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学期辽宁地方课程人与社会 3.手抟陶土知大美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下学期辽宁地方课程人与社会 3.手抟陶土知大美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3.手抟陶土知大美
六年级下学期辽宁地方课程人与社会
中国,被誉为瓷器之邦,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作为审美与工艺的结晶,陶瓷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产物,更是千年精神文明的沉淀。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水、土、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糅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陶艺是集绘画、书法、雕塑、装饰、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和人类文明的推演、传承密不可分,拥有其它传统艺术无法比拟的地位。
陶器是用陶土加水和其他掺和料,经成型、晾干、烧制而制成的器具。早期的陶器主要是日常生活所用的容器和炊器,后来也用于制作工具、其他用具、艺术品等。
陶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是在篮筐里涂泥或用粘土捏成器皿,火候低,器型简单。中期出现了泥条盘筑法和慢轮制法,其烧制方法也由最初的平地堆烧发展为半地下式的横穴窑和竖窑烧制,慢慢地陶器的器型开始丰富,质量也提高了。
在原始社会时,人们只会用树枝编成篮筐来盛装采集的野果、野菜等,可以说除了水,其他的物品都可以装。有一年,气候十分干旱,人们用水开始变得困难起来,这时聚落里的一位年长者,站在岗坡上望着逐渐远去的河水,苦苦地思索:怎样才能把水运到驻地呢?他望着望着突然眼前一亮,远处的一个小水坑引起了他的注意,“水为什么能在这里保存下来呢?”经观察,他发现坑底及四周全都是泥,于是灵光一现,“若能把泥抺在篮筐里面,晒干后不就可以装水了吗!”这种想法很快就变成了现实,但是他又发现,时间一长水就慢慢地渗入泥土漏掉了,怎样才能让水永不渗漏呢?年长者当时一筹莫展,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一座半地穴的房屋着火了,顷刻之间整座房屋化为灰烬,当烟火彻底熄灭后,有人从灰烬中找出一件被火烧成浅红色的器物,它的形状看起来像篮筐,内侧摸起来却十分坚硬、光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房子着火之前,这件抹了泥巴的篮筐就放在灶膛旁边的柴草上,着火时,火将篮子干硬的枝条燃尽,只剩下里面被火烧成浅红色的坚硬泥壳,这种泥壳容器就是最早的陶器雏形,而篮筐外壁枝条编织的印迹,就是最早的陶器纹饰。人们受到这场大火的启发,纷纷到河边取泥土,捏成各式各样的容器,晾干后再用火进行烧烤,就形成了最初的陶器制品。
陶器发明以后,人类的饮食、生活起居、生产活动的一次大变革开始了。
陶器的出现解决了人类最基本的吃饭问题,催生了饮食文化。
从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制食器来看,在2万年前人们已经开始步入了用陶制食、贮食的阶段。虽然,在陶器出现之前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从茹毛饮血逐步进入了熟食时代。但是,有很长一段时间人类制作食物的方法仍处于原始的脯、晒、烧、烤、炮、炙阶段。然而,陶器一旦出现,情况就不一样了。陶制器具虽然不及夏商时期的青铜食器耐火,更不及现代瓷器之精巧便利,但在人类饮食文明的发端期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陶器的容器功能不仅便于制食,也便于盛装饭食。在食物的原始烧烤时期,盛食的问题还不十分突出,但一进入汤食阶段,如无盛装之器,汤食就无从谈起。再者,食品总有暂时吃不完的情况,无存贮器皿,食品很容易腐烂、浪费。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关尹子曾说:“一陶能作万器,终无有一器能作陶者;一道能作万物,终无有一物能作道者。”这是古人对陶的深刻认识。
据传,尧将帝位禅让给舜之前,对舜有一段考核时期,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派舜“陶于河滨”,舜不负厚望,经过一段时间努力,终使“河滨之陶者器不苦窳”。由此可见制陶于原始先民的紧要之处。
最古老的陶制雕塑:捷克布尔诺出土的女性塑像格拉维特文化时期(距今约29000—25000年)
