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 3 第九课《理解质量互变》 把握适度原则
一、理论依据
1.课标解读
本框对应的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选 择性必修课程模块 3“逻辑与思维 ”的内容要求:“3.2 把握适度原则。”本框 在理清“度 ”“适度 ”基本概念之上,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从思维和行为层面遵 循适度原则的要求, 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时, 能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
思考并作出恰当的行为选择。
2.教材分析
本课为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 3《逻辑与思维》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二框的内 容。本框共分为两目:适度的含义、掌握适度原则。本框内容基于前一框质量互 变规律, 进一步学习适度原则。这两框的关系是“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是“把握 适度原则 ”的客观基础,“把握适度原则 ”是根据“质量互变规律 ”制定的规范, 两者是客观依据与行动遵循的递进关系。本框在理解“度 ”的含义基础上, 掌握
适度原则的要义与遵循适度原则的要求。
二、课程解读
1.教学内容
依据课本知识及学生的思维习惯,将课本内容整合为三个方面:适度的含 义(是什么)、掌握适度原则的必要性(为什么)、掌握适度原则的要求(怎样
做)。
2.学情分析
学生心智特点分析:经过高中两年的学习和心智的成长,高二学生的身心 发展趋于成熟,知识积累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扩大,社会交往更加频繁,思想 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且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可塑性 的特点。高中生正是思想活跃与认知迷茫的时期。在信息网络时代,不乏一些偏
激、错误的观点,面对生活中复杂现象如何培养辩证思维至关重要。
学生已有经验分析:学生在必修四《哲学与文化》部分学习了量变和质变
的辩证关系,本课题第一课时又进一步学习了质量互变规律,日常学习和生活 也不乏坚持适度原则的例子,这一切为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教 学中要侧重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升核
心素养。
3.教学目标
(1)通过“国宝面对面”活动,展示《IUCN 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 准》、探究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生存状态的影响等活动,了解大熊猫“降级”背后 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懂得认识事物必须把质和量统一起来进行辩
证分析。
(2)通过“猫眼新观察”活动,深入分析荥经县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
示范区的相关措施,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学会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 “得
中”处之,避免折中主义的错误。
(3)通过“新围炉夜话”专题访谈活动,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 ”“活动 内容课程化 ”,使课本中的理论观点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社会实践活动
的历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培育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意识。
4.教学重点:掌握适度原则的要求。
确立依据: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培养学
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必须掌握适度原则的三个要求。
5.教学难点:掌握适度原则的第二个要求。
突破措施:以荥经县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示范区的相关措施为情境, 探讨荥经县是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熊猫保护中运用“得中”思维来妥善处理二者
关系的,从而理解并掌握遵循适度原则的第二个要求。
三、实施步骤
1.设计思路
坚持一个主题,即以单元教学设计为统领。围绕单元主题“‘国宝’养成 记---中国式大熊猫保护是如何进行的?”分两课时将单元教学目标进行逐级分 解,开发和重组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连续课时的单元教学,本节课为单元教学
的第二课时。
本课教学遵循活动型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了大熊猫保护的
情境,形成三条情境线;分为“过度活动 熊猫濒危 ”“发展保护 得中处之 ”
“创造条件 和谐共生”三个篇章;设置一个中心议题“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悟把握适度原则”和“如何把握‘分寸 ’,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如何把持有度,
‘得中’处之 ”“如何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三个子议题,议题探究贯穿于 教学过程始终;接续第一课时的电视栏目的形式,围绕“国宝面对面 ”“猫眼新 观察 ”“新围炉夜话”三个栏目,设置序列化的任务,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
感悟并理解掌握适度原则的三个要求。
议题线:中心议题是“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悟把握适度原则 ”,三个子议 题分别为:如何把握“分寸 ”,不犯极端化的错误;如何把持有度, “得中”处
之;如何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
情境线: IUCN 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大熊猫濒危的人为因素— —荥经县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熊猫保护关系——建设大熊
猫国家公园对大熊猫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成效
任务线:国宝面对面——猫眼新观察——新围炉夜话
逻辑线: IUCN 物种濒危等级和标准——掌握适度原则中的相关概念;人类 活动对大熊猫生存状态的影响——不犯极端化错误;荥经县建设大熊猫国家公
园创新示范区——运用得中思维;保护大熊猫专题访谈——创造条件促质变
从学法上看,本课通过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引导
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体验式学习。
2.课前准备
(1)预习本课时教材内容。
(2)了解《IUCN 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
(3)分小组搜集影响大熊猫生存状态的人为因素,并提前制作成美术作
品、 PPT 或视频。
(4)了解荥经县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示范区的创建过程。
(5)小组设计专题访谈活动,包括角色扮演和准备访谈清单。
3.课堂实施
【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新闻发布会、猫眼看世界、熊猫大讲堂等栏目形
式,掌握了不少关于大熊猫的知识,也认识了质量互变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
从国宝保护说起,感悟适度原则。 2021 年 7 月 7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 闻发布会,宣布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达到 1800 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 “濒危”降为“易危 ”。大熊猫“降级”的依据是什么呢?这一转变意味着大熊
猫生存状态有什么不同呢?
