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你可以说“不”》教学设计——初中生人际交往辅导主题教案一、主题内容分析本课程以引导初中学生认识学会拒绝的合理性,了解人际交往的边界为目的,帮助学生体会到尊重彼此心理边界的情绪体验,进一步觉察自我的心理边界,探索舒适的人际交往方式,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建立积极平等的同伴关系的信心,并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本课程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教学设计。心理边界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控制线,是对心理活动实现控制的临界点值,既能承受相应的刺激,又无异常反应的边界线[1]。言简之,心理边界就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认同程度。心理边界的觉察与自我意识的完整性有着一定的联系,只有觉察并建立起良好的心理边界,才能完成自我的发展。在人际交往中,觉察自己的心理边界是学会合理拒绝的前提,学会拒绝可以让一个人提高人际交往的信心,从而使其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对于初中生而言,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和深度远远超过了父母和老师,同伴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但是,由于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刚开始发展,交友经验较浅,因此他们对于友谊的认识还不完整,但对友谊的渴望常常使他们盲从、不懂拒绝、失去自我等。因此,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学会拒绝的合理性,了解人际交往的边界,并进一步觉察自我的心理边界,建立积极平等的同伴关系。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学会拒绝的合理性,了解人际交往的边界。2、行为目标:觉察自我的心理边界,探索舒适的人际交往方式。3、情感目标:体会到拥有恰当人际交往边界感的积极情绪体验。四、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觉察自我的心理边界。教学难点:体会到拥有恰当人际交往边界感的积极情绪体验。教学活动准备PPT。六、教学过程导入活动一:界是什么(2min)设计目的:活跃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物理边界”,引入主题“心理边界”。活动步骤:1、给同学们展示生活当中一些有“边界”的图片。(防疫警戒线、斑马线、羽毛球网、排球网、停车位、房间的门)2、学生思考:(1)这些图片有什么共性呢?(2)这些边界的作用是什么?(3)如果没有边界,那么生活会成什么样子呢?教师小结: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发现,我们和他人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的物理界限。这些物理上的界限让我们的生活更有秩序,更加舒适、安全;如果没有这些界限,我们生活的危险系数会升高,不利于保护我们的隐私,不利于维持公平。以上是我们平时能看得到的一些物理界限,那我们看不到的边界——我们的心理是否也一样有边界呢?和老师一起来看看吧。导入活动二:“好的好的”or“不行不行”(5min)设计目的:活跃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初步意识心理边界的存在,解释“心理边界”的定义。活动步骤:1、呈现一些例子,要求同学们当这个做法可以接受的时候,回答“好的好的”,并点点头。当这个做法感到不适的时候,回答“不行不行”,并摇摇头。(例子见附页)2、引导学生思考:(1)在1-4的例子中,同样的事情你的感受是否不同?为什么呢?(2)在5-8的例子中,同样的人做出不同的行为,你的感受是否相同呢?为什么?教师小结: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发现,对于别人一些请求或行为,有时候我们会感到不适,但有时候我们会很乐意接受。这是因为对每个人我们都有预估的心理距离,越亲近的人与我们的心理距离越近。距离不同,我们的心理边界也会不同,如果这个人的行为触犯了我们的心理边界,那就会令我们感到不适。心理边界就像古时候每座城镇的城墙,在人际交往中对我们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同学们,那每个人的心理边界会一样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她叫小娟。她的心理边界是怎么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主体活动一:我的“城防图”(8min)设计目的:通过短片和制作城防图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明确自己的心理边界,并感受当心理边界被触犯时的负面情绪。活动步骤:1、教师播放一则短片。(视频内容见附页,视频提前拍摄,共2min)小结:从短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玲没有考虑到小娟的感受,就给小娟取绰号,这令小娟感到非常的不愉快。