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沪科黔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五下 农田里的故事 活动二《农谚知多少》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沪科黔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五下 农田里的故事 活动二《农谚知多少》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第2课 农田里的故事
农谚知多少




【沪科版+黔科版】五年级下册
内容总览
学习目标
01
新知导入
02
认识二十四节气
03
收集农谚
04
“实战”体验
05
活动无限和板书设计
06
目录
08
管理归类
07
学习单
09
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学习目标
价值体认:通过了解农谚,更好地理解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责任,培养热爱农业、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意识。
责任担当:通过了解农谚,认识农谚中蕴含的智慧和经验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问题解决: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并解决了解农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
创意物化:通过了解农谚,将从农谚中获得的收获,应用于学习和现实生活当中,指导学习和生活。
新知导入
新知导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你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吗?知道不同时节里要忙什么农活吗?
季节、天气的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会有不小的影响,农民通过长期观察、实践,总结劳作经验,创编出朗朗上口的农谚,提醒人们做好农事安排。赶快和伙伴们一起去搜集和了解各种农谚吧!
新知讲解
认识二十四节气
识一识
通过请教科学老师、语文老师,我们对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作用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新知讲解
认识二十四节气
填一填
农历月份 节气 阴历日期 节气的含义
春耕 正月 立春 2月4或5日 春天的开始。
雨水 2月19或20日 降水量逐渐增多。
二月 惊蛰 3月5或6日 以打雷惊醒蛰居的动物。
春分 3月20或21日 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
三月 清明 4月4、5或6日 天朗气清,春耕时宜。
谷雨 4月19、20或21日 雨量充足,谷类作物茁壮成长。
新知讲解
认识二十四节气
填一填
农历月份 节气 阴历日期 节气的含义
夏耕 四月 立夏 5月5或6日 夏天的开始。
小满 5月21或22日 夏熟作物颗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成熟。
五月 芒种 6月5、6或7日 有芒类作物成熟,谷黍类作物播种。
夏至 6月21或22日 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六月 小暑 7月7或8日 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大暑 7月23或24日 最热时期,喜热作物快速生长。
新知讲解
认识二十四节气
填一填
农历月份 节气 阴历日期 节气的含义
秋收 七月 立秋 8月7或8日 秋天的开始。
处暑 8月23或24日 处暑,夏天的暑热正式终止。
八月 白露 9月7或8日 天气转凉,清晨的地面和叶子上出现露珠。
秋分 9月23或24日 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
九月 寒露 10月8或9日 天气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霜降 10月23或24日 天气渐冷,初霜出现。
新知讲解
认识二十四节气
填一填
农历月份 节气 阴历日期 节气的含义
冬藏 十月 立冬 11月7或8日 冬天的开始。
小雪 11月22或23日 开始降雪但是雪量不大。
十一月 大雪 12月7或8日 降雪的可能性增加。
冬至 12月21或22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白昼最短。
十二月 小寒 1月5或6日 开始进入寒冷的日子。
大寒 1月20或21日 大部分地区最冷时期。
新知讲解
收集农谚
集一集
我们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资源优势,分头广泛收集各种农谚。
我国南北方、东西部气候差异大,因而有的农事安排不尽相同。以冬小麦播种为例,北方有“白霞早,寒霞迟,秋分种麦正适时”之说,江南则为“立冬播种正时”。
新知讲解
收集农谚
想一想
用哪些办法可以收集到农谚
可以从节气与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的联系预知天气,掌握农时。谷雨前要种棉花……
整理归类
新知讲解
预告天气类
芒种夏至常雨,台风迟来;芒种夏至少雨,台风早来。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蘑菇冒出头,地上雨水流。
井亮底,天要雨。
在小组讨论会上,我们介绍了各自找到的农谚及其具体含义,然后按谚语的不同作用进行了归总。
整理归类
新知讲解
预告农事类
谷雨前种棉,谷雨后种好豆。
枣芽发,种棉花。
清明秫秫谷雨花。
黄鹏唱歌,麦子要割。
麦到芒种谷到秋。
小满过后温度升,时时留意防鱼病。
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立秋三天,寸草结籽。
白露秋分菜,秋分寒露麦。
立冬,青黄刈到空。
立冬补冬,补嘴空。
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虫害少。




整理归类
新知讲解
根据动物行为类
燕子来,种苋菜;大雁来,种小麦。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
猪衔草,寒潮到;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实战”体验
新知讲解
现在恰巧处于 (节气名),我们决定到田地里去看看农民们辛勤忙碌的场景是否正如谚语所说。
李叔叔我们想学学怎样收割麦子。
农民们是否在忙于谚语中所描述的农事?如果没有,为什么?与南北地域差异有关吗?
