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一到选修三主观题必背知识清单-2024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必修一到选修三主观题必背知识清单-2024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资源简介

姓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考点一: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
1.生产力:劳动者(主导)、生产工具(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劳动对象;
2.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基础)、人与人的地位、产品如何分配(分配制度);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考点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考点三: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
第一次飞跃: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以十月革命后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最明显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
考点四:《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2个必然+1个政党+1个目标)
①《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③《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考点五:重要时间线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建设:1956-1976(社会主义改造--文革)
社会主义改革:1978--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考点六: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 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3)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考点七:改革开放的意义(4个面貌+3个飞跃+1个必由之路+2个关键一招)
1.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2.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3.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考点八: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意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考点十:中国梦的本质、特点、要求
1.本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特点:
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②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
③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
3.要求: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经济与社会》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一课】;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课】;
③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四课】。
二、三权分置
(1)所有权:集体所有(不可改变);(2)承包权:农民;(3)经营权:土地经营权人(可流转)。
三、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5)延伸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
(6)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7)兼并破产:通过强强联合、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实现优势互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
(8)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保证公司高效运转。
(9)国家政策:要利用国家宏观调控的优惠政策,赢得发展机遇。
(1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11)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与创造力。
(12)企业资金:通过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等途径筹集发展资金。
(13)国际竞争: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竞争力。
四、坚持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措施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要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技术创新、增加创业就业和国家税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弘扬企业家精神;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挥各种所有制的长处,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来调节。
2.市场体系:(1)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建立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等;(3)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3.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缺陷。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2)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3)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4)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5.政府的经济职能:(1)政府的经济职能:通过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产业政策,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通过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战略规划、四政策、三监管、一服务】;(2)科学的宏观调控:①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证国际收支平衡;②宏观调控常用的主要手段: A.经济手段(最主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B.法律手段:制定和运用法律;C.行政手段: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③宏观调控目标: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六、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 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4.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5.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6.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7.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8.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之基。
9.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10.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一、中国共产党宏观知识框架
1.党的领导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4.性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5.指导思想与时俱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6.走在时代前列的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7.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8.坚持党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9.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是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10.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二、人大应该如何做?
1.履行人大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权力机关与人民的关系,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制定良法。
4.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三、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1.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2.特点:人民政协汇聚了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有利于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合力。
3.职能: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有利于促进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政府如何做某事?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对人民负责要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履行政府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审慎行使权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5.依法行政,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权责法定,建设法治政府。
6.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包括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和行政系统内部监督。
五、全面依法治国对我国不同政治主体的要求
1.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2.权力机关(人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3.行政机关(政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4.监察机关(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5.司法机关(审判机关法院、检察机关检察院):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6.社会和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六、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优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人大代表依法行使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各民主党派依法行使参政权,进行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协委员依法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权。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村(居)民依法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6.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
7.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8.我国的政治制度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符合中国国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保证。
《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
唯物论原理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 能动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思想意 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 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唯物论原理2——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么做)
① 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 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联系观原理1——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联系和人为事 物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对事物的联系并不 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 联系。
联系观原理2——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
内容:联系是多样的,有条件的,我们不仅要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更要看到间 接的、本质的、长远的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运 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也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 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联系观原理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应当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要树立全 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部分影响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联系观原理4——系统优化方法
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 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 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 动整体的发展。
发展观原理1——辩证否定观
内容:①辩证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是联系的环节、是发展的环节;③是 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立足 实践、解放思想。
发展观原理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形式、状态)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做事情要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 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 进。
