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总复习物理知识背记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总复习物理知识背记手册

资源简介

一、核心知识
一、声现象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4.声音的特性包含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要素.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材质、结构不同,音色不同.
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6.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
二、光现象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4.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5.反射分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二者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7.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8.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9.白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
10.红外线能制成夜视仪、电视机遥控器、红外线理疗器;紫外线能灭菌消毒、检验钞票.
11.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三、透镜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u、v大小关系 物距u 像距v 像的特点 应用
u>v u>2f f<v<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u=v u=2f v=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测焦距
u<v f<u<2f v>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幻灯机
/ u=f / 不成像 探照灯
/ u<f /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3.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4.远视眼的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使来自近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四、物态变化
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使用温度计时,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将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且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壁;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瓶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3.体温计在使用时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4.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洗澡水的温度约为40℃,适宜人的环境温度约为25℃.
5.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放热;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吸热;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放热.
6.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在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7.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五、质量和密度
1.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密度公式:ρ=.单位换算:1g/cm3=1×103kg/m3.
3.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单位换算:1t=103kg,1kg=103g.
4.实验室常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部相平.
单位换算:1mL=1cm3,1cm3=10-6m3,1L=10-3m3.
六、机械运动
1.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或m),1m=10-3k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2.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或s),1h=60min=3 600s.
3.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是刻度尺,使用刻度尺时,要先观察其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读数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4.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可以通过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但不可消除.
5.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国际单位是m/s,公式:v=.单位换算:1m/s=3.6km/h.
七、力 运动和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4.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力的计算公式:G=mg.g=9.8N/kg.
5.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1)通过增大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2)通过减小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3)加润滑油、磁浮列车是通过使接触面分离来减小摩擦;(4)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
6.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7.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8.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9.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10.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八、压强
1.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p=.
2.通过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通过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3.液体压强的特点: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大小相等.同一液体内,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4.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h表示深度)
5.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各部分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平的.
6.马德堡半球实验、瓶吞鸡蛋、覆杯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大气压的数值,标准大气压等于760mm高的水银产生的压强,为1.013×105Pa.
7.钢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针管吸药液、塑料吸盘等都利用了大气压.
8.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高压锅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工作的.
9.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九、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其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称重法求浮力:F浮=G-F示.
3.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ρ液gV排.
5.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6.轮船是采用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从而实现漂浮;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浮沉;密度计是根据物体漂浮时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重力的原理制成的.
十、功和机械能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2.功的单位是焦耳(J).计算公式:W=Fs.
3.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功率.计算公式:P=,推导公式:P===Fv.
4.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大,所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5.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在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十一、简单机械
1.剪树枝的剪刀、开瓶器、核桃钳属于省力杠杆;钓鱼竿、筷子、镊子属于费力杠杆;天平、定滑轮属于等臂杠杆.
2.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3.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计算公式:η=.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4.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增大物重、减小摩擦力、减小动滑轮的自重.
十二、内能的利用
1.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人们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2.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4.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5.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
6.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温度变化时,热量的计算公式为Q吸=cm(t-t0),Q放=cm(t0-t).
7.由于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因此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常利用水作为制冷剂或利用水来取暖.
8.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的.压缩冲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9.燃料燃烧时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10.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J/kg.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放=qm.
11.热机的效率公式:η=×100%.
十三、简单电路
1.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2.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5.电流表应与被测用电器串联;应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被测电流不得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6.电压表应与被测用电器并联;应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被测电压不得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7.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路中电流是从电源正极经用电器流向负极的(电源外部).
8.电流用符号I表示,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为A.1A=1 000mA.
9.电压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为V.1V=10-3kV=10-6MV.
10.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即I=I1=I2;串联电路的电源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即U=U1+U2.
11.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I=I1+I2;并联电路的各支路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相等,且等于总电压,即U=U1=U2.
十四、欧姆定律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用符号R表示,国际单位为欧姆,简称欧,符号为Ω.1Ω=10-3kΩ=10-6MΩ.
2.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3.滑动变阻器要与被控制电路串联.两个接线柱应采用“一上一下”的接法.为了保护电路,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最大阻值处.
4.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5.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I=.
6.有一些材料(如硅、锗)的导电性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常常称作半导体.有的半导体具有单向导电的特性,可以制造二极管,有的半导体易受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制造光敏电阻、热敏电阻、集成电路、LED灯等.