也就是说,这时,小玲的做法触犯了小娟的心理边界,而这种没有考虑到他人感受就擅自给他人取绰号的做法就是心理边界外化的体现。那大家在过去的生活中,还经历过哪些类似的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做法呢?接下来,请大家把这些让你不舒服的做法写在纸上,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人际交往城防图。2、引导学生制作人际交往城防图,并举例说明——在纸上画一条城墙线作为心理城墙,线的一边写上自己的名字,另一边写上一些触碰到自己心理边界的做法,这些做法带来的不适感越强,描述该做法的字就越大。(例如:未经过他人同意擅自做主)。城防图展示如下图:(注:前面活动中出现过的做法也可以写在纸上)3、让学生在这些做法旁写下不能触犯这个做法的对象,例如:在“偷看自己的日记”旁边写下“朋友”等。4、教师分享案例并总结。案例如下图所示:教师小结:通过观看短片、城防图的制作以及案例的分享,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心理边界,还发现了对于不同的心理边界,它的对象有所不同。并且,当我们的心理边界被触碰时,会产生一些比较负面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敢于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要求,维护自己的心理边界。从刚才的短片中,我们也发现小娟没有拒绝小玲,而是独自生气,这样导致问题未能得到解决,甚至会带来负面的情绪体验。如果小娟换一种方式回应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进一步看看。主体活动二:心理护盾(8min)设计目的:通过短片后续让学生了解到合理拒绝他人的一些方法,感受拒绝触犯自己心理边界的要求时的积极情绪体验。活动步骤:1、教师播放视频后续,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小娟的做法同刚才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小娟的感受如何?小结:同学们,这时的小娟委婉地拒绝了小玲给自己起绰号,向小玲解释了自己不想起这个绰号的原因,明确地告诉了小玲自己的心理边界,这就是一种合理的拒绝方式,而小娟的问题也得以解决。所以,我们要学会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要求。那除了刚才视频中呈现的拒绝方式之外,大家还能想到什么合理的拒绝方式呢?思考一下,并写在人际交往城防图的下方。2、引导学生思考并写下其他合理的拒绝方式。(提醒写在人际交往城防图的下方)3、PPT呈现一些合理拒绝的方式。(见附页)小结:同学们,通过该环节,我们了解到一些合理拒绝他人的方法。这些做法就像我们的心理护盾,如果之后你们的心理边界被触犯了,你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心理“护盾”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心理边界,防止自己受到伤害。(三)总结(2min)设计目的:回顾课堂,总结知识点。教师总结:回顾这堂课,我们首先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边界,这些心理边界就像城墙一样保护着我们的隐私,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当我们的心理边界被触碰时,我们也要学会利用心理护盾,采用合理的方法维护我们的心理边界。毕淑敏曾经说过“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中如果遇到让我们感到两难的问题时,我们有权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作出合理的拒绝,保护好自己的心理边界。但同时,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保护自己心理边界的同时也要注意他人的心理边界噢。附页一、导入活动二的例子:1、上学路上被不熟的同学搂住肩膀2、上学路上被好朋友搂住肩膀3、你最好的朋友拿走了你桌上的课本4、一个不熟的同学拿走了你桌上的课本5、你的同桌向你借200元钱6、你的同桌向你借橡皮7、你的普通朋友看你的日记8、你的普通朋友看你的语文课笔记二、视频内容:1、(活动二播放)小娟看着镜子,揉了揉自己的脸,很不满意地说到:“咋这么圆呢?害!我看起来好胖呀!”这天,小娟来到学校,同桌小玲一起去超市购物,小玲拿起一个圆圆的桃子,说:“小娟,快看!这个桃子粉粉圆圆的,像你脸上的两坨肉,要不我以后就叫你小肉桃!哈哈”小娟感到不开心,皱了皱眉头,但没有作声,回家后,她感到很生气,在日记里写到:小玲今天很过分,不考虑我的感受,给我取了外号!我好生气呀,我不喜欢别人给我取绰号!2、(活动三播放)小娟听后,有点严肃地说到:“小玲,我知道你是真的觉得我可爱,可是我很在意自己的身材,我知道自己有些胖,但我不太喜欢这个绰号,所以以后请不要叫我小肉桃!”小玲:“哦哦,不好意思呀,之前不知道你会在意,我以后不会再这么做啦。”小娟抱住小玲:“嗯嗯,好的。谢谢你哦!我们继续逛超市吧!”三、主体活动二中合理拒绝的方式:1、明确自己的个人底线和原则:面对伤害或不当行为直接say no2、感觉到犹豫的时候不立刻答复:可以告诉对方自己需要考虑并告知答复时间3、拒绝时需要坚定而委婉:(1)表达对对方的感谢:谢谢你觉得我很可爱(2)共情和理解对方:我知道你是发自内心的觉得我可爱(3)清楚且直接地提出拒绝的理由:我知道自己有点胖,但是我不喜欢这个绰号(4)给予对方建议:以后请不要叫我小肉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