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
课时 议题 品诗词佳话 活用逻辑
课程 标准 2.4 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教材 分析 第二框“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包括三目。第一目“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主要阐 述了遵循同一律的理由、公式表达、内容、要求,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以及应用同一律应 注意的问题。第二目“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主要阐述了遵循矛盾律的理由、公式表达、 内容、要求,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以及应用矛盾律应注意的问题。第三目“排中律:思维 的明确性要求”, 主要阐述遵循排中律的理由、公式表达、内容、要求, 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以及应用排中律应注意的问题。 这三目内容采用层层递进的阐述方式,以形式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为主线,讲述同一律、矛盾律 和排中律的相关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遵循三大基本规律的理由, 掌握三大基本规律的公式表达、内容、 要求和违反逻辑基本规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把握应用三大逻辑基本规律应注意的问题,养成遵守三 大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习惯。
学情 分析 学生知识储备分析:在学习《哲学与文化》之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内容,为思维的科学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科能力要求分析:经过高中一年多的学习,学生的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学科 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学生心智特征分析:学生感受过语言思维是否合乎逻辑会影响其准确性与感染力,在沟通交流 中遇到过逻辑错误,但都较为感性,并未从逻辑角度审视其错误。
课时 目标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鉴赏,深入了解古诗词文化之美,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 信与文化自觉,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借助唐诗中存在的质疑,组织学生开展资料查阅、分析、论证、评析,明确矛盾律、排中律、
同一律的含义和要求, 了解思维违背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的错误表现, 懂得如何避免逻辑错误, 培养科学思维,厚植科学精神。 共建“一带一路 ”倡议十周年,组织学生说明中国智慧、中国行动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培 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组织学生参观亳州市康美中药材市场,感悟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逻辑,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
课时重 难点 教学重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含义、思维规范及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难点: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联系和区别。
教学 方法 活动型教学:课前,利用平板推送导学案,利用线上教学资源,查找唐朝的边塞诗。课上,以 穿越唐朝的游戏形式,沉浸式体验,感悟唐诗中存在的逻辑,揭示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议题式教学:课上,围绕总议题“品诗词佳话 活用逻辑”,分设三个具有价值引领、可探究性 的子议题:“探究唐诗背后的古诗”、“论证唐诗背后的质疑”、“评析唐诗背后的争论”,从分 析与探究、质疑与论证、评价与剖析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课程目标。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形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设计
课前 活动 自主学习 与小组合 作相结合。 布置课前任务:搜集唐朝边塞诗。 通过平板推送资源:视频《长安三万里》 (片段);唐诗(选取)。 结合评价量 表认真完成 前置任务。 学生能够有效调动所学知识 完成课前任务及学习任务 单,为之后的相关学习做好 铺垫。
主题 品诗词佳话 活用逻辑
导入新 课 观看视频, 游戏导入。 播放视频:《长安三万里》(片段)。 系统消息:今天我们将开启时光之门,穿 越唐朝。我们将以游戏的方式感受唐诗中 的逻辑,游戏主线任务为“ 品诗词佳话 活用逻辑 ”。你需要通过探究唐诗背后的 古诗、论证唐诗背后的质疑、评析唐诗背 后的争论,揭示唐诗中的逻辑思维,集齐 三把“金钥匙 ”,打开形式逻辑的基本规 律宝库,才能回到现代。请问是否穿越, 观看视频, 欣赏感受。 感受唐诗的魅力,明确本届 课的活动形式和游戏规则, 为后续活动做好准备。
开启唐诗之旅?
梦回大 唐(一) 探究诗词背后的故事 ——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活动形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设计
课堂 活动 小组合作 探究 【系统情境】李白《赠汪伦》及背后的故事。 【系统任务】阅读教材,分析汪伦的“玩笑 ” 违背了逻辑思维的什么要求, 并做出阐释。 【系统小结】 系统消息:恭喜你找到第一把金钥匙:同 一律。请问是否要开启下一场景? 结合课前准 备,开启课 堂探究分析 并发言。 学生能够结合课前搜集材 料,进行清晰表达展示,有 效调动学科思维。
梦回大 唐(二) 论证诗词背后的质疑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活动形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设计
课堂 活动 小组合作 探究 辩论 【系统情境】卢纶《塞下曲》(其三)及 背后的质疑。 【系统任务】“月黑雁飞高、大雪满弓刀” 存在逻辑矛盾吗? 1.请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对华罗庚 提出的质疑进行解析。 2.近年来有意见认为,《塞下曲》不包含 自相矛盾, 因而没有漏洞。阅读教材第 12 页,结合课前搜集资料,请大家对此进行 辩论。 结合课前搜 集材料,归 纳论点。 学生能够有逻辑的表达观 点,用事实说话。
正方:存在自相矛盾 (月黑看不见大雁高飞、下雪时不会出现 大雁) 反方:不存在自相矛盾 (月黑看得见大雁高飞、下雪时会出现大 雁) 【系统小结】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不同时间、不 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 是自相矛盾的。 系统消息:恭喜你找到第二把金钥匙:矛 盾律。请问是否要开启下一场景?
