化,所以容易变色,C正确;D.花青为有机物,能溶于有机溶剂,从蓝草中提取花青,可用有机溶剂萃取,D正确;故选A。4.下列关于各物质的所属类别及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物质 生铁 氢氧化铁胶体类别 酸性氧化物 离子化合物 合金 电解质性质 与水反应 熔融态不导电 易发生电化学腐蚀 能产生丁达尔现象答案:C解析:A.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硝酸钠、亚硝酸钠,不是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是离子化合物,熔融态能导电,故B错误;C.生铁是铁碳合金,在潮湿环境中构成原电池,易发生电化学腐蚀,故C正确;D.氢氧化铁胶体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选C。5.下列有关物质类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酸性氧化物 B.油脂属于高分子化合物C.棉花、麻和蚕丝均为碳水化合物 D.氮化硼纤维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答案:A解析:A.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A正确;B.高分子化合物是相对分子质量几万、几十万的很大的化合物;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B错误;C.棉花、麻均为植物纤维,属于碳水化合物;蚕丝为动物蛋白质,不是碳水化合物,C错误;D.氮化硼纤维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D错误;故选A。高频考点二 物质的变化典例精析1.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B C D锂离子电池工作 电解生产微孔铜箔 石化园区生产新型复合材料 大亚湾核电站利用核反应发电答案:D解析:A.锂离子电池工作则内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A项涉及化学变化;B.电解生产微孔铜箔工程中使得部分单质铜发生氧化反应溶解到电解质溶液中,B项涉及化学变化;C.石化园区生产新型复合材料会发生聚合反应等,有新物质的生成,C项涉及化学变化;D.核反应利用原子核裂变所释放出的热能进行发电,不是分子层次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D项不涉及化学变化。答案选D。变式训练2. “知年俗·品年味”,广东各地的年俗有写春联,放鞭炮,酿娘酒,烧火龙,炸煎堆等。下列活动中不包含化学变化是( )A.写春联 B.放鞭炮 C.酿娘酒 D.烧火龙答案:A解析:A.写春联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包含化学变化,A符合;B. 放鞭炮有二氧化硫等新物质生成,包含化学变化,B不符合;C. 酿酒涉及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发酵生成乙醇,有新物质生成,包含化学变化,C不符合;D. 烧火龙涉及燃烧、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包含化学变化,D不符合;答案选A。3.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物质的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在冰箱里放一些活性炭除去异味 B.常用84消毒液对居住环境消毒C.用处理饮用水 D.用生石灰作干燥剂答案:A解析: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在冰箱里放一些活性炭除去异味,该过程是物理变化,故A符合题意;B.用“84”消毒液消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C.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对饮用水进行杀菌,且能够形成氢氧化铁胶体,胶体具有强吸附性,可以净水,是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D.生石灰极易吸水生成氢氧化钙,故生石灰作干燥剂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4.习近平指出:“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下列关于生产劳动原理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O3对自来水进行消毒B.分馏法提炼汽油C.接触法制取硫酸D.用氢氟酸溶蚀玻璃生产磨砂玻璃答案:B解析:A.臭氧具有氧化性,可以用O3对自来水进行消毒,使蛋白质变性,发生的是化学变化,A错误;B.分馏法提炼汽油,是根据各馏分的沸点不同,采用蒸馏的方式进行分离,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B正确;C.接触法制取硫酸硫铁矿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这些都是化学变化,C错误;D.氢氟酸溶蚀玻璃,是HF与SiO2反应生成了SiF4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D错误;故答案选B。高频考点三 胶体典例精析1.胶体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Liepatoff规则:胶核总是选择性地吸附与其本身组成相似的离子形成胶粒)。硅胶溶液组成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胶粒中表面离子数目一定大于束缚反离子B.与硅胶溶液胶核组成相似C.和足量盐酸反应得到硅胶粒子数约为D.硅胶溶液的胶团中答案:B解析:A.胶粒中带负电荷数大于带正电荷数,表面离子数不一定大于束缚反离子数,A错误;B.由图示可知,胶核优先吸附,根据Liepatoff规则可得与硅胶溶液胶核组成相似,B正确;C.