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是不是你犯罪的挡箭牌——预防欺凌主题班会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未成年是不是你犯罪的挡箭牌——预防欺凌主题班会 教案

资源简介

未成年是不是你犯罪的挡箭牌
——预防欺凌主题班会
教学分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邯郸市发生的三名未成年校园霸凌、杀害同班同学的事件,引起了公众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我们不禁深思,未成年就应该受到法律的宽恕吗?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未成年,并不意味着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
对于未成年人,法律也不是一味袒护,而是在保护和惩戒之间谨慎地保持平衡。在刑法修正案(十一)将刑事责任年龄从14岁降至12岁后,最高检在今年3月再次明确提出,对于实施严重犯罪、性质恶劣、不思悔改的未成年人,依法惩治、该严则严。立法与时俱进,顺应了未成年人犯罪率增高、年龄走低的趋势。本案能进入刑事程序,也恰恰说明,法律不为低龄犯罪留兜底,年龄并非“小恶魔”的挡箭牌。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自觉规范日常行为习惯。
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近日,河北邯郸3名初中生杀害同班同学并掩埋的消息,持续引发广泛关注。3月17日,河北邯郸肥乡区联合工作组发布通报:3月11日,涉案犯罪嫌疑人被全部抓获,现已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司法机关将对犯罪行为依法予以惩处。
这场由校园霸凌演变而成的刑事案件给社会敲响了警钟,尽管我国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从14岁降至12岁,却仍然无法避免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仍然认为:我是未成年人,我不管做了什么,都不会受到法律的严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深入的了解一下, 未成年是不是犯罪的挡箭牌。
最高人民检察院在3月1日举行的“加强综合司法保护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新闻发布会中明确:对于实施严重犯罪、性质恶劣、不思悔改的未成年人,依法惩治、该严则严。
校园霸凌施暴者,会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
校园霸凌行为的实施者一般承担侵权责任,如果霸凌者是未成年人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果霸凌者是成年人,其责任由本人承担。
在校园霸凌中常见的民事侵权行为有:
在言语上:随意损毁他人财产的、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或使用羞辱性话语的、散播关于他人的谣言的、恶意暴露他人隐私的等行为,而这些行为可能构成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
在行为上:如果在校园霸凌行为中有暴力袭击、肢体攻击,造成他人身体伤害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构成侵犯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行政责任
在校园霸凌行为中,除了民事赔偿责任外,如果是以殴打、虐待等暴力方式实施的,虽然不构成犯罪,但是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霸凌者应当受到治安处罚。
如: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体的、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等行为,公安机关将根据行为后果、危害程度等情节处以行政拘留、罚款的治安处罚。
刑事责任
对于在校园霸凌实施的严重的暴力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
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
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强奸、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
犯罪承担刑责。不满十八周岁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校园霸凌可能涉及的罪名
1.故意杀人罪
2.故意伤害罪致
人重伤或者死亡
3.非法拘禁罪
4.抢劫罪
9.强奸罪
10.聚众斗殴罪
5.侮辱罪
6.敲诈勒系罪
7.故意毁坏财物罪
8.寻衅滋事罪
(二)哪些行为是欺凌行为?
1.肢体欺凌: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者恐吓威胁的行
为。
2.语言欺凌: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
3.社交欺凌:恶意排斥、恐吓、威胁、逼迫、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
4. 网络欺凌: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请大家记住,以上这些行为,已经构成了违法犯罪行为,千万不要以为你是未成年人,法律就一味的保护你。
请大家记住,法律保护的是遵纪守法的每一个人。
请大家记住,法律会严惩任何一个违法犯罪的人,其中就包括未成年人。
同学们,我们要勇敢的对校园欺凌说不,你们的背后有警察的保护,有家长、有学校!
不做受害者
不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
前往厕所、楼道拐角或者学校附近巷子等校园欺凌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
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
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进行自保。
不做欺凌者
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
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同情和关心。
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
(4)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
教学小结
请同学们牢记: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也绝对不会向不法让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要做一个勇敢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