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文化知识梳理-2024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哲学与文化知识梳理-2024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简介

哲学原理方法论与运用归纳整理
第一部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运用】根据…情况或…现象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或发展战略;立足或着眼于国情、省情等
(2)意识具有能到作用,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运用】意识作用;贯彻…科学理论或思想;弘扬…精神;理论指导下…;核心价值观;计划规划
2.【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1)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人有主观能动性,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性的前提条件,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
【运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违背规律、受到规律的惩罚;讲究科学态度;遵循规律成功。
3.【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⑴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⑵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⑶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性的前提条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⑴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⑵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⑷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唯物辩证法---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联系、发展、矛盾)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虽然是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1)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我们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3)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取向,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发展的普遍性、实质】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
2.【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原理(详细版):】(1)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或要坚持适度原则。)
(2)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需要改变事物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2)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发展的途径原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4.【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有保留,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树立创新意识。
5. 【事物发展的原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既要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原理)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A与B 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具有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4)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求我们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正确处理某某与某某的关系,坚持某某与某某的统一,促进某某健康发展。
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表现在: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运用】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先试点、后推广;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既借鉴学习别人有益经验又进行自主创新,解剖麻雀、抓好典型、榜样,缩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主次矛盾关系原理】(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3)总之,办事情既要抓主要矛盾,也不忽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运用】解决问题措施:抓重点,抓中心,重中之重,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力量,抓重点工程,第一要务,集中优势兵力,核心地位,突破口,根本,骨干力量、解决瓶颈.
7.【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1)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2)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着重把握主流,又不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运用】看问题:以…为主体,形势总体是好的、主流是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分清主流与支流;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判断性质、辨清方向、识大局。
8.【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一分为二全面的看问题;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9. 【怎样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①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或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②坚持重点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主流。)
②坚持两点论。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或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着重把握主流,又不忽视支流)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实践、认识、真理)
1、【认识的含义和两阶段】
含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实践的含义及特点】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具有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重视实践,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要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运用】立足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源泉;社会需要;深入生活;采风;实验试点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5、【真理客观性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我们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6、【真理的特点】: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求我们要随着历时条件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真理,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运用】认识过程中有错误,会遭遇失败
7、【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概括版】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式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8、【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式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9、【认识的主体差异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客体条件的限制,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 、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过程。③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每个人的社会实践不同,认识有可能不同。
10、【怎样追求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在实践中不断克服谬误,追求和发展真理。(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认识社会:本质、发展、主体)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3、社会发展的规律:两大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③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运用】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分配制度改革,税收改革,土地流转;三权分置,林权制度改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亦然。③要遵循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运用】政治体制改革、政府、政党、民族、宗教等制度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法律制定修改、户籍制度改革,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知识。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革)加以解决,
④ 改革: 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5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7、【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第六课:实现人生价值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①关系形成: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②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站立的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③标准: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人生的价值的知识】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统一(即通过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获得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③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分为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二者不能比较大小。)
4【如何实现人生价值】(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a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b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c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d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②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先进文化是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③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器物、行为、制度等载体)
2 文化的作用(重点背划线部分)
(1)文化的功能: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①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②文化可以教化育人,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③文化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的精神食粮。④文化可以推动社会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代中国,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2)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4、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得来的。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5 中华文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民
族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一些先进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惠民利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有利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怎样对待传统文化?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立足中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0、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体现时代精神。
11、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当代体现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12、爱国主义的地位及作用: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13.为什么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某某精神)
①XX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XX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团结、奋斗、创造、梦想精神,有利于激发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②XX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民族精神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力量根基。
④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材修改:课本101页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改为:“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伟大
成就,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铸就了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就了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铸就了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
14.怎样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2)青年学生要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青年学生要志存高远,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伟大理想;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要脚踏实地、锤炼本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1、文化具有民族性:①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②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核心和灵魂: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④体现: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2、文化具有多样性: (1) 成因: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2)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②重要性: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充满生机与活力。
(3)怎样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交融)的意义:
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
②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国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引进来);
③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走出去)。
4、怎样进行文化交流互鉴?(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③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国外民众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引领我国文化发展的?
①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③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 是什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B 怎样发展中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坚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化协调发展。
(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②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③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定中华文化立场,。
(3)、建设文化强国措施:
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③提高人民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④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⑤建设文化强国,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国外民众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4)其他 ①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情怀,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③托现代科技,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6、坚定文化自信
(1)重要性?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怎样坚定文化自信?①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②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
③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意义类知识整合】
1.某某承载某某文化(革命文化),有利于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发挥文化的功能(展开)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共同的价值观。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魅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展示可信亲敬形象。
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当代价值(展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4.有利于弘扬某某精神,该精神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为什么弘扬某某精神、爱国主义的作用。
5.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文化交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6.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中国精神、价值、力量,提供精神指引,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
7.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同理想远大理想、复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引领作用,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提高2修养等,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生活小知识点汇总:
1.文化素养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价值观。
2.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共同的价值观。
4.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5.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晶。
6.革命文物/烈士的家书…承载着革命文化(重要性 P109)、革命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建设时期的具体表现)
7.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8.文化自信的基础——经济、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熔铸于?植根于?
10.文化遗产、民族节日各自的重要性? P102
(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