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预防诈骗安全教育班会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预防诈骗安全教育班会教案

资源简介

预防诈骗安全教育班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诈骗的常见形式和防范方法,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2.帮助学生掌握应对诈骗的正确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倡导诚信、公正、安全的网络环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诈骗的常见形式和防范方法,掌握应对诈骗的正确措施。
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倡导诚信、公正、安全的网络环境。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讲述近期发生的诈骗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诈骗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杀猪盘类
近日,C女士在一交友软件上认识一男子,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逐渐发展成为男女朋友关系。该男子称自己在部队当兵,平时喜欢投资理财增加积蓄。随着信任加深,该男子便在日常聊天中表示可以教其赚钱,C女士便在对方指导下进行投资。一开始,基本上都有不错的收益,C女士便将此消息告诉了自己的闺蜜,闺蜜加入投资后全部赔本,但该男子依然称继续投资一定可以回本,C女士意识到不对劲,遂报警。
案例2:网络交易类
近日,D女士收到某闲置物品出售平台的私信,一网友称要购买D女士出售的名牌包,D女士和对方商议好交易价格后,对方发来支付成功的截图,但随后又发来一张资金被冻结的截图,并告知D女士由于买家保障未开通需要D女士帮其扫码验证,并承诺其账户解封后全额退还费用。D女士扫描对方的二维码后,垫付保障金,“客服”又告诉D女士需再垫付5000元开通假一赔三权限,D女士意识到自己被骗,立即结束交易,遂报警。
案例3:虚假中奖类
近日,B先生收到一陌生抽奖链接,点击后显示获得3000元,需填入个人信息领奖,随后页面显示需参与充值活动后将以返利形式收到中奖金额。B先生便充值了10次300元的公益活动,“客服”联系B先生称其操作失误,需进行账户修复,否则该3000元及返利无法退回,B先生便向对方指定账户转账5000元进行账户修复。对方又称B先生账号被冻结需缴纳解冻费,B先生意识到被骗,遂报警。
案例4:虚假招聘类
近日,A女士在网页上看到了招聘小说配音员的广告,便点击链接后填入了个人姓名及手机号,随后“客服”添加了A女士微信,并发来了具体招聘内容:打卡三次系统培训课程后即可进行配音兼职,以时长获得兼职佣金。A女士在观看第二个培训课程时显示需充值3000元身份认证金才可继续观看课程,“客服”告知A女士这只是一个平台认证费用,课程都学完后费用会原路退回,A女士充值后发现还需垫付12800元的配音资格认证费,A女士再次充值后,“客服”又称还需提前垫付佣金税费,A女士意识到被骗,遂报警。
案例5:王某被诈骗案(刷单返利类)
2024年1月12日,库伦旗扣河子镇居民王某报案称,2024年1月9日其在家中接到一个归属地为山西的电话号码,对方称在某招聘软件上看见了王某发的简历,询问王某是否需要工作,王某表示需要后,对方让王某下载名为“某”软件,王某下载并完成注册后,客服问了王某的基本信息并给王某下达任务,对方称完成任务就可以返红包,王某按照对方的要求完成了几单任务,每单完成后对方就会给王某返红包,直到王某做了5000元的任务,做完后对方没有给王某返现,对方称王某操作失误,需要补单,王某又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了补单,后对方又称王某在做任务时未备注,导致账户被冻结,需要缴纳解冻费,王某又按照对方的要求向对方支付了解冻费,支付后对方再次称王某操作失误还需要补单,此时王某意识到被骗,被骗共计10万余元。
诈骗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网络诈骗是一种利用互联网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行为,其目的在于非法占有他人的财物。这种行为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以下是其具体表现:
①吞噬诚信社会,动摇社会稳定。网络诈骗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的诚信体系,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下降,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②给他人造成财产损失。网络诈骗行为往往会让受害者遭受经济损失,甚至有些人因为被骗而倾家荡产。
③危害公共和社会安全。网络诈骗行为不仅侵犯了个人财产权益,还会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有些网络诈骗行为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导致社会动荡。
④蚕食国家的形象。网络诈骗行为不仅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极大,还会对国家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因为网络诈骗行为的存在,使得国际社会对国家的评价下降,影响国家的声誉和形象。
为了避免网络诈骗行为的发生,我们需要加强防范和打击力度,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网络诈骗行为的发生,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共利益的安全。
讲解:介绍常见的诈骗形式和防范方法,包括网络购物诈骗、虚假投资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等,强调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和防范措施的必要性。
诈骗的形式:
诈骗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仿冒身份类诈骗。这种诈骗包括冒充领导、亲友、公司老总、公检法工作人员、名人等,通常通过电话、短信或社交媒体联系受害人,以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