7.某些物质在很低的温度时,电阻就变为零,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现象.利用超导材料可作远距离输电线、电动机线圈等.
十五、电功率
1.电能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为kW·h,1kW·h=3.6×106J.
2.电能表结束和起始时的示数之差即为这段时间内电路消耗的电能,即W=W2-W1;消耗的电能为W=kW·h(n为某段时间内转盘转的圈数,N为表上参数).
3.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用符号W表示,单位是焦耳,符号为J.计算公式:W=UIt.
4.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用符号P表示,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计算公式:P==UI=.
5.灯泡的亮暗只与它的实际功率有关,实际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6.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计算公式:Q=I2Rt.
7.日常生活中,电热的利用有电热水器、电饭锅、电热孵化器等;防止电热的有散热窗、散热片、散热孔、电脑的微型风扇等.
十六、生活用电
1.使用试(测)电笔时,手握笔尾金属体,用笔尖接触被测导线.如果被测导线是火线,氖管就会发光.
2.三孔插座的接法是左孔接零线,右孔接火线,中间上端的孔接地线.控制电灯的开关一定要安装在火线上.
3.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电路中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电路发生短路.
4.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V.
5.安全用电原则:(1)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2)更换灯泡、搬动电器前应断开电源开关;(3)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绝缘体;(4)保险装置、插座、导线、家用电器等达到使用寿命应及时更换;(5)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外壳一定要接地.
十七、电与磁
1.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3.磁场可借助磁感线来描述,磁感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大致表示磁场的强弱.磁场外部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磁感线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为了形象地描绘磁场而引入的.
4.地球周围存在着地磁场.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世界上最早发现“磁偏角”的人是我国宋代学者沈括.
5.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的.
6.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7.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指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
8.匝数一定时,通入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9.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10.电动机、扬声器是根据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电动机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1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时,导体中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12.发电机、动圈式话筒是根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的,发电机工作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十八、信息的传递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航天员在太空舱外工作时,必须通过无线电通信设备进行交谈,说明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2.电磁波的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波速=波长×频率.
3.手机是现代最常用的通信工具,手机之间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
4.汽车上常安装一些设备来传递信息,如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而GPS定位导航系统是利用电磁波进行定位和导航的.
5.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可再生能源有风能、水能、太阳能等.
6.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成功的.
7.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8.核能释放能量的方式有核裂变和核聚变.核裂变的应用:核电站、制造原子弹;核聚变的应用:制造氢弹.
二、初中常考仪器的读数步骤及注意事项
仪器 读数步骤及注意事项
1.读数步骤:确定分度值→确定始末刻度 →相减 ①确定分度值:0.1cm ②确定起始刻度:6.00cm ③确定末端刻度:9.50cm ④确定物体长度:9.50cm-6.00cm=3.50cm 2.注意事项:①视线与刻度尺垂直(如视线B);②读数时必须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1.读数步骤:确定分度值→确定零刻度线→确定示数在零上还是零下 ①确定分度值:1℃ ②确定示数位置:零上 ③确定温度计的示数:40℃+8×1℃=48℃ 2.注意事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物体中;③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如视线B)
1.读数步骤:确定砝码的质量→确定标尺分度值→确定标尺示数→相加 ①确定砝码的质量:20g+10g=30g ②确定标尺分度值:0.2g ③确定标尺的示数:2g+1×0.2g=2.2g ④确定物体的质量:30g+2.2g=32.2g 2.注意事项:①天平放水平,游码归至零,测量前“左偏右调、右偏左调”;②牢记“左物右码”;③标尺读数时应读游码左侧对应的刻度值
1.读数步骤:确定分度值→确定示数 ①确定分度值:2mL ②确定量筒的示数:10mL+2mL×4=18mL 2.注意事项: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底部相平(如视线B)
1.读数步骤:确定分度值→确定弹簧测力计示数 ①确定分度值:0.2N ②确定弹簧测力计示数:2N+3×0.2N=2.6N 2.注意事项:①测量前:观察量程、分度值和校零;②测量时,拉力方向要和测力计的轴线一致,不要让弹簧碰到外壳
1.读数步骤:观察电流表所选的量程→确定分度值→确定电流表示数 ①确定所选量程:0~0.6A ②确定分度值:0.02A ③确定电流表示数:0.4A+2×0.02A=0.44A 2.注意事项:串联接入电路,“+”进“-”出
