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课时 议题 品诗词佳话 活用逻辑课程 标准 2.4 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教材 分析 第二框“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包括三目。第一目“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主要阐 述了遵循同一律的理由、公式表达、内容、要求,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以及应用同一律应 注意的问题。第二目“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主要阐述了遵循矛盾律的理由、公式表达、 内容、要求,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以及应用矛盾律应注意的问题。第三目“排中律:思维 的明确性要求”, 主要阐述遵循排中律的理由、公式表达、内容、要求, 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以及应用排中律应注意的问题。 这三目内容采用层层递进的阐述方式,以形式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为主线,讲述同一律、矛盾律 和排中律的相关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遵循三大基本规律的理由, 掌握三大基本规律的公式表达、内容、 要求和违反逻辑基本规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把握应用三大逻辑基本规律应注意的问题,养成遵守三 大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习惯。学情 分析 学生知识储备分析:在学习《哲学与文化》之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内容,为思维的科学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科能力要求分析:经过高中一年多的学习,学生的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学科 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学生心智特征分析:学生感受过语言思维是否合乎逻辑会影响其准确性与感染力,在沟通交流 中遇到过逻辑错误,但都较为感性,并未从逻辑角度审视其错误。课时 目标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鉴赏,深入了解古诗词文化之美,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 信与文化自觉,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借助唐诗中存在的质疑,组织学生开展资料查阅、分析、论证、评析,明确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的含义和要求, 了解思维违背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的错误表现, 懂得如何避免逻辑错误, 培养科学思维,厚植科学精神。 共建“一带一路 ”倡议十周年,组织学生说明中国智慧、中国行动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培 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组织学生参观亳州市康美中药材市场,感悟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逻辑,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课时重 难点 教学重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含义、思维规范及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难点: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联系和区别。教学 方法 活动型教学:课前,利用平板推送导学案,利用线上教学资源,查找唐朝的边塞诗。课上,以 穿越唐朝的游戏形式,沉浸式体验,感悟唐诗中存在的逻辑,揭示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议题式教学:课上,围绕总议题“品诗词佳话 活用逻辑”,分设三个具有价值引领、可探究性 的子议题:“探究唐诗背后的古诗”、“论证唐诗背后的质疑”、“评析唐诗背后的争论”,从分 析与探究、质疑与论证、评价与剖析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课程目标。教学活动过程活动形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设计课前 活动 自主学习 与小组合 作相结合。 布置课前任务:搜集唐朝边塞诗。 通过平板推送资源:视频《长安三万里》 (片段);唐诗(选取)。 结合评价量 表认真完成 前置任务。 学生能够有效调动所学知识 完成课前任务及学习任务 单,为之后的相关学习做好 铺垫。主题 品诗词佳话 活用逻辑导入新 课 观看视频, 游戏导入。 播放视频:《长安三万里》(片段)。 系统消息:今天我们将开启时光之门,穿 越唐朝。我们将以游戏的方式感受唐诗中 的逻辑,游戏主线任务为“ 品诗词佳话 活用逻辑 ”。你需要通过探究唐诗背后的 古诗、论证唐诗背后的质疑、评析唐诗背 后的争论,揭示唐诗中的逻辑思维,集齐 三把“金钥匙 ”,打开形式逻辑的基本规 律宝库,才能回到现代。请问是否穿越, 观看视频, 欣赏感受。 感受唐诗的魅力,明确本届 课的活动形式和游戏规则, 为后续活动做好准备。开启唐诗之旅?梦回大 唐(一) 探究诗词背后的故事 ——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活动形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设计课堂 活动 小组合作 探究 【系统情境】李白《赠汪伦》及背后的故事。 【系统任务】阅读教材,分析汪伦的“玩笑 ” 违背了逻辑思维的什么要求, 并做出阐释。 【系统小结】 系统消息:恭喜你找到第一把金钥匙:同 一律。请问是否要开启下一场景? 结合课前准 备,开启课 堂探究分析 并发言。 学生能够结合课前搜集材 料,进行清晰表达展示,有 效调动学科思维。梦回大 唐(二) 论证诗词背后的质疑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活动形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设计课堂 活动 小组合作 探究 辩论 【系统情境】卢纶《塞下曲》(其三)及 背后的质疑。 【系统任务】“月黑雁飞高、大雪满弓刀” 存在逻辑矛盾吗? 1.请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对华罗庚 提出的质疑进行解析。 2.近年来有意见认为,《塞下曲》不包含 自相矛盾, 因而没有漏洞。阅读教材第 12 页,结合课前搜集资料,请大家对此进行 辩论。 结合课前搜 集材料,归 纳论点。 学生能够有逻辑的表达观 点,用事实说话。正方:存在自相矛盾 (月黑看不见大雁高飞、下雪时不会出现 大雁) 反方:不存在自相矛盾 (月黑看得见大雁高飞、下雪时会出现大 雁) 【系统小结】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不同时间、不 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 是自相矛盾的。 系统消息:恭喜你找到第二把金钥匙:矛 盾律。请问是否要开启下一场景?梦回大 唐(三) 评析诗词背后的争论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活动形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设计课堂 活动 课堂微评 析 【系统情境】学者对张继《枫桥夜泊》的 质疑: 观点①:宋·彭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 姑苏城的众多寺院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观点②:宋朝能听见夜半钟声并不能代表 张继时代(唐朝)能听到夜半钟声。 观点③:关于“夜半钟”的争论,我既不 支持张继的观点,也不支持欧阳修。 