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2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七课第二框,讲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和原则的相关内容,是“怎么做”的范畴。为关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关知识做好铺垫,逻辑上讲统帅第八课、第九课。【教学目标】1.了解法治建设的重要性2.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具体要求3.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的正确性,增加我国对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及法治社会的信心。2、科学精神: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生活中的相关案例。3、法治意识: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坚定尊法守法学法的信念。4.公共参与: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到国家立法中去,同时个人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营造法治中国的氛围。【教学重点】全民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的原则。【教学难点】依法治国为什么和怎样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和怎样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文分析《按銉伤人》思考:当今中国怎样以良法善治护航人民的美好生活 总议题:怎样以良法善治护航人民的美好生活 议题一:为什么要加强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 如何着手?——从“按銉伤人”说起议题二:怎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紧急避险”说起第一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议题一:为什么要加强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 如何着手?——从“按銉伤人”说起议学情境一:阅读材料《《网络暴力治理》根据相关规定,对诋毁女篮运动员的29个违规账号予以禁言90天至永久禁言法院宣判,分别以诽谤罪判处被告人郎某某、何某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粉发女孩“鸡蛋姬”郑灵华去世,因为抑郁症结束了自己年仅23岁的生命。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公权力要为受害者撑腰,网暴行为必须付出代价。报告显示,2023年,针对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按键杀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最高法会同最高检、公安部出台司法政策,严惩网暴恶意发起者、组织者及屡教不改者。审结网络诽谤公诉案件32件,判决有罪人数85人,同比分别增长10.3%、102.4%。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 网络暴力治理存在哪些方面的现实困境 为什么要加强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2. 你觉得应该如何着手加强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需要哪些主体参与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议学小结: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1)必要性: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建设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广阔发展前景。(2)重要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习近平法治思想(1)特点: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2)内容: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3)地位:①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②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第二幕: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议题二:怎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紧急避险”说起议学情境二:阅读材料《爱国主义教育法》出台我国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指示批示。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的呼声不断高涨,大家希望以此夯实14亿多中国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根基。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期盼。2022年7月,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牵头启动爱国主义教育法起草工作。之后,通过召开座谈会、调研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中央有关部门、群团组织、省(区、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健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规定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同时,该法还强调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和各类活动。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我国出台《爱国主义教育法》,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要坚持的什么原则 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关于新时代党建总要求进行梳理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议学小结: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原因: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2)要求:①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2、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议学情境三:观看视频《紧急避险》议学问题:张三用了别人家鱼塘的救自家鱼塘的鱼苗而毁了别人家的鱼苗,为什么就叫紧急避险呢?为什么法律不能以人的智力、身份而有不同?为什么紧急避险不能牺牲别人的生命为代价 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要坚持的什么原则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议学小结: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1)原因: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2)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推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4、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2)要求: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5、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2)要求:①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③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本课小结:课堂练习:1.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百年党史也是一部调查研究史。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江西寻乌开展大规模社会调查,写出《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年初深入改革开放前沿实地调查,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南方谈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进行了50多次调研,足迹遍及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开创性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原因在于坚持(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②领导立法、带头守法③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④与时俱进、求真务实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详解】①: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百年党史也是一部调查研究史。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年初深入改革开放前沿实地调查,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南方谈话。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原因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①正确。②:领导立法、带头守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符合题意。③: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符合题意。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进行了50多次调研,足迹遍及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开创性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原因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④正确。故本题选C。2.我国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A.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建立科学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保障公民当家做主的地位【答案】B【详解】BC:我国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既包括法律规范体系,也包括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A: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A不符合题意。D: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民主具有阶级性,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不是公民当家作主,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3.2023年12月29日,赵乐际主持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13 件法律和决定草案,通过其中7件,决定将1件提请大会审议,听取审议4个专项工作报告和2个执法检查报告,审议通过5个专门委员会关于代表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听取审议 2023 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决定批准2件条约等。全国人大常委会( )①立良法促善治,总揽法治社会建设全局 ②领导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③行使最高立法权,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④决定国家大事,监督有关部门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D【详解】①: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总揽法治社会建设全局,而不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总揽全局,①错误。