1.读数步骤:观察电压表所选的量程→确定分度值→确定电压表示数 ①确定所选量程:0~3V ②确定分度值:0.1V ③确定电压表示数:2V+5×0.1V=2.5V 2.注意事项:并联接入电路,“+”进“-”出
1.表盘参数的物理意义: ①“10(20)A”表示标定电流10A,额定最大电流20A ②“2 500r/(kW·h)”表示指示灯闪烁2 500次消耗电能1kW·h 2.读数:电能表上最后一位数字表示小数位,如图所示电能表示数为1 234.5kW·h,即1 234.5度 3.计算:根据转盘转数n计算消耗的电能W=kW·h
三、初中常考物理学史
1.初中常考物理学史
物理学家 贡献 物理学家 贡献
牛顿 ①牛顿第一定律;②通过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实验,证明光的色散;③万有引力定律 伽利略 ①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观点;②发现了钟摆的等时性
托里拆利 利用实验首先测出标准大气压的值约等于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阿基米德 ①阿基米德原理; ②杠杆的平衡条件
欧姆 欧姆定律 焦耳 焦耳定律
奥斯特 电流的磁效应,最早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法拉第 电磁感应现象
安培 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 卢瑟福 提出原子核式模型
2.以物理学家名字命名的物理量的单位
牛顿 力的单位 N 焦耳 功、热量、电能的单位 J
帕斯卡 压强的单位 Pa 瓦特 功率的单位 W
安培 电流的单位 A 赫兹 频率的单位 Hz
伏特 电压的单位 V 欧姆 电阻的单位 Ω
四、重点实验核心知识点
1.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1)实验原理:v=,需要用 停表 测量时间,用 刻度尺 测量路程.
(2)为便于 测量时间 ,应使斜面的坡度 小 一些,运动的时间长些,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小车沿斜面向下做 加速 运动.
(4)如果在A处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所测的平均速度 偏大 .
(5)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撞到挡板会停下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 .
2.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常考)
(1)气泡如图丙所示,这是水 沸腾时 的现象.
(2)水在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 温度不变 , 不断吸热 .
(3)水沸腾时看到的“白气”是 液化 形成的 小水珠 .
(4)水的沸点是96℃,说明大气压 小于 标准大气压.
(5)缩短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的方法:①提高水的 初温 ;②适当减少水的 质量 ;③给烧杯加盖;④增大火焰等.
(6)撤去酒精灯,陶土网的温度 高于 水的沸点,继续吸热,所以水 不会 立即停止沸腾.
3.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将平面镜 水平 放置,纸板 竖直 放在平面镜上.
(2)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束,是因为光发生了 漫反射 .
(3)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得到普遍规律 ,结论是:反射角 等于 入射角.
(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
(5)使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ON,可观察到反射光线逐渐 靠近 法线ON;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增大 ,减小而 减小 ,当垂直入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皆为 0 度.
(6)右侧纸板绕ON前后折,在右侧纸板上 不能 看到反射光线,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在同一平面内 .
(7)反射定律的内容: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 同一个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 两侧 ;③反射角 等于 入射角.
4.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常考)
(1)实验时薄玻璃板必须 竖直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为了便于观察像,应在 较暗 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3)用 薄玻璃板 代替平面镜是为了 确定像的位置 .
(4)实验中两支蜡烛要 完全一样 ,目的是 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
(5)当蜡烛A远离薄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不变 .
(6)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一光屏,直接观察光屏, 不能 看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虚 像.
(7)实验中将蜡烛A向薄玻璃板靠近,则像的大小 不变 .
(8)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 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
(9)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所成的像是 虚 像;②像和物体的 大小相同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 垂直 ;④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 距离相等 .
5.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常考)
(1)实验在 较暗 的环境中进行,现象更 明显 .
(2)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 同一水平高度 ,目的是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
(3)当u>2f,f<v<2f时(物距 大于 像距),凸透镜成 倒立、缩小 的 实 像,这是 照相机 原理.
(4)当f<u<2f,v>2f时(物距 小于 像距),凸透镜成 倒立、放大 的 实 像,应用为 投影仪 .
(5)当u<f时(物距 小于 焦距),凸透镜成 正立、放大 的 虚 像,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可以制成 放大 镜.
(6)蜡烛变短了,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凸透镜 向下 移动,或光屏 向上 移动(根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光屏上的像会 向上 移动).
(7)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F”代替蜡烛的好处是可以增加物体的 亮度 ,使成像更 清晰 .