②利益诱惑类诈骗。这种诈骗包括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民族资产解冻、买卖游戏装备账号等,通常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短信等方式联系受害人,以高额回报或轻松赚钱为诱饵,诱导受害人转账或投入资金。
③迷信型诈骗。这种诈骗包括算命、卜卦、相面等,诈骗者通常自称有特异功能或名医,利用受害人的迷信心理实施诈骗。
④丢物型诈骗。这种诈骗包括拾物平分、假首饰诈骗等,诈骗者通常将假首饰等物品放在受害人容易看到的地方,然后以平分为由骗取钱财。
⑤婚介型诈骗。这种诈骗包括以征婚为名骗取介绍费或直接骗取钱财。
⑥中奖型诈骗。这种诈骗包括虚假抽奖、短信中奖等,诈骗者通常以中奖为由,要求受害人支付个人所得税、手续费等。
⑦赌博型诈骗。这种诈骗包括赌局诈骗、以做生意为名骗取赌资等,诈骗者通常利用赌博或特定的商业活动实施诈骗。
⑧兑换型诈骗。这种诈骗包括使用假币、冥币等诈骗钱财。
⑨碰瓷型诈骗。这种诈骗包括故意与受害人车辆发生碰撞,然后以受伤为由要求赔偿。
⑩突发型诈骗。这种诈骗包括冒充警察、教师、医生、军人、狱友等,以受害人遇到突发事件为由实施诈骗。
这些诈骗形式多样,手段狡猾,需要受害人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防范诈骗的方法:
核实网站资质。在访问任何网站或点击链接前,应检查网站的备案信息,验证其真实性和合法性。
安装安全防护软件。使用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以防止恶意软件和钓鱼攻击。
警惕诈骗邮件和短信。不要点击不明链接或回复来历不明的信息,特别是那些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金钱交易的。
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透露个人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信息等敏感信息,避免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
谨慎使用公共WiFi。在公共网络环境下,避免进行网银操作或登录重要账号。
安装数字证书。在安全交易中使用数字证书增强安全性。
及时报警。一旦发现自己可能成为诈骗受害者,应立即报警并联系银行。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教育子女识别和防范诈骗,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参与社区宣传。向邻居和朋友普及防诈骗知识,共同构建安全社区。
设置复杂密码。为所有账户设置复杂程度高的密码,避免使用容易被猜测的密码。
不透露验证信息。不向任何人透露用于验证账户安全的短信或动态密码。
不参与非法活动。不参与任何非法交易,如购买非正当产品或出售个人银行卡、手机卡。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遭遇诈骗的风险。
3.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或身边人遭遇的诈骗经历,探讨应对方
法,加深学生对诈骗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诈骗案例,让学生了解应对诈骗的正确措施,如保持冷
静、核实信息、不轻信陌生人等。
5.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警惕,遇到可疑情况要及时报警或寻求帮助。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讲解法:通过讲解常见的诈骗形式和防范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诈骗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加深对诈骗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诈骗案例,让学生了解应对诈骗的正确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活动法:设计有趣的互动活动,如角色扮演、模拟场景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如何防范诈骗。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
1.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诈骗相关的选择题和判断题,让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搜集一些关于诈骗的案例和新闻,撰写一篇以“如何防范诈骗”为主题的短文或者报告。
3.评价方式: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个人或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等。同时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互相学习。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
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包括图片、图表和文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2.教学视频:搜集一些与诈骗相关的视频资料,如新闻报道、案例解析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诈骗的形式和危害。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与诈骗相关的道具或模型,如假币、假冒商品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诈骗的形式和特点。
4.网络资源:提供一些与诈骗相关的网络资源,如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学习有关信息。
七、结论
通过本次班会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诈骗的形式和危害,掌握防范诈骗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倡导诚信、公正、安全的网络环境。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惕,遇到可疑情况要及时报警或寻求帮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