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5个专门委员会有关报告,决定批准2件条约等,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开展工作,②符合题意。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全国人大常委会不具有最高立法权,③不符合题意。④:材料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13 件法律和决定草案,通过其中7件,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国家重大事务;听取审议4个专项工作报告和2个执法检查报告,说明其监督有关部门,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4.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进程中具有非凡意义。下列古语中体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继承传统民本思想的有( )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②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出自《韩非子》)③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出自《老子》)④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出自《孟子·离娄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详解】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这句话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①符合题意。②:“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意思是,法令能很好地执行,国家就安定;法令松弛不落实,国家就危乱。这句话说明了法治的重要性,②不符合题意。③:“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意思是,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丝一发也要推行;于民有害之事,一毫一末也必须革除。这句话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③符合题意。④:“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意思是,仅仅依靠善良的德行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仅有法令也不能使其自行得到实施。这句话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提出要全面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这是在新时期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对法治政府提出的新的建设目标要求。这表明,法治政府建设( )①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之一②有利于政府积极履职,实现善政③可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④要求国家各项工作必须依法开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详解】①: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错误。②:智能高效、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是在新时期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对法治政府提出的新的建设目标要求。这表明,法治政府建设有利于政府积极履职,实现善政,②正确。③:职能科学、公开公正体现了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③符合题意。④: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法治政府仅对行政机关而言,④错误。故本题选C。6.《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家庭教育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要树立和传承优良家风,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这体现了( )①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②道德对法治文化具有支撑作用③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④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B【详解】①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家庭教育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这体现了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①④正确。②③: 材料强调法律对道德的作用,没有体现道德对法治文化具有支撑作用,没有体现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④提高社会成员道德修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详解】①②③④: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②正确,③④排除。故本题选A。8.依法治国,是治身;以德治国,是治心、治思想、治价值观。前者靠法律惩戒,后者靠制度约束和文化熏陶。以德治国是基础,依法治国是手段。由这段话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紧密联系的②法治重教化作用,德治重规范作用③法律惩戒优于制度约束和文化熏陶④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详解】①:以德治国是基础,依法治国是手段。由这段话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紧密联系的,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①正确。②:法治规范重作用,德治重教化作用,②错误。③:法律惩戒与制度约束和文化熏陶各有特色,各有长处,③错误。④:依法治国,是治身;以德治国,是治心、治思想、治价值观。前者靠法律惩戒,后者靠制度约束和文化熏陶。由这段话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④正确。故本题选C。9.随着全社会对司法文明的日益关注,司法活动也越来越注重“人性化”。例如,司法机关明确规定不再组织罪犯“游街示众”以及组织“公开宣判大会”,不再以侵犯罪犯人格尊严的方式来震慑犯罪人等。上述我国司法文明的进步折射出( )①任何公民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②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③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④任何公民都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B【详解】①④: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对“人权”的保护,没有涉及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①④不符合题意。②③:材料反映了我国司法活动也越来越注重“人性化”,依法保护违法犯罪分子的合法权益,这体现了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②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0.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到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任务;从1999年“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到党的十六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我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C.我国尚未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D.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答案】D【详解】A:我国正在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不是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A说法错误。B:材料强调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而非强调法治的重要性,B不符合题意。C:材料没有涉及我国尚未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C不符合题意。D: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体现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1.党的十九大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以此来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统一领导。这是对未来全面依法治国最大的组织保障。十九大修订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加上十八大以来对一系列党内重要法规诸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的制定完善,使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制度层面得以进一步落实。下列法治体系中与上述材料对应恰当的是 ( ) ①党内法规体系 ②法律规范体系 ③法治保障体系 ④法治监督体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详解】①:十九大修订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加上十八大以来对一系列党内重要法规诸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的制定完善,属于党内法规体系,①正确。②④: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党内法规,法律规范体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涉及法治监督体系,②④不符合题意。③:党的十九大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以此来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统一领导。属于法治保障体系,③正确。故本题选B。12.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治理的两盏灯,只有它们照亮彼此,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也在人们心头相映成辉。这表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 )①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支撑作用②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基本方式③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④大力增强法律实施中的道德底蕴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B【详解】①:应强化道德对法律的支撑作用,①表述错误。②: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②表述错误。③④: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治理的两盏灯,只有它们照亮彼此,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也在人们心头相映成辉。这强调了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统一起来,大力增强法律实施中的道德底蕴,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