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服务基层 让人民满意-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月度热点素材解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6 服务基层 让人民满意-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月度热点素材解读

资源简介

服务基层 让人民满意
热门标签
服务、人民、信服、基层、幸福、发展
观热点
四下基层”的实质是向群众学习、求真务实,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领导干部要牢记自己的责任是为人民服务,不是当官做老爷。如果不深入基层,高高在上,就很难了解实情,很难做出正确决策,为人民服务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顾真题
(2023·广东湛江·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对“根”和“魂”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析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提供了两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阐述的是“根”和“魂”的问题。 首先,要准确把握“根”与“魂”的内涵,在现代汉语里,“根”与“魂”是经常用到的两个词,前者比喻事物的本源,后者比喻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或民族的精神。
其次,要把握材料的重点。第一则材料表明了什么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此段讲的是培“根”筑“魂”。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这是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最好诠释。行百里者半九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材料二强调的是不要丢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个“根”和“魂”,讲的是要守住自己“根”筑“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再到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抛弃传统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走好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征路,我们要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中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坚定文化自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写作时可侧重其一,亦可两者兼顾。如论述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可从我们党的成立到新中国建设、保卫,论述人民才是我们国家兴起的重要支柱,论述我们国家发展的目的就是让人民更加幸福,可以从“脱贫攻坚”到“抗击疫情”,举例论证“人民至上”始终是我们国家的治国原则。还可以从把发展理念的“根”与“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结合起来,论述儒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论,列举唐太宗善待百姓的做法等,论述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的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从而把两个“根”与“魂”结合起来。
赏时评
用好“四下基层”服务群众“金钥匙”
鱼予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是福建各级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金钥匙”。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把握好“四下基层”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推动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常态长效,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是干部成长的大熔炉、成才的大课堂、成事的大舞台。只有“下”到最基层,牢固树立和践行为民造福的正确政绩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心贴近群众,才能充分了解老百姓的真实感受、体会老百姓的安危冷暖,在基层真抓实干中,将攸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不仅有效增强了基层经历,还能利用自身所长为基层服务群众“增色”,进而有的放矢地增进民生福祉,用好“四下基层”的“金钥匙”。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深入基层,意味着直接和群众打交道,直面民生难题和群众诉求。情况多变、问题复杂是基层工作的特点,这就要求实践中具有破解矛盾的魄力和能力,具有耐心细致、体恤民情的品质和情怀。要带着服务的初衷和目的,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而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更不是“到此一游”;也不是在深入基层中束手束脚不敢干事,唯恐有失误,只是耗时间;或是开开会,喝喝茶,下面转转,不干实事等,而是要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基层是一个大课堂,也是一个大熔炉。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调查研究,这是我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到街道社区去,到单位企业去,到家庭楼栋去,去了解产业项目建设、民生实事办理、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的问题,以细致调研、随机问卷,切实做到“俯身接地气”,“干群能通气”,“开怀无怨气”,更好地收集民意、处理反馈的解决成效,从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具体事情做起,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竭力尽心为群众服务。
为民服务的出发点在于,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就需要解决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杜绝走马观花、杜绝指定访谈,多问基层百姓、杜绝偏信汇报,杜绝坐在车里察民情,隔着车窗看基层,会议室里搞调研,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尊重群众、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善待群众。调研“接地气”才能更好地体会群众难处。将“心”入基层,和群众交朋友,把群众当亲人,同群众坐一条板凳,才能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群众诉求,依靠事实说话,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充分展示为民务实、踏实干事的良好形象。
新征程上,用好“四下基层”服务群众“金钥匙”,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唯有乐于扑下身子,了解真实情况、体会群众难处,才能为群众创造幸福美满新生活,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期盼,从而建立起党群干群鱼水深情,凝聚好发展合力。
美语句
1、幸福越与人共享,它的价值越增加。——森村诚一
2、幸福的直哆嗦。——罗永浩
3、谦卑并不意味着多顾他人少顾自己,也不意味着承认自己是个无能之辈,而是意味着从根本上把自己置之度外。——威廉·特姆坡
4、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马克思
5、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人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别林斯基
6、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左拉
7、劳动是幸福之父。——富兰克林
8、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这是多么壮丽的事业,这个目的有多么伟大!——圣西门
9、猝然死去本无甚苦痛,长期累死倒真难以忍受。
10、使时间充实就是幸福。——爱默生
浅解读
1.关注民生。人民满意,才是真的满意,“四下基层”归根结底就是让人民满意,关注民生。
2.协力发展。党群关系和谐发展,国家才会更好的发展。
3.人民幸福。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民幸福。
觅关联
四个意识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这“四个意识”是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最早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
“四个意识”是一个意蕴深刻、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集中体现了根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要求,是检验党员、干部政治素养的基本标准。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对于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对全党团结一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诉真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这一生,面对大千世界,有三种心态:知足,知不足,不知足。在知足中感受幸福,在知不足中找到方向,在不知足中获取动力。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做人的境界与智慧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这是一个人应有的态度,应有的智慧,应有的境界。
知足就是要知足常乐。
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诚然,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我们不赞同消极的态度,应鼓励积极进取参与竞争,因为只有竞争才能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但当竞争者在竞争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失败而令人烦恼时,千万不能冲动和失去理智,不能去做那些不明智的蠢事。最好是用知足常乐心态去看待问题,这样才会使自己失落的心灵找到平衡点,这时知足常乐的心理状态会帮助你尽快调整心情,冷静地总结失败的教训,从而放下包袱,重拾信心,以力再战。
而知不足,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有人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以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 曾国藩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反省自己,他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下自己每天的不足之处,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在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到他对自身各种不足的思考。 比如本来要读书,结果他跟着朋友聚餐游玩了。于是他回来就在日记本上记载道:“太爱出门,应酬稍繁。”朋友想听听他对自己写的诗作的见解,他没有实话实说,而是击节赞赏,事后深深懊悔,在日记中省悟:“不忠不信,何以为友?” 古人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才能自我勉励。
不知足是与知足相对而言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知足与不知足,两者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无论是知足还是不知足,都是一种人生的心态。知足能使人安详、平静、达观、洒脱、超然;不知足能使人渴望、激情、拼搏、奋进、登攀。知足者,贵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者,智在知可行而必行。如果知不可行而强行,必无功而返;如果知可行而不行,则会错失良机。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能够知足地对待名利,又能不知足地对待事业,知足就会成为不知足的辅助和铺垫,不知足就成了知足的凝聚,这是人生境界的升华。
契诃夫说过:“对自己的不满足,是真正天才的根本特性之一。”鲁迅也说过:“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有些人对自己现状感到满足,便踌躇不前,宁愿被时光磨平棱角,也不愿前行,就此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其实,不知足是一种动力,推着我们向前进的动力,正是因为拥有不知足的精神,才促使我们积极进取,赢得更大的成就。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智慧去把握,用行动去实践。一个人如果能够设身处地做到知足、知不足、不知足,人生则会更精彩,更美丽,事业则会更顺利,更辉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