(8)一只飞虫落到了凸透镜表面上,则光屏上能成 完整 的像,亮度会 变暗 .
(9)近视眼镜(凹透镜 发散 作用)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会 远离 凸透镜,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或蜡烛远离凸透镜.
(10)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 大 ,物远像近像变 小 .
6.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常考)
(1)测量固体的密度
①测量原理: ρ=,用 天平 测质量,用量筒测 体积 .
②将天平放在 水平 台上,游码归 零 .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向 左 调节 平衡螺母 使天平 平衡 (调节方法:指针“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③量筒中水的体积为V1,石块放入后的体积为V2,石块的体积为V= V2-V1 .根据公式ρ=,计算石块的密度.
④导致石块的密度测量值偏大的有:a.先测石块的体积后测石块的质量;b.石块放入量筒时有部分 水溅起附在量筒壁 上.
⑤天平使用时,要使用 镊子 向右盘中加减砝码, 不能 用手直接拿放.
(2)测量液体的密度
①在烧杯中装适量的未知液体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上称出其质量m1.
②将烧杯中的未知液体倒一些在量筒中测出其体积V.
③将盛有剩下未知液体的烧杯放在天平上,测出其质量m2.
④量筒中液体的质量为m=m1-m2,则未知液体的密度为ρ液==.
⑤若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最后将液体倒入量筒测体积,会因烧杯壁粘有液体而使测出的 体积偏小 ,计算出的液体 密度偏大 .
7.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常考)
(1)用弹簧测力计沿 水平 方向 匀速直线 拉动木块,根据 二力平衡 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等于 拉力的大小.
(2)由图甲、丙得: 压力 相同时, 接触面 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 大 .
(3)由图甲、乙得: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 压力 越大,滑动摩擦力越 大 .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和接触面积 无关 .
(5)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接触面积 是否有关时,将木块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这种做法 不合理 .理由: 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 .
(6)防滑鞋是通过改变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来增大与路面间的摩擦.
(7)本实验用了 转换法 和 控制变量法 .
8.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常考)
(1)实验中每次都使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 同一高度 由 静止 自由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 速度 相同.实验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
(2)水平面的阻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就越 远 ,进一步 推理 得出:如果水平面绝对 光滑 ,物体受到的阻力为 零 ,则物体将在水平面上做 匀速直线 运动.
(3)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得,如果运动的物体 没有受到力 的作用,将做 匀速直线 运动,运用了 科学推理 的方法,说明物体的运动 不需要 力来维持.
(4)实验中是通过改变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的方法来改变阻力大小的.
(5)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它的 重力势 能转化成动能.
(6)小车在水平面上最终都会静止下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 .
9.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手指轻压金属盒橡皮膜,观察U形管液面高度差是否有 明显变化 ,这是为了检查压强计的 气密性 ,U形管压强计 不是 连通器.
(2)通过观察U形管液面 高度差 来反映 液体内部压强 的大小,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 转换法 .
(3)由图乙、丙得出:同种液体在相同深度向 各个方向的压强相同 .
(4)由图乙、丁得出:同种液体的压强随 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因此拦河大坝要做成 上窄下宽 的形状.
(5)深度相同时,液体的 密度越大 , 压强越大 .
10.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常考)
(1)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 0.5 N(F浮=G物-F).
(2)由C、D知,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 深度无关 .
(3)由D、E知,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浮力的大小与 液体密度 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4)由B、C知,在液体密度一定时,浮力的大小与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有关.
(5)实验要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 法.
拓展: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1)根据称重法求出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 F1-F3 .
(2)物体排开水的重力G排= F4-F2 .
(3)分析浮力与排开水的重力关系得出:F浮= G排 .
(4)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等于它 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
1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图甲所示的位置,则此时杠杆处于 平衡 状态.
(2)将图甲中的平衡螺母向 左 调节,使杠杆在 水平 位置平衡,其目的是方便 测量力臂 .
(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
(4)实验中多次改变 力 和 力臂 的大小,目的是 寻找普遍规律 .
12.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实验时应 竖直 向上 匀速 拉动弹簧测力计.
(2)使用同一滑轮组, 物重越大 ,机械效率 越高 .
(3)使用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 动滑轮越重 ,机械效率越 低 .
(4)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 无关 .
(5)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公式:η===.
13.探究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常考)
(1)让小球从 同一高度 由静止开始滚下,目的是使小球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 速度 .
