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外国戏剧阅读专题】阅读专题 批判与审视:讨论“社会问题剧”的影响——精读《玩偶之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语文【外国戏剧阅读专题】阅读专题 批判与审视:讨论“社会问题剧”的影响——精读《玩偶之家》

资源简介

外国戏剧阅读专题
批判与审视:讨论“社会问题剧”的影响
——精读《玩偶之家》
【专题解释】
本专题精读《玩偶之家》,了解作家创作的时代背景,深入理解《玩偶之家》表现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社会解放的鲜明立场,探讨《玩偶之家》作为“社会问题剧”的艺术影响。
【预习任务】
1. 阅读《玩偶之家》的课文选段,有条件的同学阅读全剧。
2. 查阅资料,了解欧洲戏剧的发展历史以及易卜生创作的时代背景。
3. 收集相关文献,了解“社会问题剧”的概念及代表剧等相关知识。
4. 思考《玩偶之家》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学习任务】
任务一 了解背景,初识“问题剧”
导入:洪深是中国电影、话剧的奠基者。1922 年春,他从 美国留学回国,在船上有位蔡老先生问他:“你从事戏剧的目 的是什么?是想做一个红戏子,还是想做中国的莎士比亚?” 洪深说:“我都不想,如果可能的话,我愿做一个易卜生。”从这则故事中可见20世纪初易卜生在中国的影响力。
探究1:正如现代著名学者萧乾所言:“五四以来介绍到中国的众多西方剧作家中,名气属莎士比亚的最大,而影响最 为深远的,无疑则是挪威的易卜生。所有旁的剧作家主要都 在舞台技巧和表现方法上给我们以启迪,而易卜生则除了戏 剧艺术之外,更重要的是教我们通过戏剧来剖析人生,直面 人生。”最先进入中国的易卜生戏剧主要是一些社会问题剧, 这些剧迎合了“五四”时期新文化的需求,深受中国读者的欢 迎。请问,什么是社会问题剧?
说明:可以事先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社会问题剧”的知识。
点拨:社会问题剧是指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用现实主义方 法描写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戏剧。他在剧中提出了政治、婚姻、 道德、法律、教育等社会问题,揭露了社会的虚伪和荒谬。其中较著名的社会问题剧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现在社会问题剧也泛指反映现实社会问题,揭示 社会矛盾的戏剧形式。
探究2:易卜生曾对一个读不懂他戏剧作品的读者说过:“你若要充分了解我,必须先了解挪威。”请谈谈你所了解的 19 世纪的挪威,以及影响易卜生创作的欧洲文学思潮。
说明:可以课前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开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介绍挪威民族解放运动 的历史,以及19世纪欧洲戏剧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概 况。重点让学生了解,易卜生的时代正是挪威民族解放运动如火如荼的时代,他积极投身民族解放运动,用挪威语写作,支持民族独立。同时,他目睹国内社会的种种问题,心中燃烧着 改革社会矛盾的烈火。
任务二 深入文本,探讨“问题”
探究:19 世纪丹麦批评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被称为欧洲知识分子的“圣经”。书中指出“文 学一定要与人生直接有关……文学必须大胆无畏地表现出社会的实际问题”。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深受此观点的影响。你认为《玩偶之家》表现出哪些“社会的实际问题”?请结合文本作答。
说明:鼓励学生结合文本从道德、法律、婚姻、教育等多个角度分析存在的社会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概括戏剧中 所表现出的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可以引用胡适的观点加以佐 证。胡适认为《玩偶之家》反映了“家庭有四大恶德:一是自 私自利,二是依赖性、奴隶性,三是假道德、装腔做戏,四是 懦怯没有胆子”; 社会有“三种大势力”:“法律是死板板的条文, 不通人情世故”,宗教“久已失了那种感化人的能力,久已变 成毫无生气的仪节信条”,“社会上所谓‘道德’不过是许多陈 腐的旧习惯,合于社会习惯的,便是道德,不合于社会习惯的, 便是不道德”。
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女性解放、个性解放的社会问题。如 女性解放问题,娜拉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没有地位,只是一 个“玩偶”,毅然决然地离开家庭,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男权与 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如个性自由问题,娜拉发出了“首先我 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的 呐喊,因此,娜拉成了我国“民国初年进步男女共同向往的典 范”。当然,也可以根据学情,分析其他社会问题。
任务三 围绕“问题”,剖析“讨论”
探究:“我主要是个诗人,而不是社会哲学家。”这是易 卜生对自己的评价。作为一位诗人、作家,他通过高超的手法 特别是“讨论”的技巧来表现社会问题。正如萧伯纳所说,“他 在戏剧中所引进的讨论的技巧正是新旧戏剧的分水岭”。传统戏剧也有对话,有争论,但《玩偶之家》中的讨论则与之不同。 请问剧中“讨论”的技巧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回答。
明确:《玩偶之家》中的“讨论”技巧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讨论的平等性。海尔茂和娜拉双方都有发言的机会,从各自立场出发,提出理由和目的,进行合理、实际的表达。因为 讨论是平等的,因此,两人的讨论没有绝对的答案。二是讨论 的公开性。传统戏剧人物往往通过独白告知过去,或是旁白对 剧情进行补充;而《玩偶之家》的结构是从对话追溯,到情节 冲突,再到人物讨论,这也是易卜生戏剧的主要结构。讨论的公开,使得隐藏的秘密一层层被揭开,也使讨论成为戏剧高潮 的重要部分。三是讨论中观众的参与。观看传统戏剧,观众往 往是被动地接受;而《玩偶之家》的观众需要跟着剧中人物的 讨论进行思考,作出判断,特别是结尾“娜拉出走”的悬置和 未确定性结局,更能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戏剧舞台和观众之 间的距离通过讨论连接在一起。
任务四 永恒“问题”,叩问意义
探究 1:娜拉出走之后何去何从,成为一个伟大的问号。
1923 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作了著名的《娜拉走 后怎样》的讲演,他认为娜拉出走以后“或者也实在只有两 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谈谈你的 理解。
示例:应辩证地看待鲁迅的观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的绝大多数女性在经济上不独立,只有依附男人才能生存,精神自由是一种奢谈。而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正如鲁迅所言,“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 要有钱”,所以鲁迅的观点有其代表性。但也并不是所有女性 都只有这两条路可走,当时有不少女性走出了第三条路—— 自力更生,自强不息,闯出属于自己的天空,如徐志摩的第一 任妻子张幼仪。
探究 2:在21世纪的今天,个性自由、男女平等的观念 已深入人心,但“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人最好的年龄是20几岁”“读 那么多书,拼命工作有什么用,将来都要回家生孩子”的声音 仍不绝于耳。你认为娜拉的出走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示例:娜拉出走何去何从这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其穿透 性延续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值得人们警醒。问题中这些世俗 的声音来自社会的偏见和女性自我定位的偏差,正如居里夫 人所言,“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只有女性自我 真正觉醒以及社会思想意识彻底转变,才能实现女性解放、 个性解放、社会解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