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防范电信诈骗主题班会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防范电信诈骗主题班会教案

资源简介

防范电信诈骗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段和特点,增强防范意识。
2.让学生掌握识别电信诈骗的技巧,学会如何避免上当受骗。
3.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电信诈骗的常见类型和识别方法。
2. 电信诈骗的防范技巧和应对策略。
难点:
1. 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防范电信诈骗。
2.如何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警惕性。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播放一则电信诈骗的真实案例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案例一:2024年1月28日,网岭镇某学校学生王某某报警称,在家中刷短视频时,看到疑似名星“虞某某”的QQ,抱着好奇的心态添加。加上QQ后,对方自称是虞某某的助理,并称最近该明星的QQ被泄露,需要受害人添加他们律师的QQ配合调查。加上律师QQ后,律师把受害人拉入一个QQ群,随后指示受害人下载“腾讯会议”APP并开启屏幕共享,随后对方以配合调查为由要求受害人进行了一系列操作,随后将受害人母亲银行卡里的57706元全部转走。受害人王某某被对方以冒充律师的方式诈骗57706元。
案例二:张某女儿(10岁)拿着其手机玩耍,一某书app好友给其女儿转发了一张图片,并称转发该图片到其他群聊即可获利200元,其女儿按照对方要求操作后,对方给发了一个收款二维码,其女儿扫码向对方转账后,对方称因其女儿是未成年人转账,导致对方账户被封,要求其女儿按照对方要求继续转账,其女儿继续扫对方收款二维码向对方指定账户转账18笔,共计40180元,后被李女士发现遂报警。
案例三:11岁小学生在家中刷短视频时看到一个领取“迷你世界”皮肤QQ群,进群后,对方称其有盗刷皮肤嫌疑,需添加某QQ号进行解冻。在对方一步步诱骗下,小学生又添加另一QQ号,并扫描某二维码、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当日从14点43分至15点,该小学生父亲手机先后收到23笔微信扣款,共计被骗8050元。
案例四:2024年2月22日 ,小张(男,18岁,学生,威信县双河乡人,未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将其“王者荣耀”游戏账号挂在二手平台上卖,后有人在平台上联系小张,称有意购买小张游戏账号,双方商量好价格后,对方称小张的收款码存在风险,不能完成支付。于是小张按照对方要求下载一个会议APP,并和对方开启屏幕共享,后按照对方要求将支付宝里的钱转到支付宝小荷包,并与对方开启情侣共用,邀请对方进入支付宝小荷包里,最终小张发现支付宝小荷包里的钱被转走,才意识到被骗,共计损失10000元。
案例五:2024年2月22日,小李(男,16岁,学生,威信县扎西镇人,未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在用其父亲手机玩游戏时,添加一名自称是“王者荣耀”游戏管理员的QQ,并点击对方发送的网址进入一个叫“Webex”的会议App和对方视频通话,对方称会教小李购买游戏道具。小李按照要求操作后,对方称小李操作失误,于是小李按照对方要求在QQ上开启共享屏幕并将其父亲的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告诉对方,后小李父亲发现其银行账户内的27896元被转走,意识到被骗,共计损失27896元。
. 讨论视频中涉及的诈骗手段,引出今天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
. 介绍电信诈骗的定义和类型 (如冒充公检法、假冒亲友等)。
定义: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类型:
(1)刷单返利类诈骗
网络刷单返利类诈骗已逐步演化成变种最多、变化最快的一种主要诈骗类型,成为虚假投资理财、贷款等其他复合型诈骗以及网络赌博、网络色情等其他违法犯罪的主要引流方式,被骗百万元以上的重大案件时有发生。受骗人群多为在校学生、低收入群体及无业人员。
【典型案例一】邵某在微信群内看到“免费送礼品、点赞评论返佣金”的信息及二维码,扫码联系上客服并按要求下载了一款APP,随后在 APP内“接待员”指导下做刷单任务。完成5单小额任务后收到了对应的佣金,并可全部提现到银行卡中。邵某遂开始认购金额更大的组合任务单,投入总本金11万元。但按要求完成任务后却发现已无法提现,APP“接待员”称因邵某操作失误造成“卡单”,要再做一次复合任务才能提现,邵某此时才发现被骗。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
此类案件中,有的诈骗分子通过多种方式将受害人拉入所谓“投资”群聊,然后冒充投资导师、金融理财顾问,以发送投资成功假消息或“直播课”骗取受害人信任;有的通过婚恋交友平台与受害人确定婚恋关系,再以有特殊资源、平台有漏洞等可获得高额理财回报等理由,骗取受害人信任。随后,诈骗分子诱导受害人在虚假投资平台开设账户进行投资,并对受害人前期小额投资试水予以返利,受害人一旦加大资金投入,就会出现无法提现的情况。受骗人群多为具有一定收入、资产的单身人员或热衷于投资、炒股的群体。
【典型案例二】于某在某直播平台上观看炒股知识直播时,收到自称是主播的好友请求,私聊后双方添加了QQ好友,对方又将于某拉入一投资交流群,于某在群内看见其他人在某款APP投资获利,便下载该APP并按照群管理员的指示在APP内进行投资操作,小额试验都成功盈利并顺利提现。于某感觉获利丰厚,便在APP内累计投资347万元。直至月底,于某发现APP内余额无法提现并被对方拉黑,才发现被骗。
(3)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企业客服,谎称受害人网购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或售卖的商品因违规被下架,以“理赔退款”或“重新激活店铺”需要缴费为由,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并通过屏幕共享或要求下载指定APP等方式,指导受害人转账汇款。受骗人群多为经常在电商平台网购的消费者或电商平台的店铺经营者。
【典型案例三】杜某接到自称某网店“客服”的电话,称其前几日购买的染发剂有质量问题,现需向杜某进行退款理赔,杜某信以为真。该“客服”诱导杜某下载一款APP,通过该APP打开手机屏幕共享功能并按照指示进行操作。随后,杜某手机收到银行卡被转款2万元的短信,才发现被骗。
(4)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诈骗分子在微信群、朋友圈、网购平台或其他网站发布“低价打折”“海外代购”“0元购物”等广告,或提供“论文代写”“私家侦探”“跟踪定位”等特殊服务的广告,以吸引受害人关注。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诈骗分子诱导其通过微信、QQ 或其他社交软件添加好友进行商议,以私下交易可节约“手续费”或更方便等为由,要求私下转账。待受害人付款后,诈骗分子便以缴纳“关税”“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为由,诱骗受害人继续转账汇款,事后将受害人拉黑。