【设计意图】以现实问题导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 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分寸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培养学
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中心议题: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悟把握适度原则
第一篇章 过度活动 熊猫濒危
子议题 1:如何把握好“分寸 ”,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活动情境】展示《IUCN 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
【活动任务】
国宝面对面---感知学科概念,处理问题把握好“分寸”
1.结合《IUCN 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阐释度、关节点、适度的
含义。
2.分组展示人类活动影响大熊猫生存状态的资料,分析人类行为对大熊猫
生存状态影响的过度之处和不足之处,明确适度原则的第一个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国宝面对面”这一电视栏目活动,以青年人的视角,
选取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将现实问题导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引 导学生合作学习,在交流分享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参与 的过程中体会“分寸”和“适度 ”,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社会现象,培养参与社
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篇章 发展保护 得中处之
子议题 2:如何把持有度,“得中”处之?
【活动情境】荥经:奋力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示范区。
【活动任务】
猫眼新观察---巧用得中思维,避免走入误区
1.选派学生以旅游者身份介绍荥经县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示范区的视
频,说明当地是如何运用“得中”思维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熊猫保护这二者关
系的。
2.模拟点评嘉宾,用好“得中”思维,避免走入折中主义的误区。
【设计意图】通过“猫眼新观察”这一电视栏目活动,结合荥经县妥善处 理经济发展与熊猫保护的做法,引导学生认识“得中 ”的优势就在于处理问题 能够不偏不倚,把持有度。针对学生的知识成果分享,从观点的表达、任务的 参与、认知的发展等角度进行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掌握适度原则的
第二个要求,从而突破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第三篇章 创造条件 和谐共生
子议题 3:如何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
【活动情境】视频:保护熊猫,保护生态,我们一直在路上
【活动任务】
新围炉夜话---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
1.观看视频《保护熊猫,保护生态,我们一直在路上》。
2.专题访谈,角色扮演,任务分工。
学生扮演主持人、四川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处副处长、成都大 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分别从大熊猫栖息地 保护、种群繁育和大熊猫伞护功能等方面介绍我国如何创造条件开展大熊猫保
护工作,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完成访谈清单。
访谈清单
1.大熊猫保护的两个主要困难是栖息地破碎化和野外种群的恢复。由于人 类活动的影响,大熊猫的栖息地不断被破坏和分割,导致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下 降和遗传多样性降低。为了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2.除了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我们国家还加强了大熊猫的人工繁殖工作, 以增加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大熊猫的人工繁殖面临着诸多的挑 战,例如大熊猫的发情期很短, 一年只有 2-3 天,而且大熊猫的受孕率和存活 率都很低。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3.保护大熊猫不仅是为了保护这个单一物种,更是要保护一个完整的生态 系统。我们的生态系统恢复状况如何,下面请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为我
们作具体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新围炉夜话”这一专题访谈栏目活动,让学生了解四 川林草局、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等不同部门针对大熊 猫保护采取的多种措施,认识到大熊猫降级的背后是多方努力、积极创造条件 促成事物质变的结果,从而理解适度原则的第三个要求。活动型课程调动了学
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探究把握适度原则,从
“过度活动,熊猫濒危”到“发展保护,得中处之”再到“创造条件,和谐共 生 ”,保护大熊猫工作一路走来,艰辛坎坷又成绩斐然。辩证思维的智慧在这里
闪现着耀眼的光芒。
分享大熊猫保护公益歌曲:《我们心在一起》,在歌声中完成课堂教学。
4.作业设计
情境:青少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知识竞赛,由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
局、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共青 团成都市市委、成都市少工委联合主办,约未来承办。旨在通过以赛代宣的方 式邀请公众一起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传播大熊猫国家公园形象及生 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号召大家公众关注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首次举办 于 2022 年 10 月 27 日,之后计划每年举办一次。目前已举办两届,第一届主题
是“守护熊猫家园,共享绿水青山 ”,第二届主题是“和谐相守, ‘伞护’众
生 ”,第三届将于 2024 年举办。(具体要求请关注四川日报和成都日报,或国家
林草局等相关网站)
请你为第三届活动拟一个主题,并积极参与第三届青少年大熊猫国家公园
知识竞赛活动,赛出青春风采。
【设计意图】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青少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知识竞赛,提 高作业的实践性,把课堂向课后延伸,把社会大课堂与学校小课堂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知
识,了解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带来的积极效应,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参 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理念,更有利于把观念转化为切实和科学的行为,培
养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遵循新课程理念和大思政观,尝试了任务驱动的活动型学科课 程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调研、探究、表达,搭建理论逻辑与生活 逻辑、宏观知识与具体情境的桥梁。通过模仿电视节目形式引入国宝面对面、 猫眼新观察、新围炉夜话等活动形式,设计不同层次的学科任务,引导学生结 合情境中开展探究和思考,学生在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同时,强化了学科核心
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2.从呈现的课堂效果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设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 足之处。如在活动设问的针对性和艺术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如何搭建活
动与知识的桥梁之间还有很大探索空间等。
3.教学中设计了学生活动评价量表,分别从搜集材料、文稿内容、语言表 达、演示形式等方面进行分项评价,从自我评语、同学评语、教师评语进行综
合评价,帮助学生明确需要改进的地方,期待更大提升。
课堂教学永远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我将与学生共赴一场双向奔赴的热
爱!
附:学生活动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价角度 评价维度 等级(A、B、C、D)
分项评价 搜集资料 选取恰当、可信度高
合理的归纳和筛选
文稿内容 主题明确
内容真实、丰富
语言表达 逻辑清晰、声音洪亮
演示形式 新颖、形象生动
综合评价 自我评语 在本次活动中,我对自己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下次任务中,我将在哪些方面有改进?
同学评语 在本次活动中,我评选 同学为最佳表现者,理由 是
教师评语
评价等级分为 A(优秀) B(良好) C(合格) D(不合格)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