发展观原理3——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原理(发展的途径)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 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细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 长、壮大。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有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 较完善的过程。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上的困难,勇敢面对挫折和考验。
矛盾观原理1——矛盾对立统一原理
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也具有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统筹兼顾,全面看问题,反对片面地看问题。要发挥主 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成消极方面向积极方面的转化。
矛盾观原理2——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 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转化。
③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同一是斗争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 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矛盾观原理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辩证法的前提)
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 盾。
矛盾观原理4——矛盾特殊性原理
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 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 性。
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观原理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矛盾问题的精髓)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的共性和 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②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着普遍 性。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转化。
③要求我们树立从特殊性到普遍性再到特殊性认识的方法,在矛盾特殊性的基础之上认识矛盾 的普遍性,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实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 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观原理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处 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 化。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办事情既要抓住主要矛盾,抓重点,抓关键;又要统筹 兼顾,解决好次要矛盾,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矛盾观原理7——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矛盾主次方面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同时又要 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观原理8——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①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 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③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 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认识论原理1:实践的特点原理
j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变为现 实的存在。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受到客观规律的制 约。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 活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认识论原理2: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 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 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 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者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指导实践,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 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把实践引向失败。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坚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视 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论原理3:真理特点原理
内容: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对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 不同的认识,但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③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 己的适用范围。④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是主观和客观、理 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避 免真理向谬误转化,同时要正确对待谬误,促进谬误向真理转化。
认识论原理4:认识不断发展原理(追求真理是个过程)
内容: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 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及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 物的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 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无限发展);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 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③认识具有上升性(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不是圆圈循环)
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史观原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 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 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要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②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 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原理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辨证关系原理
内容: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 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调整生产关 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唯物史观原理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辨证关系原理
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 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 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 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方法论:这要求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调整上层建筑,使上层建筑适应先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唯物史观原理4: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 革的决定力量;(3)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唯物史观原理5: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 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 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 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唯物史观原理6:人生价值在于贡献
内容: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 的享受者。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归根到底看他的贡献,这种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 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唯物史观原理7: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内容: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不同,人们对 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认识世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 的行为选择。(改造世界)】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③价值观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 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的标准。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
唯物史观原理8: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 价值选择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 的人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主体差异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3)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 民的立场上。(①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 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②要把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选择的标准。) 唯物史观原理9: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①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根本途径);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客观 条件);③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
《哲学与文化》(文化部分)
一.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
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对个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对社会: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文 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教育人民(文化教化 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 务社会(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 发展(文化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 用)。】
4.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是政治和 经济的反映。(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 会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政治、经济的发展。 5.对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可以汇聚民族认同感,可以展现民族自身的特色, 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的传承相伴而行。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1.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2.特点:(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3.正确态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有鉴别地加 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 协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 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应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 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3)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指导;(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 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中华民族精神相关知识
1.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 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2.集中表现:革命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 精神、抗疫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塞罕坝精神等。
3.重要性: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 文明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 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要求: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育担当 民族复兴大人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文化具有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2.意义: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态度:面对文化多样性,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 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五.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基本途径)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基本途径)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 化的关系,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理解人民群众需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6.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 六.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 出发点和落脚点。