许多分子聚集一起形成胶粒,故形成胶粒数小于,C错误;D.胶团不带电荷,胶团中阴离子为硅酸根离子,阳离子为氢离子,根据电荷守恒,,D错误;故答案选B。变式训练2.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Fe(OH)3胶体带正电荷,在通电时会发生电泳B.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而其他分散系没有C.氯化铝溶液与氢氧化铝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能透过滤纸D.石灰乳、葡萄糖溶液和冰水混合物都属于分散系答案:C解析:A.胶体不带电,带电的是胶粒,故A错误;B.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故B错误;C.溶液和胶体都能透过滤纸,故C正确;D.石灰乳、葡萄糖溶液都属于分散系,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故D错误;故选C。3.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气溶胶属于胶体的一种。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明矾净水利用了胶体的吸附性B.依据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C.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D.用渗析法分离胶体与溶液答案:B解析:A.胶体胶粒直径小,比表面积大,吸附性强,明矾净水是利用了胶体的吸附性,故A正确;B.依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故B错误;C.雾是气溶胶,属于胶体,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故C正确;D.溶液能透过半透膜,胶体粒子不能通过半透膜,则用渗析的方法分离,故D正确;故选:B。4.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和胶体都是透明的,浊液是浑浊的B.光线透过溶液和胶体时,胶体发生丁达尔现象C.胶体是纯净物,胶体粒子的直径小于1nmD.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吸附性,因此有些胶体可用来净水答案:C解析:A项、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不用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透明的,浊液是浑浊的,故A正确;B项、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光线透过溶液和胶体时,胶体发生丁达尔现象,溶液不发生丁达尔现象,故B正确;C项、胶体是化合物,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故C错误;D项、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吸附性,比如氢氧化铁胶体的粒子能够吸附水中悬浮杂质,因此氢氧化铁胶体可用来净水,故D正确;故选C。技巧点拨第一步:读题(1)逐字逐句读,挖掘关键字,排除无效信息,找到对解题有价值的信息,并作标记。(2)分析题目给出的新信息所考查的内容,对于新信息中所提供的物质要从性质与应用的角度分析。第二步:联题(1)结合题目中的问题或选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板块。(2)联系中学化学知识体系中的“知识块”和“化学性质”,找准提取信息(知识、性质、用途)的方向。第三步:析题(1)思维从新情境回归教材、回归平时学习中。(2)回顾解同类题易犯的错误,易漏知识等。第四步:解题(1)解题要抓住题目要求和关键词,如“不正确”与“正确”;“一定”与“可能”等易看错内容。(2)熟记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重要应用及典型化工流程的基本原理。四、考场演练1.(2023·浙江6月选考)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下列材料主要成分属于有机物的是( )A.石墨烯 B.不锈钢 C.石英光导纤维 D.聚酯纤维答案:D解析: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平面结构新型碳材料,为碳的单质,属于无机物,A错误;不锈钢是Fe、Cr、Ni等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B错误;石英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为SiO2,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C错误;聚酯纤维俗称“涤纶”,是由有机二元酸和二元醇缩聚而成的聚酯经纺丝所得的合成纤维,属于有机物,D正确。故选D。2.(2023·浙江1月选考)下列物质中属于耐高温酸性氧化物的是( )A.CO2 B.SiO2 C.MgO D.Na2O答案:B解析:二氧化碳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酸性氧化物,但为分子晶体,不耐高温,A错误;SiO2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SiO2+2OH-=SiO32-+H2O,所以SiO2是酸性氧化物,为共价晶体,耐高温,B正确;MgO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MgO +2H+=Mg2++H2O,所以MgO是碱性氧化物,;C错误;Na2O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是碱性氧化物,D错误。故选B3.(2023·山东卷)下列之物具有典型的齐鲁文化特色,据其主要化学成分不能与其他三种归为一类的是( )A.泰山墨玉 B.龙山黑陶 C.齐国刀币 D.淄博琉璃答案:C解析:墨玉、黑陶、琉璃均为陶瓷制品,均属于硅酸盐制品,主要成分均为硅酸盐材料,而刀币的主要成分为青铜,故选C。