梦回大 唐(三) 评析诗词背后的争论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活动形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设计
课堂 活动 课堂微评 析 【系统情境】学者对张继《枫桥夜泊》的 质疑: 观点①:宋·彭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 姑苏城的众多寺院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观点②:宋朝能听见夜半钟声并不能代表 张继时代(唐朝)能听到夜半钟声。 观点③:关于“夜半钟”的争论,我既不 支持张继的观点,也不支持欧阳修。 【系统任务】评析并阐释不同人的观点是 否合乎逻辑。 【系统小结】 系统消息:恭喜打通全部场景,你已成功 解锁形式逻辑的三大规律。请问是否总结 通关攻略? 选择支持的 观点,小组 内部商议, 合作探究, 分析评价。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从不 同方面有效驳斥错误观点, 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归纳、修 改完善自己的笔记。
系统 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 排中律,它们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 维活动的总结。而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 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应自觉的运用科 学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能够借助板书,总结教 学核心内容,完善本节课思 维导图。

板书 设计
议学 延伸 【一带一路】 2023 是共建“一带一路 ”倡议十周年, 十年来, 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单丝不成线, 独木不成林,中国愿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红利,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 请你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说明中国智慧、中国行动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 【社会实践】 参观亳州康美中药材市场,了解中医药文化,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强大逻辑。
教学 评价
分层 作业 【课标基础】 1.甲说: “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 ”乙说: “有的鸟不会飞。 ”丙说: “你们俩说得都对。 ”丁说:“你 们俩说得都不对。”根据材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②丙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③丁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④丁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 .三名犯罪嫌疑人中有一人是主谋。警察对他们分开审讯,问他们谁是主谋。甲说:“不是我。 ” 乙说:“不是我。”丙说:“是甲。”如果三名嫌疑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则警察运用的逻辑思 维要求及找出的主谋对应正确的是( ) A .思维的明确性—— 甲 B .排中律—— 乙 C .思维的一致性——丙 D .矛盾律—— 乙 3 . “基于规则的秩序 ”是西方国家惯用的一个辞藻, 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意志和标准强加于人, 用少 数国家的帮规取代普遍接受的国际法则。对此,我们的态度是;必须明确基于的是什么“规则”, 维护的是什么“秩序”,不能语焉不详,这体现了逻辑思维的是( ) A .确定性要求,不能偷换概念 B .明确性要求,不能“两不可” C .一致性要求,不能自相矛盾 D .可预见性要求,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4 .课堂上,老师写了三张纸条交给三位同学, A 同学纸条上写着:A 不唱歌;B 同学纸条上写着:B 不唱歌;C 同学纸条上写着:A 唱歌。老师说: “三个纸条上的话只有一句是真话,根据这条件你会 推出谁给大家唱歌?”结果 B 同学回答正确。 B 同学的推理是( ) ①根据矛盾律, “A 不唱歌 ”和“A 唱歌 ”必有一真 ②根据排中律, “A 不唱歌 ”和“A 唱歌 ”必 有一真 ③“B 不唱歌 ”为假命题, 真命题应该是“B 唱歌” ④“A 不唱歌 ”为假命题, 真命题应该是“A 唱歌” A.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5 .以下说法违反了同一个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的是( ) ①甲、乙讨论一块地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种小麦, 一会儿说不种小麦。乙说:你的两种意见 我都不同意 ②图书管理员说:“只有持证的人才可以进图书馆。”甲掏出身份证说:我有证,那我可以进 ③甲对乙说:这件事情我不会参与,我只会在必要的时候指导一下你们 ④甲说:“我的记忆完全消失了。”乙问:“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呢 ”甲说:去年 3 月 13 日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能力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R 市 M 镇的于女士像往常一样骑电动车上班,路途中,老张家的狗突然冲向马路扑向于女士电 动车前轮内,导致于女士摔倒。后于女士被送往医院救治,花去医疗费数万元,同时于女士伤情被 评十级伤残。经交警部门认定, 事故发生的原因系狗撞于女士电动车致使于女士受伤, 于女士无责任, 并查明此狗系老张所养,且已饲养两年时间。事后,于女士要求老张赔偿医疗费、残疾赔偿金等费 用合计 15 万余元。因双方就赔偿一事协商无果,于女士遂起诉老张。 于女士:我本是正常驾驶电动车,我为什么会摔倒?是被老张家冲出的狗撞击而摔倒, 老张:我家的狗撞击的是车,没有撞击于女士。 老张:哪怕就是我有责任,也是狗的责任,不是我的责任。 于女士:老张是狗的主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无可争议。 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但是最终法院支持了于女士的诉讼请求。 请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反驳老张的观点。
教学 反思 (一)思设计 本课最大的亮点为以唐诗情境、将活动贯穿教学过程,采用游戏穿越的方式,既弘扬了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也在游戏中调动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论辩、评价的 能力。坚持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实现了情境设计的系统化、知识呈现的递进化,在剖析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蕴含的课程知识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契机,展现古人 的心忧天下的情怀与担当,作业设计体现时政性,安排参观实践本地康美中药材大市场,引导学生 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 (二) 思课堂

课堂活动采用穿越到唐朝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热情,整体活动形式丰富,富有趣味性。导入用 电影《长安三万里》(片段),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用李白《赠汪伦》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让 学生用新的视角看待熟悉的古诗,学生在分析故事的过程中知识自然生成,提升学生概括与提炼、 描述与分析的能力。以卢纶《塞下曲》(其三)为情境,请学生解析后人对该诗的质疑,培养学生 概括与提炼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厚植科学精神。展现众人 对张继《枫桥夜泊》的不同态度,请学生评析不同的观点,培养学生辨析与评价的能力。 (三) 思不足 本节课对学生的文学素养、阅读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选用的素材虽都是小学语文教材里的 内容,但时间较久、学生易忘,因此学生需在课前结合导学案认真预习。