芒种
“实战”体验
新知讲解
北方地区的农民们在芒种时确实正在忙于谚语中所描述的农事(收割小麦)。
但与此同时,南方许多地区的农民却忙于种植晚稻。
南北地域差异会对谚语的适用性产生影响。由于南北地区的气候、土壤、作物种类等条件不同,一些在南方适用的谚语可能在北方就不适用,反之亦然。
新知讲解
技术要点
学习单
我是通过下列途径搜集到农谚的!
上网搜索。
图书馆或书店。
农村走访。
搜一搜
新知讲解
技术要点
学习单
找到的各类谚语:
知了叫,割早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年之计在于春。
麦收短秆,豆收长秸。
找一找
新知讲解
技术要点
学习单
体会到干农活看似容易做起来难,领悟到“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认识到农谚非常有用,主要表现在,农谚是农民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通过学习农谚,可以获得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技巧,指导农业生产,预测天气变化,同时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农村文化。
经过“实战”体验,我获益良多:
获一获
新知讲解
技术要点
学习单
能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老师、家人等方式来了解有关农谚的信息。
能根据农谚的不同作用或节气对谚语进行多种归类整理。
收集到的农谚数量较多、种类较全。
在收集农谚的过程中,我的表现如何 根据自己的表现涂星星。
评一评
活动无限
听说过鸭间稻吗?这种稻鸭共作的农作物种养方式,因其简单、方便且成效好而深受农民欢迎。那么,究竟将小鸭放养在农田里有什么作用呢?快去了解一下吧。
1. 杀虫:小鸭喜欢吃农田中的害虫,可以控制害虫的数量,减少农作物损失。
2. 耕地:小鸭活动时会用嘴巴啄动和翻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 施肥:小鸭粪便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可为农作物提供有机肥料,促进植物生长。
4. 清理水稻田:小鸭喜欢吃田中杂草等,可以减少杂草对水稻的竞争,提高水稻产量。
5. 生态平衡:将小鸭放养在农田中可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有利于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活动无限
几位小学生在帮爸爸妈妈干农活时,发现开排水沟、用铁铲压谷种又累又慢的问题,便改进、设计出快速开沟铲和水稻育秧压谷器。你也可以尝试设计一些更为方便好用的小农具,为大家造福!
知识拓展
农谚具有:简练明了、生动形象、 实用性强、 丰富多样、民间传承、反映社会风俗、 趣味性的特点。
农谚的特点
知识拓展
农谚拓展
1.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2.立秋处暑去,种田须拿霜。
3.人靠饭养,稻靠肥长。肥田长稻,瘦田长草。
4.三耕四耙五锄田,一季庄稼吃两年。
5.对日不割韭,趁露不采葵。
6.麦到芒种谷到秋,豆子寒露用镰钩。
7.椿芽鼓,种秫秫。椿芽发,种棉花。
知识拓展
农谚拓展
8.榆钱黄,种谷忙;杨絮落,种山经。
9.光棍捉锄,大麦先熟;小麦扬花,豌豆秕粑。
10.小麦独怕二月雪。
11.甲子丰收丙子旱,午子蝗虫更子乱,要得已时水连天,尽在正月上旬看。
12.麦子争青打满仓,谷子争青少打粮。
13.下秧太冷怕烂秧,小秧出水怕青霜。
14.谷在犁上,菜在锄上。
课堂练习
1.农谚在当今社会还有价值吗?
农谚在当今社会仍然有一定的价值。
首先,农谚是农民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蕴含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技巧。虽然现代农业高速发展,但农谚所传递的基本原理和经验仍有参考价值。
课堂练习
1.农谚在当今社会还有价值吗?
