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预防电信诈骗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预防电信诈骗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预防电信诈骗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电信诈骗的定义、特点和常见手段,增强学生对电信诈骗的认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识别和防范电信诈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和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对电信诈骗的警觉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段和防范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提升学生对电信诈骗的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开场提问: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电信诈骗,有没有亲身经历或听说过亲友被骗的案例。
. 展示电信诈骗的相关数据和新闻报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案例一:2024年2月11日,受害人小李(10岁,学生)在家中玩手机时收到一个陌生人的QQ好友申请,对方自称是明星宋雨琦的助理,称可以送刘某宋雨琦的签名照,李某信以为真。为领取到明星签名照,李某按对方要求发送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后对方称由于李某是未成年人,造成其公司账号异常,现在需要李某配合解除异常,否则就报警把李某的父母抓走。李某很害怕,只好按照对方要求使用其母亲手机支付宝进行操作,在将短信验证码发送给对方后,对方便不再联系。两天后,李某母亲发现支付宝中花呗被刷走24000元,询问孩子后才意识到被骗,遂报警。
案例二:2024年2月18日,受害人王某(48岁,家长)在QQ上收到一则好友申请,对方自称是其“女儿”,称教育局联合某知名大学办培训班,能快速提高成绩,想报名该培训班。王某同意“女儿”报名后,对方发来负责报名的李主任QQ号,王某添加后对方称培训班名额有限,确定报名的话要尽快交一下培训费49500元,培训一周后学校补贴百分之五十,到时候凭借相应票据可来学校办理补贴。于是王某向对方提供的账户转账了49500元,对方称待会儿让孩子来拿收据。后王某联系女儿老师询问上课情况,女儿的老师却说没有这回事,王某遂意识到被骗,于是报警。
案例三:2024年2月20日,小谢(男,14岁,学生,威信县扎西镇人,未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使用母亲手机在快手APP上刷视频时刷到一则免费赠送游戏皮肤的广告,于是小谢与对方联系想要免费的游戏皮肤,根据对方要求下载腾讯会议APP并扫描对方发送的二维码进入腾讯会议,后按照对方要求将其母亲的微信零钱提现到银行卡内,后扫描对方发送的二维码将微信零钱转入对方账户后发现被骗,共计损失13364元。
案例四:2024年2月22日,小李(男,16岁,学生,威信县扎西镇人,未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在用其父亲手机玩游戏时,添加一名自称是“王者荣耀”游戏管理员的QQ,并点击对方发送的网址进入一个叫“Webex”的会议App和对方视频通话,对方称会教小李购买游戏道具。小李按照要求操作后,对方称小李操作失误,于是小李按照对方要求在QQ上开启共享屏幕并将其父亲的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告诉对方,后小李父亲发现其银行账户内的27896元被转走,意识到被骗,共计损失27896元。
(二)知识讲解(10分钟)
. 讲解电信诈骗的定义:通过电信技术手段实施的诈骗行为。
. 列举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段:电话诈骗、短信诈骗、网络诈骗等。
(1)电话手表骗取陷阱:
诈骗分子通常骗走或盗走孩子的电话卡,转卖他人,用于拨打诈骗电话。
轻则:手机卡会被运营商封停加入不良库;重则:涉嫌帮信罪,将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Tips: 告诉孩子,不要随意外借电话手表或手机,电话卡一旦被盗或被抢,立即挂失或注销,并及时报警。
假冒公检法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受害人涉嫌违法犯罪为由,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配合调查。
微信/QQ 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受害人的亲朋好友,通过微信/QQ 聊天骗取受害人的信任,然后以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转账。
班级群收费陷阱
诈骗分子将头像和昵称更换成在校老师,以收取学杂费等理由来诱骗学生、家长,诱使学生、家长向指定用户转账。
Tips: 遇此骗局,要及时与老师沟通确认,多方查证,不要盲目先转账。
(5)网络游戏骗局
诈骗分子通常以免费游戏皮肤为诱饵步步引导未成年人添加客服联系方式随后告知因对方是未成年人,导致公司财务被冻结需要其好好配合进行解除,否则马上起诉让其父母坐牢未成年人因为害怕而对此深信不疑。
(6)网络追星骗局
