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法律与生活》同步课堂优质课件 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法律与生活》同步课堂优质课件 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民事权利与义务
在生活中学习民法用民法
第一框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2、识别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民法的作用,认真学习民法知识。
科学精神:科学分析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
公共参与: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理解如何依法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教学难点:理解民法规定的六项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导入:
探究与分享
思考:从小明的一生中,你提舞蹈什么?
“小明”就是你我他。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无论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就业创业,无一不需要民法的规范。
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1、民法
(1)概念\调整范围: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平等主体 平等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地位平等的当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在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中,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没有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人身关系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是指平等主体间基于人格或身份而发生的,与人身不可分离,不具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
财产关系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指平等主体之间以财产归属和财产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一般具有平等自愿和等价有偿的性质。
特点: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民事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
地位: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注意:
狭义的民法就是指民法典
广义的民法则包括民法典和其他民事单行法律
◆◆◆ 名词点击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非法人组织: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能够依法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的组织
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2、民事法律关系
(1)概念: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三个要素
主体: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客体: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内容: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3)自然人
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a.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
b.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
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a.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b.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③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a.不满 8周岁的未成年人
b.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 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c.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 名词点击
民事权利,是指民法赋予的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特定利益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自由。
民事义务,是指民事主体为满足民事权利所保护的利益而依法应当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约束。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思考:请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评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观点。
3、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
意义: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汇总出民法基本原则。
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1、民法基本原则
(1)必要性
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
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2)调整范围: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
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3)目的:旨在确保社会成员合理合法的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4)内容:
A.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B.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情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愿设立。变更。路止民事法律关系。
C.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D.诚信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E.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F.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注意: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
◆◆◆ 相关链接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习俗”的简称。公共秩序是指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社会秩序,善良习俗是指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习俗。公序良俗原则是对自愿原则的限制。虽然民法允许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不受限制的,当事人自愿实施的行为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课堂练习
1、寒假期间,12岁的刘某将积攒的5 000多元压岁钱取了出来,瞒着父母到商场买了一台电脑。父母知道后很生气,带着他到商场要求退货。按照相关法律规定(  )
A.刘某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退货
B.刘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退货
C.刘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应该退货
D.刘某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应该退货
2、甲、乙双方连续几年订有买卖交流电机的合同。有一次签订合同时,在标的物一栏只写了“电机”两字。当时正值交流电机热销,而甲方供不应求,故甲方就以直流电机交货。就民法的基本原则而言,甲方违反了(  )
A.自愿原则
B.诚信原则
C.绿色原则
D.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3、下列社会关系属于民法的调整对象的有(  )
①自然人甲与乙之间的继承纠纷
②某银行多付储户存款纠纷
③某公安机关与汽车经销商丙之间订立的汽车买卖合同
④某税务机关与自然人丁之间的税款征收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下列现象不违反民法平等原则的是(  )
①甲公民年满26周岁可以结婚,乙公民年满18周岁却不能结婚
②甲上市公司可以在海外发行股票筹资,而乙合伙组织却只能通过银行贷款筹资
③国家机关在税收征收法律关系中可以使用强制手段,无视纳税人的意志而依法进行税收征收
④某市合同管理干部认为,在本市建筑工程的招标中,市委领导的亲戚具有优先订立合同的权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商品房预售合同在本质上是一种附期限的买卖合同,在预购人未取得房屋所有权之前,开发商未经预购人同意,擅自将同一商品房与第三人签订销售合同。这种行为(  )
A.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不构成侵权
B.违背了自愿、公平的原则
C.违背了诚信原则,也是违约行为,应承担责任
D.侵犯了相邻不动产权利人的利益
6、 2020年5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征用不动产或者动产的,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这体现了我国民法(  )
①强调为了国家利益需要个人利益作出必要的牺牲 
②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 
③坚持平等原则 
④坚持诚信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C、B、A、A、C、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