【系统任务】评析并阐释不同人的观点是 否合乎逻辑。 【系统小结】 系统消息:恭喜打通全部场景,你已成功 解锁形式逻辑的三大规律。请问是否总结 通关攻略? 选择支持的 观点,小组 内部商议, 合作探究, 分析评价。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从不 同方面有效驳斥错误观点, 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归纳、修 改完善自己的笔记。系统 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 排中律,它们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 维活动的总结。而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 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应自觉的运用科 学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能够借助板书,总结教 学核心内容,完善本节课思 维导图。。板书 设计议学 延伸 【一带一路】 2023 是共建“一带一路 ”倡议十周年, 十年来, 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单丝不成线, 独木不成林,中国愿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红利,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 请你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说明中国智慧、中国行动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 【社会实践】 参观亳州康美中药材市场,了解中医药文化,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强大逻辑。教学 评价分层 作业 【课标基础】 1.甲说: “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 ”乙说: “有的鸟不会飞。 ”丙说: “你们俩说得都对。 ”丁说:“你 们俩说得都不对。”根据材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②丙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③丁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④丁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 .三名犯罪嫌疑人中有一人是主谋。警察对他们分开审讯,问他们谁是主谋。甲说:“不是我。 ” 乙说:“不是我。”丙说:“是甲。”如果三名嫌疑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则警察运用的逻辑思 维要求及找出的主谋对应正确的是( ) A .思维的明确性—— 甲 B .排中律—— 乙 C .思维的一致性——丙 D .矛盾律—— 乙 3 . “基于规则的秩序 ”是西方国家惯用的一个辞藻, 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意志和标准强加于人, 用少 数国家的帮规取代普遍接受的国际法则。对此,我们的态度是;必须明确基于的是什么“规则”, 维护的是什么“秩序”,不能语焉不详,这体现了逻辑思维的是( ) A .确定性要求,不能偷换概念 B .明确性要求,不能“两不可” C .一致性要求,不能自相矛盾 D .可预见性要求,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4 .课堂上,老师写了三张纸条交给三位同学, A 同学纸条上写着:A 不唱歌;B 同学纸条上写着:B 不唱歌;C 同学纸条上写着:A 唱歌。老师说: “三个纸条上的话只有一句是真话,根据这条件你会 推出谁给大家唱歌?”结果 B 同学回答正确。 B 同学的推理是( ) ①根据矛盾律, “A 不唱歌 ”和“A 唱歌 ”必有一真 ②根据排中律, “A 不唱歌 ”和“A 唱歌 ”必 有一真 ③“B 不唱歌 ”为假命题, 真命题应该是“B 唱歌” ④“A 不唱歌 ”为假命题, 真命题应该是“A 唱歌” A.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5 .以下说法违反了同一个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的是( ) ①甲、乙讨论一块地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种小麦, 一会儿说不种小麦。乙说:你的两种意见 我都不同意 ②图书管理员说:“只有持证的人才可以进图书馆。”甲掏出身份证说:我有证,那我可以进 ③甲对乙说:这件事情我不会参与,我只会在必要的时候指导一下你们 ④甲说:“我的记忆完全消失了。”乙问:“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呢 ”甲说:去年 3 月 13 日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能力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R 市 M 镇的于女士像往常一样骑电动车上班,路途中,老张家的狗突然冲向马路扑向于女士电 动车前轮内,导致于女士摔倒。后于女士被送往医院救治,花去医疗费数万元,同时于女士伤情被 评十级伤残。经交警部门认定, 事故发生的原因系狗撞于女士电动车致使于女士受伤, 于女士无责任, 并查明此狗系老张所养,且已饲养两年时间。事后,于女士要求老张赔偿医疗费、残疾赔偿金等费 用合计 15 万余元。因双方就赔偿一事协商无果,于女士遂起诉老张。 于女士:我本是正常驾驶电动车,我为什么会摔倒?是被老张家冲出的狗撞击而摔倒, 老张:我家的狗撞击的是车,没有撞击于女士。 老张:哪怕就是我有责任,也是狗的责任,不是我的责任。 于女士:老张是狗的主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无可争议。 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但是最终法院支持了于女士的诉讼请求。 请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反驳老张的观点。教学 反思 (一)思设计 本课最大的亮点为以唐诗情境、将活动贯穿教学过程,采用游戏穿越的方式,既弘扬了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也在游戏中调动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论辩、评价的 能力。坚持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实现了情境设计的系统化、知识呈现的递进化,在剖析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蕴含的课程知识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契机,展现古人 的心忧天下的情怀与担当,作业设计体现时政性,安排参观实践本地康美中药材大市场,引导学生 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 (二) 思课堂。课堂活动采用穿越到唐朝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热情,整体活动形式丰富,富有趣味性。导入用 电影《长安三万里》(片段),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用李白《赠汪伦》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让 学生用新的视角看待熟悉的古诗,学生在分析故事的过程中知识自然生成,提升学生概括与提炼、 描述与分析的能力。以卢纶《塞下曲》(其三)为情境,请学生解析后人对该诗的质疑,培养学生 概括与提炼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厚植科学精神。展现众人 对张继《枫桥夜泊》的不同态度,请学生评析不同的观点,培养学生辨析与评价的能力。 (三) 思不足 本节课对学生的文学素养、阅读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选用的素材虽都是小学语文教材里的 内容,但时间较久、学生易忘,因此学生需在课前结合导学案认真预习。