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为核心内容,探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世界和人的价值等。通过对比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主要内容是探究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落脚点是坚持辩证唯物论。学习本课,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都有重要意义。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主要讲述了物质和意识的概念,通过论证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都是物质的,证明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二、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哲学的起源、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哲的产生、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展开对世界本质的探讨,学生能够很轻松的理解,同时再课前又让同学们对本框内容做了充分的预习,所以掌握起来会好很多。三、课程标准依据本课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编写。内容要求:“阐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四、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科学精神: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公共参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指导实践活动。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难点: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六、教学过程(一)大单元教学,知识前挂后连课堂伊始,对整本书的知识脉络进行介绍,宏观把握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前挂后连,明确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在大单元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更进一步理解本框题的内容。(二)导入新课图文展示东西方世界起源说:盘古开天辟地和上帝创世说传说最初天地混沌未开,像一个鸡蛋,盘古就生在其中,经过18000年,天地分开,阳清之物上升为天,阴浊之物下沉为地,盘古在其间“一日九变”,最后长成一个无限高大的顶天立地的人。到他死的时候,呼吸化成了风云,声音化成了雷霆,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头颅和四肢化成了五岳,血液化为江河,肌肉化为田地,皮毛化为草木,身上的虫子则化成了人类。《圣经》上说,上帝是造物主.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和水,第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植物,第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天地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就被定为休息日。师:思考:你如何看待这两则神话传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学生思考回答,认为神话故事的本质是唯心主义思想,所以得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结论。【设计意图】通过神话故事自然过渡新课,图文并茂,激发学习兴趣,触动内在动力,引导同学们得出世界是物质的结论。(三)讲授新课环节一:学习物质概念,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1)在引导同学们得出世界是物质的结论之后,接下来让同学们自主学习物质的概念。【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物质概念,加深对本节课主题的理解。(2)老师进一步讲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强调物质的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师:给同学们指出易错点区分①客观实在≠客观存在②客观存在包括客观实在(3)随堂练习,学以致用(4)【知识拓展】辨别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环节二:自然界的物质性学生活动:讲述故事: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学生讲述关于地球起源、中国的地貌、中国的气候来源的故事。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搜集关于地球起源,中国地貌、气候来源的故事,由两位学生代表展示。学生代表一:向同学们展示地球起源的视频【帮助同学们理解地球不是神创立的,地球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学生代表二:运用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向同学们声情并茂地展示中国地理格局和地貌、气候的形成。【以中国地理格局形成为例,引导同学们理解气候地貌地形成也非偶然,是客观的,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设计意图】课前搜集资料,提高同学们的探究能力,以学生展示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同学们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师:通过两位同学的精彩展示,可以看出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教师小结: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师:自然界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那么人类社会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环节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播放视频:《人类的诞生》探究:结合人类的诞生,谈谈人类社会为什么是物质性的?意识又是如何产生的?结合视频内容,同学们自由讨论。【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课堂激趣,引导学生讨论,从而看出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教师小结:从人类社会的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思考从猿进化到人,再到人类社会的出现,是什么起了决定性作用?具体发挥了哪些作用 说明了什么道理?生: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小结: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图片展示教师引导: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具有物质性。所以从人类社会的本质来说,人类社会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小结: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2)从本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形态更替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师:我们现在可以看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那么人的思维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环节四: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图文展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一阶段: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第二阶段: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三阶段: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四阶段:人类的意识【设计意图】以图片展示的形式拉近哲学和同学们生活的距离,生动有趣,从而引导同学们认识到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故事讲述:狼孩的故事【设计意图】从狼孩的故事中引导学生得出意识的产生不能脱离人类社会,从而自然过渡教学的下一步,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劳动在意识产生中起决定作用。猎狗捕猎 猴子表演节目 黑猩猩吃香蕉师: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上述动物很聪明,那么这些动物的心理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吗?为什么?生:学生讨论回答,不能,因为动物脑和人脑不同。师:所以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师:是不是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生:不是,以狼孩的故事举例。3.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个课堂小调查。关于这幅图片,请同学们回答,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学生:看到了酒杯学生:看到了对视的两个人师:同学们看到的答案并不相同,这一客观事物的原材料在人脑中加工产生的意识并不一致,所以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设计意图】课堂调查引发同学们认真思考,课堂激趣,引导学生得出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师:思考:玉皇大帝与上帝等形象是人的大脑凭空产生的吗?说明了什么道理?生:不是,是根据自身形象主观臆造的。师生共同总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教师小结:原理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P17【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我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原理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P21-2【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①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②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补充)原理 3: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方法论 P21-2【原理内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环节五:【易混易错】区分【设计意图】区分易错易混点,加强对考点知识的掌握。(四)课堂小结(五)板书设计(六)课后作业一部艺术作品之所以称得上优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把握住了灵感。在人们艺术创作等创造性活动中捕捉灵感,往往是成功的先兆,也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有人认为:“富有创造力的头脑是产生灵感的生理基础,灵感来源于富有创造力的头脑。”请结合材料,运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的相关知识评析上述观点。评测练习1、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发现内型肝炎病毒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对丙型肝炎的、鉴定和研究揭示了其他血源性肝炎病例的原因,使得血液检测、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成为可能,从而挽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这说明( )A.人类所特有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存在B.自然界的物质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为转移C.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D.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前提【答案】A2、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璨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指艺术必须以现实美为源泉。但是,这种现实美在成为艺术美之前,必须先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必须是客观现实的形神与画家主观的情思有机统一了的东西。这说明( )①艺术作品是“造化”与“心源”的统一,缺一不可②现实是艺术的根源,艺术家应以现实为师并加以再造③创作过程是画家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客观事物的过程④自然的美转化为艺术的美取决于艺术家的情感和构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3、方寸之间,自有天地。《辛丑年》生肖牛特种邮票一套两枚,在设计上体现出了“家国”理念。第一枚图名“奋发图强”,公牛四蹄扬起昂首向前,是一个雄壮有力的奔牛形象;第二枚图名“牛年大吉”,母牛对小牛舐犊情深的温馨画面,体现了对家庭兴旺和谐的美好祝福。这组邮票通过动与静、力量与温情的结合,对孺子牛、老黄牛、拓荒牛的精神内涵进行了生动诠释。这样的邮票设计( )A.不求形似,可以脱离牛的具体形态而进行B.追求神韵,设计者的审美追求是邮票创作的基础C.意境统一,以艺术化的表达展现出现实生活图景D.寓意深远,体现了牛的精神历经时代发展而永恒不变【答案】C课后反思1.在素材的选择上,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多采用案例视频图片等丰富的形式,能够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形成新思想。2.在环节的设置上注重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学习转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相结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讲练结合,课堂落实度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