未成年在网络上,通过一个粉丝群获得信息称只要支付一定的金额就能购买偶像的签名照为了支持心爱的偶像未成人逐步掉进了不法分子预先设下的圈套中。
钓鱼网站诈骗:犯罪分子发送虚假的网址链接,诱导受害人输入个人信息或下载恶意软件,从而盗取受害人的账户密码和资金。
.分析电信诈骗的特点:隐蔽性、欺骗性、高发性等。
(三)案例分析(10分钟)
. 选取近期发生的典型电信诈骗案例,通过PPT或视频展示给学生。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诈骗手段、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和被骗原因。
诈骗者的心理:
1. 贪婪心理:诈骗者往往利用人们的贪婪心理,许诺高额回报或虚假的利益诱惑,使人们容易陷入骗局。
2. 欺骗技巧:诈骗者擅长利用欺骗和伪装技巧,让人们相信他们的虚假身份或信息,从而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3. 社会工程学:诈骗者利用社会工程学技巧,了解人们的心理弱点和信任倾向,通过巧妙的言语和行为来获取他人的信任。
利用的漏洞:
1. 信息不对称:诈骗者利用人们对某些领域的知识缺乏了解,制造信息不对称,使人们难以判断真假。
2. 人性弱点:诈骗者善于利用人们的恐惧、焦虑、同情心等情绪,让人们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做出不理智的决策。
3. 技术漏洞:随着科技的发展,诈骗者也会利用技术漏洞,如网络钓鱼、恶意软件等手段来获取个人信息和资金。
.讨论如何避免类似诈骗,并总结防范经验。
(四)情景模拟(10分钟)
.设计几种常见的电信诈骗情景,如假冒公检法、虚假中奖等。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受害者与诈骗者的对话过程。
.观察和点评各组的模拟表现 ,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防范要点。
(五)防范方法讲解(10分钟)
. 讲解防范电信诈骗的基本原则:不轻信、不泄露、不转账。
.介绍具体的防范方法:如核实信息、保护个人隐私、设置复杂密码等。
. 强调及时报警和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的重要性。
防范电信诈骗的方法:
不贪图便宜,不轻信花言巧语。避免因贪小便宜而上当受骗,对陌生人的花言巧语保持警惕。
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透露个人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等敏感信息给陌生人,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
不轻易转账汇款。遇到要求转账的情况,务必核实对方身份和信息的真实性,提高警惕,防止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或其他官方机构进行威胁恐吓。
不点击可疑链接。收到含有链接的短信或邮件时,不要轻易点击,以防进入钓鱼网站或下载恶意软件。
不参与高风险投资。网络兼职刷单、网络贷款等可能涉及诈骗,要谨慎对待。
不随意下载投资理财APP。避免因下载并使用来路不明的投资理财APP而遭受财产损失。
不轻信网络交友诱导。网络交友需谨慎,特别是对方提出投资、借钱等要求时,要提高警惕。
不参与网络赌博或非法集资。这些活动往往涉及诈骗,要坚决远离。
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如遇到疑似诈骗的情况,应立即终止交易,保存相关证据,并拨打96110等反诈骗电话进行咨询或举报。
(六)课堂总结(5分钟)
.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强调电信诈骗的危害性和防范的必要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播防范知识,帮助身边的人提高防范意识。
.提醒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确保自身安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2.结合实际案例和情景模拟,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
1. 课堂练习:设计几道关于电信诈骗的判断题和选择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2.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防范电信诈骗的短文,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
1. PPT演示文稿:包含电信诈骗的定义、特点、案例和防范方法等内容。
2.视频资料:展示电信诈骗的真实案例和情景模拟场景。
3. 小组讨论记录表:记录小组讨论的过程和结果,便于后续分析和评价。
七、总结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的学习,学生应能全面了解电信诈骗的相关知识,掌握防范电信诈骗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八、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教学效果。
3.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实际案例和情景模拟,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