(2)实验中通过比较木块被小球撞击后 移动的距离 来判断小球具有 动能的大小 ,这种方法是 转换法 .
(3)小球分别从同一斜面的 不同高度 由静止滚下是为了探究物体动能与 速度 的关系,结论是:质量相同, 速度越大 ,动能 越大 .
(4)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同一斜面的 同一高度 由静止滚下,目的是 使小球运动到水平面时速度相同 ,可得出结论: 当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
(5)大客车的 质量大 ,速度相同时,动能 大 ,不容易刹车,大客车速度要小.
14.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比热容常考)
(1)组装器材时应按照 自下而上 的顺序依次安装.
(2)实验时,选取 质量 、 初温 都相同的两种不同液体,并且用 相同 的装置加热.
(3)实验通过 加热时间的长短 来反映液体 吸收热量 的多少.
(4)通过比较 温度的变化 来反映水和食用油 吸热能力的强弱 .
(5)加热相同时间,食用油升高的温度比水多,说明水的吸热能力 较强 , 比热容大 .
(6)实验中主要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有 控制变量法 和 转换法 .
(7)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剂,利用了 水的比热容大 的性质.
(8)各小组的实验数据有较大的不同,可能原因是 各组的水和食用油的质量不相同 ,或 酒精灯的火焰大小不相同 .
15.电学实验核心基础(常考)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断开 .
(2)电路中电流方向从电源 正极 出发,经用电器到达电源 负极 .
(3)电流表与被测电路 串联 , 不能 直接接在电源两端,会烧坏电流表.电压表与被测电路 并联 ,可以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测 电源 电压.
(4)通过电流(压)表的电流要从“ + ”接线柱流入,“ - ”接线柱流出.
(5)使用前要 校零 ,选择合适的 量程 ,先用 大 量程 试触 ,在不超过量程的前提下,为了测量更准确,要选 小 量程.
(6)读数时要先判断 量程 ,认清 分度值 ,再进行读数,大量程都是小量程的 5 倍.
(7)图甲指针反向偏转是因为 电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
图乙指针偏转的角度过小是因为电表 所选的量程太大 .
图丙指针偏转的角度过大是因为电表 所选的量程太小 .
(8)滑动变阻器按“ 一上一下 ”的原则 串联 在电路中.
(9)闭合开关前应把滑片移至阻值 最大 处,即 远离 下端使用的接线柱.目的是 保护 电路.
(10)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 长度 来改变电阻的大小.观察图丁可得,同时接上面(C、D)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为 零 ;同时接下面(A、B)两个接线柱,电阻为 定值 .
(11)如图丁所示,向B端移动滑片,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会 变小 ,会引起电路中的电流 变大 ,与之串联的灯泡两端电压 变大 ,亮度变 亮 .
16.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
(1)连接电路时,为保护电路,开关必须 断开 ,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
(2)为了 寻找普遍实验规律 ,避免偶然性,必须用 不同规格 的小灯泡进行多次实验.
(3)电流表 串联 在电路里,分别接在 A、B、C 三处去测量电流,电流要从电流表 正接线柱 流入,从 负接线柱 流出,否则指针 反向 偏转.
(4)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IA=IB=IC) .
(5)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 各支路电流之和(IC=IA+IB) .
(6)把电压表并联,分别测出小灯泡L1、L2两端的电压及 电源 电压,更换 不同 规格的小灯泡多次测量,得出 普遍 结论.
(7)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 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U1+U2=U) .
(8)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 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等于总电压(U=U1=U2) .
拓展: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
(1)如图甲所示,连接电路时,至少需要 6 根导线;实验中应选择规格 不同 的小灯泡.
(2)在测量L1两端电压时,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示数为零,原因可能是 L2断路(或L1短路) .
(3)小明把电压表接在AB之间重新测量,电压表示数如图丙所示,电压表的分度值是 0.5 V; 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接下来小明应该: 断开开关,换接电压表0~3V .
(4)小芳保持电压表的B连接点不动,只断开A连接点,并改接到C连接点上,测量L2两端电压.她能否测出L2两端电压? 不能 ,理由是 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反接了 .
(5)闭合开关后,小芳发现L1、L2均不发光,电压表有示数且大小接近3V,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L1发生了 断路 .
(6)闭合开关后,发现两灯的亮度不稳定,电流表的指针也来回摆动,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接线柱处接触不良 .