附录:《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练习
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 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 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2)内容:通常用公式 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 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 假的。
(3)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 。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 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4)误区: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 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 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 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2.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 就要遵循 的要求。
(2)内容:通常用公式“A 不是非 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 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 A”不能同真,其 中 。
(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 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 ”。
(4)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①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 矛盾。
②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 的相反论断,并不是 的。
3.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排中律的含义:逻辑思维既要排除 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 ”与“非 ” 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2)排中律的通用公式:通常用公式“A 或者非 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 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 ,其 中必有一真。
(3)遵守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 A”, 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 ”。
(4)排中律意义: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 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 和“非 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 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 对 于提升 能力有重要意义。
4.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1)地位: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2)形成: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 结。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 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 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3)作用: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 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梦回大唐】
梦回大唐(一)探究诗词背后的故事——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宝十四年(755),李白应汪伦之邀, 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 受到当地主人汪伦美酒佳肴的盛情款待。这首小诗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 “桃花潭水 ”成了 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桃花潭一带也因这首小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和文化旅游遗 迹。
但是, 或许有的人还并不清楚, 李白的泾县桃花潭之游以及他和汪伦之间建立的深情厚 谊,却是源于汪伦给他开了个大玩笑而引发的。 汪伦为了使李白能应邀至泾县一游,玩了 一个语词把戏:“先生好游呼?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呼?此地有万家酒店。”作为 好游者的李白,欣然而至。但到后却发现,此地既无桃花可欣赏,也无万家酒店可供痛饮, 汪伦辩解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游戏任务:阅读教材第 10 页,分析汪伦的“玩笑”违背了逻辑思维的什么要求,并做 出阐释。
梦回大唐(二) 论证诗词背后的质疑——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塞下曲(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参考翻译:死寂之夜, 乌云遮月, 天边惊起一群大雁。原来敌军首领趁着夜色悄悄逃跑。 正想要率领轻骑一路追杀,纷纷扬扬的一场大雪,已经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刀。
但是, 当代已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却对此诗提出过某些质疑: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 月黑天高处,怎见得雁飞?
游戏任务:阅读教材 11-12 页,请你运用逻辑学知识,对华罗庚提出的质疑进行解析。
近年来有意见认为,卢纶的《塞下曲》不包含自相矛盾,因而没有漏洞。 游戏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
正方:存在自相矛盾——月黑看不见大雁高飞、下雪时不会出现大雁 反方:不存在自相矛盾——月黑看得见大雁高飞、下雪时会出现大雁
梦回大唐(三) 评析诗词背后的质疑——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参考翻译: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 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欧阳修却对此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句虽佳句, 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欧阳修可能没有想到,他的这番评价掀起了争论很久的“夜半钟 ” 辩论大赛:
观点①:宋·彭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姑苏城的众多寺院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观点②:宋时能听见夜半钟声并不能代表张继时代(唐)能听到夜半钟声。
观点③:关于“夜半钟”,我既不支持张继,也不支持欧阳修。
游戏任务:阅读教材 P13 页,评析以上观点是否合乎逻辑。
【推荐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