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热点事件:近日,山东青岛一位父亲参加家长会时发言的视频在网络走红。视频一开始,家长大方承认自己的儿子是“学渣”,用他的话来说孩子“学习成绩特别差,严重拖了班上的后腿”。接下来话锋一转,这位爸爸说依然相信孩子完全有可能成为国之栋梁。一来是因为孩子心理非常强大,成绩不好却依然能吃能喝能睡能玩,家长认为这样的心态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后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二来孩子就读的学校管理科学规范,班上老师和同学也给予了其理解、宽容和帮助。“学渣”爸爸发言不卑不亢,既表达了对孩子的认同,也向班级的老师、学生家长表示了歉意,在场的家长和老师对他报以掌声。许多网友表示,这位家长的发言情商高、格局大,映射的是其尊重、理解孩子的教育理念。时评片段:半月谈:教育的意义“学渣”家长的发言引发大家的共鸣,因为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在成绩之外,教育的更多意义和价值。社会上一直存在唯成绩论的声音,认为成绩好才能成功,成绩不好就一事无成、被社会淘汰。然而,我们都知道,在人生道路上,成绩绝不是定义和评价一个人的唯一价值,人品、心态、性格、价值观都是重要因素,成绩不等于成功。何以成人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命题,让学生考高分是教育的目标之一,但永远不会是、更不该是教育的唯一价值。教育的意义不只是知识水平的提升,更在于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在学习和成长的路上,要正视孩子学习上的不如人意,但更要看到孩子身上的进步。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来说,或许他们的进步还不明显,或许他们前进的步伐迈得还很微小,但对于这些想要进步、正在努力的孩子来说,家长和老师的每一次肯定都是他们学习之路上的“营养液”,累积起来,终将帮助他们长成参天大树。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成为最会考试的人,而是要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光明日报:理解与信任虽然以成绩来反映学习成果最为直观,但它并不是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还需关注到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品德、情感、社交、实践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的综合发展才能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应该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帮助他们掌握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拥有乐观的心态,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享受追求知识的旅程,这样的学习过程或许收获更大。“学渣”爸爸,坦诚地承认自己的孩子并非完美,但对孩子未来的进步有所期许。他直面自己的不足,更希望孩子能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像这位爸爸一样,以进步作为目标,或许比分数作为目标更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学渣”爸爸这种对孩子的信任和理解、平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正是一种爱的托举。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真正的教育基于尊重。”尊重体现在对孩子的思想、感情和决定的重视,以及对其独特性的认可。“学渣”爸爸发言中表达出的父爱,正是这种尊重的体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成绩的高低,而是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激励孩子成为独特的自我。人民日报:接受平凡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更不必讳言,通过成绩取得更高学历,仍是通向人生更开阔方向的重要途径。但学习效果是否能完全由分数体现?分数阶段性落后是否代表永远落后?分数高低与未来成就是否有必然因果联系?这些,都值得思考。何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锚定单一轨道,只会错失人生旷野的诸多可能性。理性而言,终其一生,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包容不完美、接受平凡,或许也是父母的一堂必修课。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耐心陪伴孩子成长,努力发掘他们身上的优势和每一次进步,既尽力而为,也顺其自然,才能更好为他们成长护航助力。人生是场马拉松,所谓“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抛开成绩,可以肯定的是,健康融洽的亲子关系、自信乐观的心态、强大的抗逆能力,必将是助益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新京报:尊重孩子就像人生并不是只有“内卷”和“躺平”两种选项,考试成绩也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和价值的唯一标准。报道中,“学渣”爸爸表示平常跟孩子处得像兄弟,父子二人约定,把握当下,只要不放弃,对未来充满信心,“学渣”也会有机会成为“学霸”。显然,对于“学渣”还是“学霸”的理解,其认知已经跳出了应试范畴。父母的眼界固然重要,但能够尊重孩子、平等地和孩子相处,则更珍贵。要知道,父母的爱与信任,良好的家庭与亲子关系,更是孩子未来自我发展的不竭“源泉”。面对现实困难,父母选择和孩子站在一起并肩战斗,才能让孩子有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力量。以此而言,和“学渣”站在一起的爸爸,还需要更多些。精彩时评文:“学渣”爸爸的发言为何火出圈来源:人民日报“我的儿子是学渣,但是我依然相信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国之栋梁”“我的儿子心理特别强大”……近日,一段“学渣”爸爸在家长会上的发言火上热搜。网友纷纷围观,只因为面对孩子不那么如人意的成绩,这位父亲的发言展现出难得的松弛和包容。如何看待孩子的分数,是无数家庭的共同考题。谈及孩子的成绩现状,不卑不亢不回避,展望孩子的未来,有理有据有期许,这位父亲的发言,给足了孩子尊重、理解和信任,触动了不少经历过“高压式教育”的网友。成绩落后,从来不是件光荣的事,倘若有父母对孩子过分纵容、对成绩不管不问,当然不值得肯定。