2.立足时代之基,把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作为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七.文化自信相关知识
1.原因:(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 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2.措施:
(1)基础: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2)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3)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八.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坚定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 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6.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7.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8.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9.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10.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1.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12.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 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13.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 精神指引。
《当代中国政治与经济》
一、“世界多极化”相关知识
1.世界多极化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要符合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 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世界多极化的意义】
2.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在维护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世界+中国)】
世界:①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②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③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6. 坚持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二、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1.要求:我们既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又要勇敢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实现合作共赢。
2.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3.要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要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要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
4.完善全球治理机制,遵循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原则,加强各国协作,为各国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持续发展,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6.中国奉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按照共同制定的规则办事,通过协商为应对共同的挑战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
7.我国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繁荣。
8.坚决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坚持正确的义利观。
三、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在新时代,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2.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和水平;
3.要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4.要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5.要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6.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法律与生活》
一、民法
(一)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
(二)民事权利与义务
1.民事权利:(1)人身权利: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身份权;(2)财产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其中物权可以分为所有权和他物权,他物权可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分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担保物权分为抵押权和质押权。知识产权分为著作权(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专利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权。
二、合同的订立
1.订立过程:要约——承诺
2.合同履行的原则:全面履行原则(又称正确履行原则或适当履行原则) 、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协作履行原则 (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时,对方当事人应积极配合)、绿色原则。
三、违约与侵权
1.违约:(1)构成要件:有违约行为 ;有损害事实;违约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无免责事由。(2)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法律规定了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适用定金罚则等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 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二者只能选其一)。
2.侵权:(1)类型:过错侵权(构成要件:损害、过错、因果联系)、过错推定、无过错侵权责任。(2)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包括财产责任(如赔偿损失)、非财产责任(如消 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四、相邻关系
1.相邻关系是对不动产所有权的限制或延伸。法律规定相邻关系,对于保护相邻不动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2.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法律、法规对处理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 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
3.相邻关系一方在为自己便利行使权利时,应当照顾到相邻方的利益。民法典规定,不动产权利人应当为相邻权利人用水、排水、通行等提供必要的便利;不动产权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等利用相邻不动产的,应当尽量避免对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造成损害。
五、遗产继承优先级:遗赠抚养协议>遗嘱(遗嘱继承或遗赠)>法定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六、社会争议解决方式
1.和解;2.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诉讼调解;3.仲裁:商事仲裁(合同纠纷、财产权益纠纷)、劳动争议仲裁;4.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逻辑与思维》
一、区分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1.同一律:即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违反同一律会犯“偷换概念/论题”的错误。
2.矛盾律:即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违反矛盾律,指的是同时肯定“A”和“非A”(A指概念/论断),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3.排中律:即具有明确性的思维。违反排中律,指的是同时否定“A”和“非A”(A指概念/论断),会犯“两不可”的错误,“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二、概念(内涵、外延)
(一)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
1.结构:
2.规则:
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④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二)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
1.结构:
2.规则:
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三、判断
(一)简单判断
1.性质判断
(1)结构
(2)分类
①根据判断的质分: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②根据判断的量分: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
③根据质与量的结合分: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2.关系判断
(1)结构
(2)类型:对称性关系、传递性关系
(二)复合判断
1.联言判断: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联结项可省略,有“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也是”。 例如: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
2.选言判断: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联结项不能省略,有“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分为①相容的选言判断(情况可以同时存在,如:老张是诗人,或是画家。)②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情况不并存,如:这个词的用法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
3.假言判断:断定事物某情况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联结项可省略,有“如果那么;只要就;只有才;当且仅当”,由“联结项+前件+后件”构成,分为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四、推理(按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划分)
(一)分类:按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分为:演绎推理(一般推出个别)、归纳推理(个别推出一般)、类比推理(一般推出一般,或个别推出个别);按前提是否必然推出结论分为:必然推理、或然推理。
(二)具体内容
1.演绎推理
(1)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
j性质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换质法:①主项和量项不变;②联项“是”改为“不是”、“不是”改为“是”;③将谓项改为与其相矛盾的概念。
换位法:①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互换;②不改变联项;③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特称否定不能换位)
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主项看量项:全单称周延,特称不周延(主项周不周延看量项,量项是全称或单称,主项就周延;量项是特称,主项就不周延);谓项看联项:肯定不周延,否定周延(谓项周不周延看联项,联项表达肯定,谓项就不周延;联项表达否定,谓项就周延)
k三段论:
结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大项、中项、小项。
规则: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否则会犯 “四概念”错误 ;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否则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否则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否则就会犯“双否前提”的错误。
(2)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
j联言推理
分解式:
合成式:
k选言推理:
相容选言推理有效式: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否定肯定式)
不相容选言推理有效式: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否定肯定式);肯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肯定否定式);
l假言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前肯后、否后否前);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前否后、肯后肯前);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前肯后、否前否后、肯后肯前、否后否前)
2.归纳推理
(1)完全归纳推理: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
(2)不完全归纳推理:前提未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
①类型: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
②方法:求同法(异中求同)、求异法(同中求异,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共变法(程度、求量的变化)、求同求异法并用法、剩余法。
3.类比推理
(1)从思维的角度说(具体方法):结构类比、功能类比、条件类比
(2)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相同属性接近本质属性;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与结论属性相一致,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防止犯“机械类比”的错误);尽量避免采用比较弱或不精准的描述,以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三、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1.要善于联想,运用迁移和想象的方法。
2.要多路探索,解决复杂问题,需要人们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
(1)发散思维:检核表法、信息交合法、头脑风暴法。
(2)聚合思维: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
(3)逆向思维:结构反转、状态反转、功能反转、因果反转。
3.要力求超前,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推理和想象的方法、调查研究、科学思维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