4.(2023·浙江6月选考)氯化铁是一种重要的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氯化铁属于弱电解质 B.氯化铁溶液可腐蚀覆铜板C.氯化铁可由铁与氯气反应制得 D.氯化铁溶液可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答案:A解析:氯化铁能完全电离出铁离子和氯离子,属于强电解质,A错误;氯化铁溶液与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氯化亚铁,可用来蚀刻铜板,B正确;氯气具有强氧化性,氯气与铁单质加热生成氯化铁,C正确;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加热呈红褐色,铁离子发生水解反应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D正确。故选A。5.(2023·广东卷)化学处处呈现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舞台上干冰升华时,共价键断裂B.饱和CuSO4溶液可析出无水蓝色晶体C.苯分子的正六边形结构,单双键交替呈现完美对称D.晨雾中的光束如梦如幻,是丁达尔效应带来的美景答案:D解析:舞台上干冰升华物理变化,共价键没有断裂,A错误;饱和CuSO4溶液可析出的蓝色晶体中存在结晶水为五水硫酸铜,B错误;苯分子的正六边形结构,六个碳碳键完全相同呈现完美对称,C错误;晨雾中由于光照射胶体粒子散射形成的光束如梦如幻,是丁达尔效应带来的美景,D正确。故选D。6.(2022·湖北卷)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加入明矾后泥水变澄清 B.北京冬奥会用水快速制冰C.炖排骨汤时加点醋味道更鲜 D.切开的茄子放置后切面变色答案:B解析:明矾净水的原理为:Al3++3OH- Al(OH)3+3H+,Al(OH)3胶体具有吸附性,可以使泥水变澄清,涉及化学变化,A错误;水和冰的分子式都是H2O,水快速制冰为物理变化,B正确;在炖排骨的过程中,醋会和排骨中在高温下溶解的脂肪进行酯化反应,生成芳香酯,使菜肴的味道更鲜美,涉及化学变化,C错误;茄子中存在一类叫“酚氧化酶”的物质,它见到氧气之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些有色的物质。反应时间越长,颜色越深,D错误。故选B。7.(2022·江苏卷)我国为人类科技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下列成果研究的物质属于蛋白质的是( )A.陶瓷烧制 B.黑火药 C.造纸术 D.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答案:D解析:陶瓷为硅酸盐产品,黑火药主要成分为硫磺、硝石和木炭,纸的主要成分为植物纤维,结晶牛胰岛素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故选D。8.(2024·广东汕头·统考一模)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用液氮制作分子冰淇淋 B.高炉炼铁C.肥皂水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 D.生石灰作为食品干燥剂答案:A解析:A.用液氮制作分子冰淇淋时只有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则制作分子冰淇淋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B.高炉炼铁时铁的氧化物与一氧化碳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则高炉炼铁时有新物质生成,有发生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C.肥皂水溶液显呈碱性,能与蚊虫叮咬处的甲酸发生中和反应减少疼痛感,则清洗时有新物质生成,有发生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D.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则生石灰作为食品干燥剂时有新物质生成,有发生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9.(2024·广东·广东广雅中学校联考模拟预测)中国古代诗词和书籍中蕴含着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瓷器是人类较早应用的人造硅酸盐材料B.“墨滴无声入水惊,如烟袅袅幻形生”中的“墨滴”含有胶体C.“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翠色”来自氧化亚铜D.镀金时“以汞和金涂银器上,入火则汞去,而金存”,其中“入火则汞去”指汞的挥发答案:C解析:A.陶瓷材料是黏土等烧制而成的,是人类应用最早的硅酸盐材料,A正确;B.“墨滴”是碳分散于水中形成的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B正确;C.“翠色”为青色或者绿色,可能来自亚铁离子,氧化亚铜为砖红色,C错误;D.“入火则汞去”指汞受热挥发后剩余金附着在银器上,D正确;故选C。10.(2024·吉林·统考模拟预测)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近日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以下有关春节习俗中的化学知识说法错误的是( )A.红烧肉烹饪过程中蛋白质变性涉及化学变化 B.春晚演员的彩妆用品均属于无机物C.饺子与糯米年糕的口感差异与支链淀粉的含量有关 D.陈年老酒的芳香气味与酯的形成有关答案:B解析:A.肉中含有蛋白质,烹饪过程中蛋白质变性涉及化学变化,故A正确;B.彩妆用品中含有甘油,属于有机物,故B错误;C.饺子与糯米年糕中含有淀粉,口感差异与支链淀粉的含量有关,故C正确;D.酒精在与氧气接触的过程中会氧化生成羧酸类物质,而羧酸类物质则会进一步与酒精反应形成酯类物质,具有芳香气味,故D正确;故选B。11.