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印度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印度 单元 七 学科 地理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读印度地形图,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2.运用图表和数据说出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3.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分析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以及怎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教学重点 1.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 2.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播放视频: 提出问题:视频中唐僧师徒取经的目的地是哪? 学生回答预设问题。 教师:那我们今天就重走西天取经路,带领同学们前往天竺(印度)。 通过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找 位 置 判 地 形 看 人 口 找 食 物 找 原 因 (一)、找位置: 1、读亚洲地理分区图。 印度位于亚洲6个地理分区中的哪个分区?2、读印度地形图。 2、尝试总结出印度的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二)判地形: 1、自主学习:读P31中的图7.34印度的地形图 ,完成学案二印度的地形。 2、根据印度主要的地形区,判断印度的地势。 3、读图找出印度的主要河流。 知识拓展 恒河,意为“从天堂来”。恒河——“圣河”、“印度的母亲”,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最后注入孟加拉湾。 (三)看人口 1、观看印度人口图片,对印度的人口有初步认识。 2、运用图表和数据说出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3、自主学习:阅读P31、32以及图片 , 完成学案三 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 总结人口问题和解决措施。 运用材料,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找食物 1、运用材料,分析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2、根据地图出小麦和水稻主要种植区。 (五)找原因 1、合作探究,印度忍饥挨饿的原因? 2、印度气候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通过以往的学习经验,找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巩固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通过小组展示,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及合作的精神。
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