附录:《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练习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 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 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内容:通常用公式 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 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 假的。(3)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 。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 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4)误区: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 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 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 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2.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 就要遵循 的要求。(2)内容:通常用公式“A 不是非 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 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 A”不能同真,其 中 。(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 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 ”。(4)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①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 矛盾。②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 的相反论断,并不是 的。3.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排中律的含义:逻辑思维既要排除 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 ”与“非 ” 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2)排中律的通用公式:通常用公式“A 或者非 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 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 ,其 中必有一真。(3)遵守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 A”, 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 ”。(4)排中律意义: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 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 和“非 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 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 对 于提升 能力有重要意义。4.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1)地位: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2)形成: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 结。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 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 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3)作用: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 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梦回大唐】梦回大唐(一)探究诗词背后的故事——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天宝十四年(755),李白应汪伦之邀, 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 受到当地主人汪伦美酒佳肴的盛情款待。这首小诗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 “桃花潭水 ”成了 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桃花潭一带也因这首小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和文化旅游遗 迹。但是, 或许有的人还并不清楚, 李白的泾县桃花潭之游以及他和汪伦之间建立的深情厚 谊,却是源于汪伦给他开了个大玩笑而引发的。 汪伦为了使李白能应邀至泾县一游,玩了 一个语词把戏:“先生好游呼?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呼?此地有万家酒店。”作为 好游者的李白,欣然而至。但到后却发现,此地既无桃花可欣赏,也无万家酒店可供痛饮, 汪伦辩解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游戏任务:阅读教材第 10 页,分析汪伦的“玩笑”违背了逻辑思维的什么要求,并做 出阐释。梦回大唐(二) 论证诗词背后的质疑——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塞下曲(其三)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参考翻译:死寂之夜, 乌云遮月, 天边惊起一群大雁。原来敌军首领趁着夜色悄悄逃跑。 正想要率领轻骑一路追杀,纷纷扬扬的一场大雪,已经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刀。但是, 当代已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却对此诗提出过某些质疑: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 月黑天高处,怎见得雁飞?游戏任务:阅读教材 11-12 页,请你运用逻辑学知识,对华罗庚提出的质疑进行解析。近年来有意见认为,卢纶的《塞下曲》不包含自相矛盾,因而没有漏洞。 游戏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正方:存在自相矛盾——月黑看不见大雁高飞、下雪时不会出现大雁 反方:不存在自相矛盾——月黑看得见大雁高飞、下雪时会出现大雁梦回大唐(三) 评析诗词背后的质疑——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参考翻译: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 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欧阳修却对此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句虽佳句, 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欧阳修可能没有想到,他的这番评价掀起了争论很久的“夜半钟 ” 辩论大赛:观点①:宋·彭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姑苏城的众多寺院有半夜敲钟的习惯。观点②:宋时能听见夜半钟声并不能代表张继时代(唐)能听到夜半钟声。观点③:关于“夜半钟”,我既不支持张继,也不支持欧阳修。游戏任务:阅读教材 P13 页,评析以上观点是否合乎逻辑。【推荐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