(2024·河南南阳·校联考一模)化学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面食点心加工时加入少量小苏打能使点心松软可口B.葡萄酒中添加的微量SO2的作用是杀菌、抗氧化C.Fe(OH)3胶体具有吸附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D.石油裂解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乙烯和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答案:C解析:A.小苏打是,加热时分解生成物中有,能使面食疏松多孔,松软可口,可作面食的膨松剂,A项正确;B.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葡萄酒中添加适量二氧化硫可起到抗氧化和杀菌的作用,规定可用于葡萄酒和果酒中的最大使用量是,残留量不得超过,B项正确;C.胶体具有吸附性,可促进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沉降,用于自来水的净化,不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C项错误;D.石油的裂解是石油的深度裂化,其主要目的是获得短链有机小分子,如乙烯和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D项正确;故选C。12.(2024·广西柳州·南宁三中校联考一模)壮乡文化传承与化学密不可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壮族传统乐器铜鼓的主要材质为合金B.五色糯米饭的制作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C.古代文明的活化石——贡川纱纸主要成分是纤维素D.钦州坭兴陶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答案:B解析:A.铜鼓的主要材质为铜合金,A正确;B.五色糯米饭的制作过程中淀粉加热发生化学反应,涉及到化学变化,B错误;C.贡川纱纸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正确;D.钦州坭兴陶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的硅酸盐产品,D正确;故选B。13.(2024·江西宜春·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已知甲、乙为单质,丙为化合物,能实现下述转化关系:甲+乙丙溶液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丙溶于水得到蓝绿色溶液,则甲可能为B.若“溶液”遇放出气体,则甲可能是C.若丙溶于水后得到强碱溶液,则甲可能是D.若“溶液”滴加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甲可能是Mg答案:D解析:A.若丙溶于水得到蓝绿色溶液,则丙为CuCl2,甲、乙为Cl2和Cu,电解CuCl2溶液可得Cl2和Cu,故A正确;B.若溶液遇Na2CO3放出CO2气体,则丙可能为HCl,电解HCl溶液可得到H2,故B正确;C.若丙溶于水后得到强碱溶液,则甲、乙可能为O2和Na,丙为Na2O2,电解NaOH溶液可得到O2,故C正确;D.电解含Mg2+的溶液,不可能得到Mg,故D错误;故选D。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年化学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一 物质的分类及变化(原卷版)一、考纲解读考纲导向1.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概念;2.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4.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命题分析2024年高考仍以考查学生对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的识记、再现能力为主,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主要以物质组成、性质和分类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反映重大科技成果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将有关物质组成、分类的概念、胶体知识融合于试题之中,基本概念与其他部分化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将会有所加强。二、知识点梳理网络图重点拓展高频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物质的组成①物质的组成可概括为“宏观一素(元素)、微观六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②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均用化学式表示。③几乎所有的酸都是共价化合物,都有确定的分子式。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4个标准”(标准不同,分类不同)(1)混合物与纯净物——是否由同种物质组成。(2)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两性氧化物——是否与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的化合物。(4)溶液、浊液与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2、辨析物质分类判断中的“三大误区”1)混合物、纯净物判断误区(1)某物质可能由一种元素的不同单质混合而成。如O2、O3组成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2)分子式相同的化合物可能存在同分异构体。如C4H10的结构有两种,正丁烷和异丁烷,二者组成混合物。