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XX小学20XX.XX.XX前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监督者和陪伴者。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充当的角色、采用的方法和策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一、家长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一、家长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进行心理干预的方式和手段,其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孩子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心理健康状况是衡量孩子健康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以下2种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需引起家长重视一、家长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1.负面情绪孩子的负面情绪主要包括焦虑、痛苦、紧张、悲伤及愤怒等,这些负面情绪通常被称为负性情绪,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困扰,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如,有些孩子产生负面情绪后常常会导致消化系统紊乱,引发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出现心理问题具体化的现象。因此,家长要高度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2.人格健全人格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孩子人格的形成与孩子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受家庭状况和家长教育方式的直接影响。研究显示,不同家庭类型会导致孩子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包括“重智家庭”“溺爱家庭”“强权家庭”“缺位家庭”等,这些类型的家庭需要更加重视孩子的人格形成,避免孩子形成极端的人格特征三、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三、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1.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家长不仅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孩子衣食无忧,还要密切关注孩子情绪方面的变化,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方法,让孩子消除负面情绪,在健康、自信中成长2.做孩子的倾听者家长需要学会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能够在平等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心声,“倒”出内心的“苦水”。当孩子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就会让内心有相对开阔的空间,此时,家长再对孩子进行“摆事实,讲道理”,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好地接受家长的建议三、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3.做孩子的赏识者优秀的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孩子普遍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行为证明自己,获得家长的赞扬和肯定。家长需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密切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活动,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还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进而消除孩子内心的负面情绪4.学会适当“沉默”随着孩子不断成长,其逆反心理会不断增强,尤其到了6~7周岁,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家长的过度关注和订正会被孩子认为是一种“唠叨”,家长无休止的“说教”会成为孩子的“负担”,激发孩子的反抗情绪,家长“指东”,孩子“往西”,这样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容易影响亲子感情。因此,家长需要学会适当“沉默”,给孩子留出“反思”的空间,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三、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5.注重沟通方式家长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关系到孩子的身心体验,不当的沟通交流方式会让孩子深受其害,尤其是不对等的交流方式,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以下3种心理特征(1)胆小、缺乏自信此类心理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孩子长期生活在家长的监督中,家长总是从长者的角度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监督指正,让孩子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犯错误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孩子。为避免自己被指责,孩子面对一些行为或活动时会选择逃避,表现出怯懦的心理特征三、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2)敏感、自卑孩子在进行各类活动时若经常遭到家长批评,其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对自己当下的行为进行审视,而是对自己的本质产生怀疑,这也很容易造成孩子对家长教育信息的错误解读,认为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是对自己的批评。这种敏感的心理感知力将会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敏感和自卑,将他人善意的信息解读为对自己的讽刺和嘲笑(3)投机取巧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过多的指责和批评会让孩子感觉自己获得的是一种有条件的关爱,使得孩子通过某些行为刻意地取悦家长,希望以此获得家长无条件的关爱。但是,当孩子发现无法通过自己的行动消除家长对自己的批评后,就会想方设法采用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心愿,比如自吹自擂、说谎等,久而久之便形成不健康的人格三、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与孩子平等交流。家长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转换,自己虽然是孩子衣、食、住、行的提供者,但也需要给孩子必要的尊重。首先,家长要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打破亲子之间的“从属关系”,消除自身的“优越感”,这样才能实现家长和孩子之间对等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家长要在教育语言方面做出转变。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很少使用礼貌用语。礼貌用语体现出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和家长的沟通是平等的,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还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四、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四、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赖以生活的环境,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关系到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以下几种家庭类型会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1.重智家庭据心理教育专家分析,“重智家庭”中的家长过度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这种家庭会让孩子在潜意识中认为只有自己在考试方面取得了好成绩,才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认可,让孩子关注面变得狭窄,容易形成极端型人格⒉溺爱家庭长期生活在“溺爱家庭”中的孩子受到家长的过度呵护,会产生较强的优越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这种人格不仅会影响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还影响孩子的抗挫能力四、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3.强权家庭“强权家庭”中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通常过于武断,家长是家庭中的权威,孩子缺乏表达自我的机会。生活在“强权家庭”中的孩子,其负面情绪很难得到释放,长期处在心理压抑的状态下,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并形成不完善的人格4.缺位家庭当前,“缺位家庭”普遍存在,在家庭中通常由女性负责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男性很少过问,进而造成家庭角色缺失。父亲角色的缺位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和人格方面出现问题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充分考量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构建良好的家庭结构,为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家长要避免形成容易引发孩子心理问题的几种家庭类型,努力打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构建良好的家庭秩序,进而给孩子提供心理健康发展的客观环境结语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心理健康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关注孩子的心理情绪变化,为孩子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提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