17.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保持 电压 不变,改变电阻,探究电流与 电阻 的关系,运用了 控制变量 法.
(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断开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 右 端(阻值 最大 处,目的是 保护电路 ).
(3)将定值电阻由5Ω更换为10Ω时,应向 右 适当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电压表示数保持 3 V不变.(U=IR)(调节方法:定阻增大滑阻也增大).
(4)图丙是定值电阻的I-R图像,根据图像可得,当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 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
(5)不能将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是因为 实验中应控制电阻的阻值不变,而小灯泡的电阻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
拓展: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2)电阻不变,移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和 电压 ,并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
(3)实验结论: 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
(4)闭合开关,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则电路故障原因是电阻R 短路 .
(5)实验中发现电压表示数突然变大,电流表示数几乎为零,则可能是定值电阻出现 断路 故障.
18.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
(1)实验原理: R= 
(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 断开 状态.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 B 端(阻值 最大 处).
(3)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当电压表的示数为2.5V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0.5 A,则电阻R的阻值为 5 Ω.
(4)改变滑片的位置进行 多次测量 ,计算R的平均值,目的是 减小误差 .
拓展: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小灯泡正常发光(额定电压为2.5V),测得电流为0.4A,则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 6.25 Ω(计算公式R=).
(2)小灯泡的I-U图像为曲线, 不能 求平均值,原因是: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 变大 .
(3)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保护电路 ; 改变小灯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 改变通过小灯泡(定值电阻)的电流 .
19.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常考)
(1)已知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利用 P=UI 计算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2)闭合开关前,需要检查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是否 指在零刻度线处 ,连接时电流方向要 “+”进“-”出 ,滑动变阻器“一 上 一 下 ” 串联 在电路中,滑片P移到阻值 最大 处.
(3)连好后闭合开关,将滑片P由 最大 电阻处向另一端缓慢移动,使小灯泡逐渐变 亮 .
(4)实验时发现电压表的示数为0.5V,为使小灯泡两端电压达到额定电压(2.5V),应向 A 端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电压表的示数为 2.5 V.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5A,则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 5 Ω,电功率为 1.25 W.
拓展:
(1)实验时,由于操作失误,在未断开开关的情况下,直接将亮着的小灯泡从灯座上取出,电压表的示数 变大 .
(2)闭合开关,电流表无示数,小灯泡不亮,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故障可能是小灯泡 断路 .
(3)闭合开关,小灯泡不亮,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该电路故障可能是小灯泡 短路 .
(4)小灯泡的I-U图像是 曲线 是因为 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5)如果滑片P滑到端点位置时,电压表示数仍大于2.5V,原因是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太小 .
20.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常考)
(1)如图甲,两个烧瓶完全相同,瓶内装有 质量 和 初温 相同的煤油、相同的温度计a和b、阻值 不等 的电阻丝R1和R2.
(2)该实验采用 串 联电路可以控制 电流 相同和 通电时间 相同.
(3)实验中通过观察 两支温度计示数 变化来比较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
(4)由甲、乙实验可知,在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的 电阻 有关.
(5)如图丙,保持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利用并联电阻改变通过电阻的 电流 ,研究电热与 电流 的关系.
21.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1)玻璃板上均匀撒上铁屑,放上小磁针.闭合开关后, 轻敲 玻璃板,铁屑分布情况表明,螺线管的外部磁场与 条形 磁体周围的磁场相似.
(2)接通电路,小磁针静止时 N 极的指向是该点的 磁场方向 .
(3)调换电源的正负极,闭合开关,小磁针反方向偏转,说明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方向与 电流方向 有关.
(4)用小磁针探究磁场方向时,发现小磁针没有标N、S极,请写出一种判断小磁针N、S极的做法: 将小磁针水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待其静止时,指向北的一端为N极,指南的一端为S极 .
22.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观察灵敏电流计的 指针是否偏转 来判断是否产生了感应电流.
(2)磁体不动,闭合开关,导体棒沿 左右 方向运动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偏转.
(3)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闭合 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 切割磁感线 运动时,电路中就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现象叫做 电磁感应 .
(4)电磁感应是将 机械 能转化成电能, 发电机 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5)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改进措施:① 换一个磁性更强的磁体 ;② 加快 导体棒切割磁感线的速度;③将导体棒换成 多匝 线圈.
(6)感应电流的方向和导体 运动 方向、 磁场 方向有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