(3)误认为结晶水合物一定是混合物。如CuSO4·5H2O属于纯净物。2)氧化物判断误区(1)误认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而且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属于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2)误认为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Na2O2属于过氧化物。(3)误认为氧化物不是酸性氧化物,就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为两性氧化物,NO、CO为不成盐氧化物。(4)误认为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5)误认为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两性氧化物。如SiO2是酸性氧化物,但能与HF、NaOH反应。3)有关胶体的认识误区(1)胶体的电泳现象反映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但不能说成胶体带有电荷,胶体与溶液一样是电中性的。(2)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3)有关Fe(OH)3胶体的制备误区如表所示制备误区 操作误区1 将FeCl3饱和溶液逐滴加入到沸腾的稀NaOH溶液中误区2 将FeCl3饱和溶液逐滴加入到沸腾的自来水中误区3 将Fe(OH)3固体溶解在沸腾的蒸馏水中(4)区分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而不是丁达尔现象。3.识记常见混合物的成分与俗名(1)水煤气:CO、H2(2)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是CH4(3)液化石油气:以C3H8、C4H10为主(4)裂解气:以乙烯、丙烯、甲烷为主(5)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6)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体积比3∶1)(7)波尔多液:主要成分是CuSO4和Ca(OH)2(8)肥皂: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钠(9)碱石灰:NaOH和CaO的混合物(10)铝热剂:铝粉和高熔点的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11)漂白粉:Ca(ClO)2和CaCl2的混合物高频考点二 物质的变化1)归类记忆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三色 焰色反应 显色反应、颜色反应五解 潮解 分解、裂解、水解、电解十四化 熔化、汽化、液化、酸化 氧化、氢化、水化、钝化、皂化、炭化、催化、酯化、硝化、裂化2)两法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从宏观上判断 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反之为物理变化从微观上判断 有旧化学键断裂,同时有新化学键形成的是化学变化;只有化学键断裂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的熔化3)物质变化中的几个误区(1)误认为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一定是化学变化过程。有些物理变化过程中也有能量变化,如冰的融化过程需要吸收能量。(2)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3)误认为“钝化”就是不发生化学反应,其实“钝化”过程是一种化学变化过程。(4)误认为有新核素生成、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如16O转化为18O、NaCl溶于水都不属于化学变化。(5)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3O22O3。(6)误认为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为物理变化,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O2转化为O3均为化学变化,并且为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7)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或硫酸铜溶液均有沉淀生成,前者为蛋白质的盐析,为物理变化;后者为蛋白质的变性,为化学变化。高频考点三 胶体(1)胶体区别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1~100 nm)。(2)胶体的物理性质:①丁达尔效应;②电泳现象;③介稳性;④聚沉等。(3)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但有些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因其分子非常大,其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为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因此一个分子就是一个胶体微粒,它们的溶液是胶体。(4)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的方法是丁达尔效应。(5)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带有相同电荷。(6)胶体的电泳现象反映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但不能说成胶体带有电荷。胶体与溶液一样是呈电中性的。