【典型案例四】李某在网上看到出售某名贵白酒的广告,遂按照对方留下的联系方式添加为微信好友咨询详情。对方自称为厂家直销,可提供内部价,但需私下交易。商定好价格后,李某向其账户转账11000元。数日后,李某向对方咨询物流配送信息时发现被拉黑,才发觉被骗。李某为找到骗子,在网上搜索私家侦探后,添加了一名自称私家侦探的人为好友。对方称可以通过手机定位为李某找人,但需先支付1万元劳务费,李某向对方提供的账号转账1万元后发现再次被拉黑,先后两次上当受骗。
(5)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诈骗分子在社交、游戏平台发布买卖网络游戏账号、道具、点卡的广告,或免费低价获取游戏道具、参加抽奖活动等相关信息。待受害人与其主动接触后,诈骗分子以私下交易更便宜、更方便为由,诱导受害人绕过正规平台与其进行私下交易;或要求受害人添加所谓的客服账号参加抽奖活动,并以操作失误、等级不够等为由,要求受害人支付“注册费”“解冻费”“会员费”,得手后便将受害人拉黑。
【典型案例五】沈某在玩游戏时看到游戏聊天框内有一条“进群免费领取游戏道具”的消息,申请进群后,一位网名“派送员”的人告诉沈某扫描群内二维码便可领取大量游戏福利。沈某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并填写了相关信息后,网页忽然显示微信将被冻结,沈某便联系“派送员”,对方称系沈某操作不当,并向其推送一个网名为“处理员”的人。“处理员”称需要通过转账证明微信是本人使用,验证后将如数退还所有资金。沈某便按对方要求,先后向指定账户转账18000元,后因被对方拉黑才发现被骗。
. 阐述电信诈骗的特点 (如远程操控、高额利益诱惑等)。
电信诈骗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跨国性:电信诈骗犯罪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跨越国界进行犯罪活动。
2. 非接触性:犯罪分子与受害人之间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远程方式进行诈骗。
3. 隐蔽性:犯罪分子往往使用虚假身份和匿名方式进行作案,难以追踪和查证。
4. 技术性:犯罪分子利用先进的通信和网络技术,如网络钓鱼、恶意软件、虚拟专用网络(VPN)等,来实施诈骗。
5. 针对性:犯罪分子会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诈骗策略,利用受害人的心理弱点进行诈骗。
6. 高发性:随着通信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电信诈骗犯罪呈现出高发态势,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防范电信诈骗,我们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信息,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或向相关机构咨询。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电信诈骗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三)案例分析:
. 分析近期发生的几起典型电信诈骗案例,让学生了解诈骗的多样性和危害性。
. 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的破绽和防范方法,增强识别能力。
(四)防范技巧学习:
.教授学生如何识别电话、短信、网络诈骗等常用手段。
.教授学生遇到可疑情况时如何正确应对(如报警、求证等)。
1、网络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不要轻信网络上“高佣金”“先垫付”等兼职刷单的信息。不要被高额报酬所迷惑,更不能抱侥幸心理相信骗子的退款承诺,以免遭遇连环骗局。2、不要轻信来路不明的微信、电话和短信,不管对方使用什么花言巧语,都不要轻易相信。面对突如其来的转账、汇款要求,务必要谨慎,一定要核实清楚,千万不要随意转账、汇款。
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①下载注册国家反诈APP
主动下载并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从源头上防止被骗。如遇可疑情况,请及时报警。轻信虚假信息
②不轻信虚假信息
对于在网络上找你借钱的好友,一定要打电话核实身份。网购在官方平台进行,出了问题尽量不要脱离平台进行交流。随便透漏个人信息
③不随便透漏个人信息
骗子会变换千万种手段来窃取你的信息,一定要重视自己的信息安全!在和陌生人的交流中,不随便透漏个人的信息,更不要随便填写调查问卷。惕过于热情的陌生
④警惕过于热情的陌生人
当陌生人对你过分热情时,应保持警惕,物品不要轻易离身,以免上当受骗。
(五)情景模拟:
.设计模拟电信诈骗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演练。
.在模拟过程中,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加强学生的应对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方法: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手段: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实物道具。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
练习:
1.分析一组电信诈骗案例,识别其诈骗手段。
2. 编写一份防范电信诈骗的宣传海报。
作业:
1.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电信诈骗防范知识。
2.收集身边的电信诈骗案例,分析其防范要点。
评价:
1. 课堂参与度。
2.情景模拟中的表现。
3.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
1. 电信诈骗案例视频资料。
2.多媒体课件,包含电信诈骗的类型、特点和防范技巧。
3. 实物道具,如模拟诈骗电话、短信等。
七、总结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学生对电信诈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防范技巧,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应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八、教学反思
本次主题班会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参与度高,通过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学生对电信诈骗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防范电信诈骗的实践能力。同时,也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案例,以适应电信诈骗手段的不断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