其次,农谚所包含的智慧和哲理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农谚所强调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如诚信、团结、互助等,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此外,农谚还具有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的作用,是农民智慧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总结
农田里的故事·农谚知多少
1
认识二十四节气并收集农谚
2
整理归纳农谚并参与“实战”体验
3
完成学习单的内容
4
进行活动无限
板书设计
农田里的故事·农谚知多少
确定内容
认识二十四节气
收集农谚并整理归纳
参与“实战”体验
学习单
搜集农谚并总结收获
完成自我评价
完成活动无限的内容
作业布置
1.课下搜集几句农谚。
作业布置
2.背诵一首由谚语改写的古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农田里的故事——农谚知多少》教学设计
课题 农田里的故事——农谚知多少 单元 第八单元 学科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年级 五年级下
学习目标 价值体认:通过了解农谚,更好地理解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责任,培养热爱农业、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意识。责任担当:通过了解农谚,认识农谚中蕴含的智慧和经验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解决: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并解决了解农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创意物化:通过了解农谚,将从农谚中获得的收获,应用于学习和现实生活当中,指导学习和生活。
重点 通过了解农谚,更好地理解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责任,培养热爱农业、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意识。
难点 通过了解农谚,认识农谚中蕴含的智慧和经验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第22课 《农田里的故事——农谚知多少》板书课题。视频导入:《农谚中国》导语:“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你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吗?知道不同时节里要忙什么农活吗?季节、天气的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会有不小的影响,农民通过长期观察、实践,总结劳作经验,创编出朗朗上口的农谚,提醒人们做好农事安排。赶快和伙伴们一起去搜集和了解各种农谚吧! 听教师讲解,同时思考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不同时节要忙什么农活等问题。 通过问题带领大家一起思考,引入教学内容。
讲授新课 认识二十四节气【识一识】通过请教科学老师、语文老师,我们对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作用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填一填】农历月份节气阴历日期节气的含义春耕正月立春2月4或5日春天的开始。雨水2月19或20日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月惊蛰3月5或6日以打雷惊醒蛰居的动物。春分3月20或21日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三月清明4月4、5或6日天朗气清,春耕时宜。谷雨4月19、20或21日雨量充足,谷类作物茁壮成长。夏耕四月立夏5月5或6日夏天的开始小满5月21或22日夏熟作物颗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成熟。五月芒种6月5、6或7日有芒类作物成熟,谷黍类作物播种。夏至6月21或22日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六月小暑7月7或8日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大暑7月23或24日最热时期,喜热作物快速生长。秋收七月立秋8月7或8日秋天的开始。处暑8月23或24日处暑,夏天的暑热正式终止。八月白露9月7或8日天气转凉,清晨的地面和叶子上出现露珠。秋分9月23或24日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九月寒露10月8或9日天气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霜降10月23或24日天气渐冷,初霜出现。冬藏十月立冬11月7或8日冬天的开始。小雪11月22或23日开始降雪但是雪量不大。十一月大雪12月7或8日降雪的可能性增加。冬至12月21或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白昼最短。十二月小寒1月5或6日开始进入寒冷的日子。大寒1月20或21日大部分地区最冷时期。二、收集农谚【集一集】我们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资源优势,分头广泛收集各种农谚。我国南北方、东西部气候差异大,因而有的农事安排不尽相同。以冬小麦播种为例,北方有“白霞早,寒霞迟,秋分种麦正适时”之说,江南则为“立冬播种正时”。【想一想】用哪些办法可以收集到农谚?