(7)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8)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强酸(如盐酸、硫酸)时,出现的现象为先沉淀后溶解。其原因:开始时出现沉淀是由于胶体中加入了电解质发生了聚沉,后来沉淀消失是由于发生了中和反应。(9)把握净水剂及其作用原理胶体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 nm之间,它决定了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吸附力很强,能在水中吸附悬浮固体或色素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这就是胶体净水的原理。能在水中自然形成胶体,并且对水质无明显副作用的物质有KAl(SO4)2·12H2O、FeCl3·6H2O等,这样的物质被称为净水剂,其形成胶体的化学原理是Al3+、Fe3+发生水解反应生成Al(OH)3胶体、Fe(OH)3胶体。三、高频考点突破高频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典例精析1.分类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方法正确的是( )A.依据物质的导电性,将纯净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B.金属氧化物可能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可能不是酸性氧化物C.依据微粒直径的大小,将物质分为胶体、浊液和溶液D.依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归为离子化合物变式训练2.近年来,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迅速,天宫、天和、天问、神舟等体现了中国的强大科技力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宫二号”部分零部件使用钛合金,钛合金中存在金属键B.“天和号”使用砷化镓(GaAs)太阳能电池,供电时砷化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天问一号”隔热材料使用SiO2纳米气凝胶,SiO2属于酸性氧化物D."神舟十三号”耐高温材料使用酚醛树脂,酚醛树脂属于合成高分子3.孔雀石古称石绿,是铜的表生矿物[化学式,“水色”从植物中提取,如花青(分子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石绿”耐酸、耐碱B.属于纯净物C.保存不善的国画,“水色”容易变色D.从蓝草中提取花青,可用有机溶剂萃取4.下列关于各物质的所属类别及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物质 生铁 氢氧化铁胶体类别 酸性氧化物 离子化合物 合金 电解质性质 与水反应 熔融态不导电 易发生电化学腐蚀 能产生丁达尔现象5.下列有关物质类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酸性氧化物 B.油脂属于高分子化合物C.棉花、麻和蚕丝均为碳水化合物 D.氮化硼纤维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高频考点二 物质的变化典例精析1.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B C D锂离子电池工作 电解生产微孔铜箔 石化园区生产新型复合材料 大亚湾核电站利用核反应发电变式训练2. “知年俗·品年味”,广东各地的年俗有写春联,放鞭炮,酿娘酒,烧火龙,炸煎堆等。下列活动中不包含化学变化是( )A.写春联 B.放鞭炮 C.酿娘酒 D.烧火龙3.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物质的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在冰箱里放一些活性炭除去异味 B.常用84消毒液对居住环境消毒C.用处理饮用水 D.用生石灰作干燥剂4.习近平指出:“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下列关于生产劳动原理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O3对自来水进行消毒B.分馏法提炼汽油C.接触法制取硫酸D.用氢氟酸溶蚀玻璃生产磨砂玻璃高频考点三 胶体典例精析1.胶体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Liepatoff规则:胶核总是选择性地吸附与其本身组成相似的离子形成胶粒)。硅胶溶液组成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胶粒中表面离子数目一定大于束缚反离子B.与硅胶溶液胶核组成相似C.和足量盐酸反应得到硅胶粒子数约为D.硅胶溶液的胶团中变式训练2.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Fe(OH)3胶体带正电荷,在通电时会发生电泳B.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而其他分散系没有C.氯化铝溶液与氢氧化铝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能透过滤纸D.石灰乳、葡萄糖溶液和冰水混合物都属于分散系3.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气溶胶属于胶体的一种。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明矾净水利用了胶体的吸附性B.依据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C.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D.用渗析法分离胶体与溶液4.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和胶体都是透明的,浊液是浑浊的B.