最古老的陶制容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出土的条纹陶器复原图(距今约20000—19000年)
陶器的纹饰
1.绳纹
绳纹是在陶坯上缠上草、藤绳拍印而成的,多出现于陶器的腹部。绳纹分为粗绳纹和细绳纹两种,还有分段、错乱,交叉,平行等多种形式,几乎流行于整个新石器时代,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陶器最常见的纹饰。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甚至直接用绳纹为其历史时期命名,称为“绳纹时代”,原因就是这一时期日本先民大量使用绳纹陶器。
陶器的纹饰
2.篮纹
篮纹形状如同篮筐的条痕,是用刻有篮纹的陶拍在半干陶胚上拍印而成,由于拍打时较为随意,因而常常呈现重叠交错的形态。篮纹陶器分布广泛,在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出土的尖底陶器、带流陶罐上可以见到,还有秦王寨、大司空村、庙底沟、王湾、后岗、大汶口、城子崖等遗址中也都能见到它的身影;篮纹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商周时期,而到汉代则很少见到篮纹陶器了。
陶器的纹饰
3.编织纹
编织纹是原始时期的人们用竹、苇、藤、麻等编织物遗留在器物上的印痕以及后来摹拟这些印痕的装饰性纹样。编织纹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上,磁山文化、仰韶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编织纹陶器。
陶器的纹饰
4.云雷纹
云雷纹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云雷纹陶器已经比较少见,但仍然能在商代白陶器、商周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上见到;云雷纹陶器虽然少见,但是商周青铜器上却能看到大量云雷纹,此时云雷纹大多作为衬托纹饰;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宋以后,云雷纹演变为回纹继续出现在瓷器上,但有的资料上仍称其为云雷纹,以辅助纹饰装饰带的形式出现,直至现代。
陶器的纹饰
5.附加堆纹
附加堆纹也称“附加堆饰”“附加凸饰”“堆纹”,是陶器表面附加的泥条或泥饼等堆饰物。一般而言是用细泥条或泥饼粘附陶器外壁,有单独的凸饰,也有环绕带状凸饰,形状有锯齿、波浪、绳索、螺旋、圆饼、“S”、鹰嘴等。这种纹饰不仅使陶器增添了美感,而且起到加固器壁的作用。
陶器的纹饰
6.蓖纹
蓖纹又称栉齿纹、梳篦纹、篦线纹等,是人们用篦状工具刻划、压印而出的纹饰。具体方法是用工具在未干的陶坯体上刺划,形成一片点状纹样或与细密平行线条纹。。
陶器的纹饰
7.戳刺纹
戳刺纹也称“刺剔纹”“锥刺纹”“针刺纹”“戳印纹”,人们用细木棒等工具在陶坯上戳印出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凹坑纹理。戳印形状主要有四种类型:小点状,多戳印在碗的口沿附近,成环带状围绕一圈;竖条状,一般分布在罐颈部,排列整齐绕器一周;圆窝状,多装饰于罐颈或瓮肩,有一定间隔的绕器一周;三角或方形,多装饰于鼎、罐、壶,往往施遍全身。另外还有一种用指甲剔刺的纹样,称为“指甲纹”。
陶器的纹饰
8.曲折纹
曲折纹是由连续的线条折曲组成的,又称“曲尺纹”“波折纹”“三角折线纹”“曲带纹”。曲折纹的线条多样,有短直线、横线、斜线、连续或间断组成的单纯与复合带状的曲折纹;表现手法有刻划、拍印、彩绘等。
甯封子是黄帝身边的一个能工巧匠。传说黄帝时期人们虽已懂得用火烧熟食物吃,但却没有锅、盆、碗、罐等来盛装水和食物。有一次,甯封子从河里捕回很多尖尾鱼,放在火堆上,结果全烧焦了,甯封子一气之下把剩下的几条尖尾鱼用泥封住,放进火堆里。三天之后,刨出来一看,鱼早已没有了,只剩下一个能看不能吃的泥外壳,再用手一敲还发出当当的响声。
甯封子很喜欢动脑筋,他把河边的泥沙用手刨出来糊在一个树墩上,然后架起大火一连烧了三天四夜。等火熄后,他剥开火灰一看,眼前是一个土红色的硬泥筒。
甯封子把他的发明报告给了黄帝,黄帝非常高兴,认为这项发明太有用了,于是就任命甯封子为“陶正”。
在我们今天看来制作陶器是件及其简单的事,但在当时确是一项伟大的创举,这显示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能力的大幅提升。陶器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它凝结了先民们的勤劳智慧和精湛的技艺,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悠远的历史时空中继续向世人诉说属于自己古老又神秘的故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