这位父亲的发言,真正值得思考的价值在于:父母当如何面对孩子的不完美和缺点?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身心皆健康的孩子?在对成功的定义和个体评价标准逐渐多元化的今天,“唯成绩论”的教育理念有所松动。知易行难,很显然,从理念到行动,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正因如此,“鸡娃”风气、教育焦虑仍然盛行。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更不必讳言,通过成绩取得更高学历,仍是通向人生更开阔方向的重要途径。但学习效果是否能完全由分数体现?分数阶段性落后是否代表永远落后?分数高低与未来成就是否有必然因果联系?这些,都值得思考。何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锚定单一轨道,只会错失人生旷野的诸多可能性。现实来看,当前,我们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也越来越看重不只包含学历的综合素质。多几把衡量的尺子,既符合孩子成长规律,也契合社会的人才需求。对家长来说,常常与如何看待分数并行的一个课题是,如何与孩子相处。为人父母,望子成才的朴素心愿无可厚非,但倘若把自己的期许强加在孩子身上,把望子成才变成“令子成才”“逼子成才”,效果如何难以预判,但亲子关系出现裂痕却是大概率事件。而且,在一次次拉扯、怒吼、哭喊中,孩子伤心,家长伤身,体检报告上的“鸡娃四件套”又会令人陷入下一轮疲惫和焦虑。理性而言,终其一生,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包容不完美、接受平凡,或许也是父母的一堂必修课。当然,包容不意味放任。坦然接纳现状不意味着不闻不问不管,更和期许美好未来不矛盾。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耐心陪伴孩子成长,努力发掘他们身上的优势和每一次进步,既尽力而为,也顺其自然,才能更好为他们成长护航助力。全社会推崇什么样的教育观,家庭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加理性平和地看待成绩,才能进一步纾解当下社会的教育焦虑,给孩子们一个更松弛、更宽阔的成长空间。也是这两天,一则“儿童精神科门诊为何熙熙攘攘”的报道引发关注,不少出现情绪问题的患儿主诉之一就是“考试分数波动大”,尤为令人唏嘘。人生是场马拉松,所谓“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抛开成绩,可以肯定的是,健康融洽的亲子关系、自信乐观的心态、强大的抗逆能力,必将是助益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学渣”爸爸发言引共鸣:教育的意义绝不仅是成绩来源:半月谈“我的儿子是学渣,但是我依然相信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国之栋梁。”近日,一位“学渣”爸爸在家长会上的发言被刷屏,不仅获得了现场老师和家长的掌声,也获得了广大网友的认可。我们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有过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当成绩差撞上家长会,每一个学生都会担心和无措。这位爸爸对于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发言,在那一刻治愈了他的孩子,也击中了屏幕前的每一个人。“学渣”家长的发言为何引发大家的共鸣?那是因为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在成绩之外,教育的更多意义和价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导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一辈子的。面对成绩差,这位家长没有当众责备、教训孩子,而是给予他尊重和信任。他认为,虽然他的儿子学习成绩特别差,但他依然相信他能够有个美好的未来。这份支持和鼓励对于孩子的影响,远比这一次考试成绩要重要,他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教会了孩子信心和勇气。在他的发言里,有一句话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和讨论。他说:“他的心态比我还强大,将来走向社会之后,一个人心理强大和情商高,这是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这位爸爸对儿子的认可和期待不是盲目的,他看到了孩子身上成绩之外的闪光点,并给予了肯定。这位爸爸的“大格局”发言能获得一致点赞,正是因为他再次启示了我们,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当前,在部分家庭和学校存在唯成绩论的现象,他们往往传递给孩子的观念是,成绩好才能成功,成绩不好就一事无成、被社会淘汰。然而,我们都知道,在人生道路上,成绩绝不是定义和评价一个人的唯一价值,人品、心态、性格、价值观都是重要因素,成绩不等于成功。正如一个被网友高赞的留言所说的,“榜上无名,不代表脚下无路。”何以成人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命题,让学生考高分是教育的目标之一,但永远不会是、更不该是教育的唯一价值。教育的意义不只是知识水平的提升,更在于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我们也要看到,不将成绩视作评价一个孩子的唯一要素,并不代表着成绩就不重要,也不代表着是让孩子光明正大地“摆烂”。看重成绩,不如看重进步。这位爸爸在发言中表示,在各科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培育下,孩子有时候能考及格了,看到儿子也在一天天进步。虽然孩子现在还没有考出一个好成绩,但让这位爸爸心怀希望的是,儿子在有所进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速度和轨道,一两次的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什么,以前的“学渣”也可能有成为“学霸”的一天。在学习和成长的路上,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要正视孩子学习上的不如人意,但更要看到孩子身上的进步。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来说,或许他们的进步还不明显,或许他们前进的步伐迈得还很微小,但对于这些想要进步、正在努力的孩子来说,家长和老师的每一次肯定都是他们学习之路上的“营养液”,累积起来,终将帮助他们长成参天大树。可能这位爸爸的发言很快会被大家遗忘,但请不要忘记,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成为最会考试的人,而是要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