光线透过溶液和胶体时,胶体发生丁达尔现象C.胶体是纯净物,胶体粒子的直径小于1nmD.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吸附性,因此有些胶体可用来净水技巧点拨第一步:读题(1)逐字逐句读,挖掘关键字,排除无效信息,找到对解题有价值的信息,并作标记。(2)分析题目给出的新信息所考查的内容,对于新信息中所提供的物质要从性质与应用的角度分析。第二步:联题(1)结合题目中的问题或选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板块。(2)联系中学化学知识体系中的“知识块”和“化学性质”,找准提取信息(知识、性质、用途)的方向。第三步:析题(1)思维从新情境回归教材、回归平时学习中。(2)回顾解同类题易犯的错误,易漏知识等。第四步:解题(1)解题要抓住题目要求和关键词,如“不正确”与“正确”;“一定”与“可能”等易看错内容。(2)熟记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重要应用及典型化工流程的基本原理。四、考场演练1.(2023·浙江6月选考)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下列材料主要成分属于有机物的是( )A.石墨烯 B.不锈钢 C.石英光导纤维 D.聚酯纤维2.(2023·浙江1月选考)下列物质中属于耐高温酸性氧化物的是( )A.CO2 B.SiO2 C.MgO D.Na2O3.(2023·山东卷)下列之物具有典型的齐鲁文化特色,据其主要化学成分不能与其他三种归为一类的是( )A.泰山墨玉 B.龙山黑陶 C.齐国刀币 D.淄博琉璃4.(2023·浙江6月选考)氯化铁是一种重要的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氯化铁属于弱电解质 B.氯化铁溶液可腐蚀覆铜板C.氯化铁可由铁与氯气反应制得 D.氯化铁溶液可制备氢氧化铁胶体5.(2023·广东卷)化学处处呈现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舞台上干冰升华时,共价键断裂B.饱和CuSO4溶液可析出无水蓝色晶体C.苯分子的正六边形结构,单双键交替呈现完美对称D.晨雾中的光束如梦如幻,是丁达尔效应带来的美景6.(2022·湖北卷)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加入明矾后泥水变澄清 B.北京冬奥会用水快速制冰C.炖排骨汤时加点醋味道更鲜 D.切开的茄子放置后切面变色7.(2022·江苏卷)我国为人类科技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下列成果研究的物质属于蛋白质的是( )A.陶瓷烧制 B.黑火药 C.造纸术 D.合成结晶牛胰岛素8.(2024·广东汕头·统考一模)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用液氮制作分子冰淇淋 B.高炉炼铁C.肥皂水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 D.生石灰作为食品干燥剂9.(2024·广东·广东广雅中学校联考模拟预测)中国古代诗词和书籍中蕴含着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瓷器是人类较早应用的人造硅酸盐材料B.“墨滴无声入水惊,如烟袅袅幻形生”中的“墨滴”含有胶体C.“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翠色”来自氧化亚铜D.镀金时“以汞和金涂银器上,入火则汞去,而金存”,其中“入火则汞去”指汞的挥发10.(2024·吉林·统考模拟预测)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近日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以下有关春节习俗中的化学知识说法错误的是( )A.红烧肉烹饪过程中蛋白质变性涉及化学变化 B.春晚演员的彩妆用品均属于无机物C.饺子与糯米年糕的口感差异与支链淀粉的含量有关 D.陈年老酒的芳香气味与酯的形成有关11.(2024·河南南阳·校联考一模)化学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面食点心加工时加入少量小苏打能使点心松软可口B.葡萄酒中添加的微量SO2的作用是杀菌、抗氧化C.Fe(OH)3胶体具有吸附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D.石油裂解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乙烯和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12.(2024·广西柳州·南宁三中校联考一模)壮乡文化传承与化学密不可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壮族传统乐器铜鼓的主要材质为合金B.五色糯米饭的制作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C.古代文明的活化石——贡川纱纸主要成分是纤维素D.钦州坭兴陶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13.(2024·江西宜春·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已知甲、乙为单质,丙为化合物,能实现下述转化关系:甲+乙丙溶液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丙溶于水得到蓝绿色溶液,则甲可能为B.若“溶液”遇放出气体,则甲可能是C.若丙溶于水后得到强碱溶液,则甲可能是D.若“溶液”滴加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甲可能是Mg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备考2024】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原卷版) .doc 【备考2024】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