可以从节气与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的联系预知天气,掌握农时。谷雨前要种棉花……三、整理归类在小组讨论会上,我们介绍了各自找到的农谚及其具体含义,然后按谚语的不同作用进行了归总。预告天气类芒种夏至常雨,台风迟来;芒种夏至少雨,台风早来。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蘑菇冒出头,地上雨水流。井亮底,天要雨。预告农事类谷雨前种棉,谷雨后种好豆。枣芽发,种棉花。清明秫秫谷雨花。黄鹏唱歌,麦子要割。麦到芒种谷到秋。小满过后温度升,时时留意防鱼病。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立秋三天,寸草结籽。白露秋分菜,秋分寒露麦。立冬,青黄刈到空。立冬补冬,补嘴空。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虫害少。根据动物行为类燕子来,种苋菜;大雁来,种小麦。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猪衔草,寒潮到;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四、“实战”体验现在恰巧处于(芒种)节气,我们决定到田地里去看看农民们辛勤忙碌的场景是否正如谚语所说。农民们是否在忙于谚语中所描述的农事?如果没有,为什么?与南北地域差异有关吗?北方地区的农民们在芒种时确实正在忙于谚语中所描述的农事(收割小麦)。但与此同时,南方许多地区的农民却忙于种植晚稻。南北地域差异会对谚语的适用性产生影响。由于南北地区的气候、土壤、作物种类等条件不同,一些在南方适用的谚语可能在北方就不适用,反之亦然。五、学习单【搜一搜】我是通过下列途径搜集到农谚的!上网搜索、图书馆或书店、农村走访。【找一找】找到的各类谚语:知了叫,割早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年之计在于春。麦收短秆,豆收长秸。【获一获】经过“实战”体验,我获益良多:体会到干农活看似容易做起来难,领悟到“粒粒皆辛苦”的真谛。认识到农谚非常有用,主要表现在,农谚是农民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通过学习农谚,可以获得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技巧,指导农业生产,预测天气变化,同时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农村文化。【评一评】在收集农谚的过程中,我的表现如何 根据自己的表现涂星星。能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老师、家人等方式来了解有关农谚的信息。能根据农谚的不同作用或节气对谚语进行多种归类整理。收集到的农谚数量较多、种类较全。六、活动无限1.听说过鸭间稻吗?这种稻鸭共作的农作物种养方式,因其简单、方便且成效好而深受农民欢迎。那么,究竟将小鸭放养在农田里有什么作用呢?快去了解一下吧。(1)杀虫:小鸭喜欢吃农田中的害虫,可以控制害虫的数量,减少农作物损失。(2)耕地:小鸭活动时会用嘴巴啄动和翻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3)施肥:小鸭粪便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可为农作物提供有机肥料,促进植物生长。(4)清理水稻田:小鸭喜欢吃田中杂草等,可以减少杂草对水稻的竞争,提高水稻产量。(5)生态平衡:将小鸭放养在农田中可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有利于农田的可持续发展。2.几位小学生在帮爸爸妈妈干农活时,发现开排水沟、用铁铲压谷种又累又慢的问题,便改进、设计出快速开沟铲和水稻育秧压谷器。你也可以尝试设计一些更为方便好用的小农具,为大家造福!七、知识拓展1.农谚的特点:农谚具有:简练明了、生动形象、 实用性强、 丰富多样、民间传承、反映社会风俗、 趣味性的特点。2.农谚拓展:(1)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2)立秋处暑去,种田须拿霜。(3)人靠饭养,稻靠肥长。肥田长稻,瘦田长草。(4)三耕四耙五锄田,一季庄稼吃两年。(5)对日不割韭,趁露不采葵。(6)麦到芒种谷到秋,豆子寒露用镰钩。(7)椿芽鼓,种秫秫。椿芽发,种棉花。(8)榆钱黄,种谷忙;杨絮落,种山经。(9)光棍捉锄,大麦先熟;小麦扬花,豌豆秕粑。(10)小麦独怕二月雪。(11)甲子丰收丙子旱,午子蝗虫更子乱,要得已时水连天,尽在正月上旬看。(12)麦子争青打满仓,谷子争青少打粮。(13)下秧太冷怕烂秧,小秧出水怕青霜。(14)谷在犁上,菜在锄上。 请教老师,了解二十四节气,并填写二十四节气日期及含义表格。分小组收集农谚。介绍活动成果并进行谚语归类。参与实践体验。完成学习单进行活动进行知识拓展 初步了解本堂课涉及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信息搜集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培养学生信息整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总结能力及客观评价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活动的编排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课堂练习 农谚在当今社会还有价值吗? 完成课堂练习 巩固课堂知识
课堂小结 农田里的故事·农谚知多少(1)认识二十四节气并收集农谚(2)整理归纳农谚并参与“实战”体验(3)完成学习单的内容(4)进行活动无限 总结回顾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课后作业 1、课下搜集几句农谚。2、背诵一首由谚语改写的古诗。 布置作业 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板书 观看板书 强调教学重点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