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第3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说课稿第3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第一单元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也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我们要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一框,主要讲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联系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不仅贯穿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全过程,是开启唯物辩证法的钥匙,还揭示了矛盾内部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为以后学习发展矛盾打下基础,在全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人的生活实践来看;联系的观点是人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因此;本框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说教材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主要讲述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目内容。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学习重点: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联系的条件性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说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2.理解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重难点:
相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探究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们在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科学精神。
四、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特点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较弱而哲学是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身边具体事例和当今时政热点用学生身边的例子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五、说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与议题式学习法。
六、说学习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
通过分析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海,将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造成周边国家人民的恐慌、加剧国际外交危机实例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思考。
师:同学们,看了后,有什么感悟?
生:回答。(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师:世界是联系的,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议学任务1:
核污水入海会造成哪些影响?
学生交流分享观点,师生结合材料,讲解归纳:
联系是普遍的。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议学任务2:
请同学们从联系客观性角度分析,为什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1)师课件出示以下材料。
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生物圈是一个巨大而又复杂的生态系统,它包括森林、海洋、草原、农田、城市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维持着生物圈的生态平衡。
人类可以影响和改变环境,但不能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生小组内交流分享观点。师生讲解归纳:
①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议学任务3:
联系是客观的,是不是意味着人在客观联系面前无能为力?
日本核废水排海的所面临的危害,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合作探究
中方回应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食品安全和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
我们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可能受到核污水影响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构建一套完善的救济途径和手段。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议学任务4:
(1)核污染水排海会将风险转嫁给全世界,日本为什么明知不可为却非要为之?
(2)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容易看到哪些联系,而往往忽视哪些联系?
日本政府目光短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造成全球海洋污染环境。虽然短期来看,日本以最低的经济成本排核污染水,但忽视了未来带来的严重弊端。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内部和外部联系、眼前联系和长远联系等。
人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往往容易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方法论:
1.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1)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
(2)既要把握事物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3)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2.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环节三:全课总结。
七、说板书设计。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
2.客观性
3.多样性
4.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