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含音频(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含音频(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抓住人物的神态、言行描写,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作者对人物的认识和评价。
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训练目标
9 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1课时
第2课时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表明这是一篇回忆录。
五月的鲜花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李星华(1911—1979),当代民间文艺学家。直隶乐亭(今属河北)人。李大钊烈士的长女。1956年调至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民间文学》编辑部与采录编选部工作。
作者简介
李大钊(1889—1927),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1920年春与陈独秀开始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1924年6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逮捕,28日在北京就义。
人物简介
1926年3月18日,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卫队向由李大钊同志领导的游行请愿的群众开枪,造成47人死亡,199人受伤。北京被一片白色恐怖所笼罩。段祺瑞执政府还发布了逮捕李大钊等人的通缉令,从此,北方的政治形势日益恶化。1926年秋,北伐军攻占武汉,中共中央致信李大钊,请他前往武汉,许多同
时代背景
志也劝他暂时离开北京。李大钊考虑到需要有人主持北方的工作,所以,在其他同志南下之后,他仍坚守在工作岗位。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砖( ) 埋( )头 书籍( )
军阀( ) 避( )免 局势( )
暂( )时 皮靴( ) 魔( )鬼
残暴( ) 匪( )徒 执( )行
一拥( )而入 怒气冲( )冲
读读写写
zhuān
mái



shì
zàn
xuē

bào
fěi
zhí
yōnɡ
chōnɡ
hénɡ( )
hènɡ( )

多音字
横肉
蛮横
mái( )
mán( )

掩埋
埋怨
ménɡ( )
mēnɡ( )
měnɡ( )

启蒙
蒙骗
蒙古族
qiǎnɡ( )
qiánɡ( )
jiànɡ( )

强迫
坚强
倔强
多音字
zhuān( )头
chuán( )送
zhuàn( )动



形近字
bì( )让
pì( )静
pǐ( )好



yōnɡ( )抱
yōnɡ 雇( )
yǒnɡ( )动



魔鬼
不慌不忙
避免
执行
形容愤怒激动的样子。
既不慌张也不匆忙。形容从容不迫。
很多人一下子挤了进来。
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防止。
比喻邪恶的人或势力。
实施;实行(政策、法律、计划、命令、判决中规定的事项)。
词语解释
一拥而入
怒气冲冲
时间顺序
被捕前
被捕时
被审时
被害后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
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回忆了关于父亲的哪些事情?
时间
事情
1927年春天
才过了两天
4月6日的早晨
十几天过去了
4月28日
4月29日
父亲烧毁书籍和文件
阎振三被抓;父亲坚持留在北京
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父亲处变不惊
庭审时父亲依然镇定、沉着
父亲被害
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
品读课文
默读课文,思考: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
在文中画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神态、外貌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第2课时
品读课文
在形势险恶、处境危险的情况下,父亲内心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一心考虑革命工作需要,不顾自身安危,表现了父亲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被捕前
语言描写
品读课文
临危不惧的举动,展现了革命者的沉着、镇定。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被捕时
神态、动作描写
品读课文
凶狠、残暴
对比
父亲
匪徒
烘托出李大钊同志镇定从容、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形象。
在“被捕时”这一部分中,哪些词句写出了匪徒的表现?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纷乱的喊叫”“沉重的皮鞋声”“粗暴的吼声”“冷笑”“残暴”
品读课文
除了将李大钊与敌人进行对比,你还能在文中找到哪些对比手法的描写?
对“我”的态度
耐心回答“我”的问题
“你小孩子知道什么!”
对离开北京的看法
亲友多次劝说
坚定拒绝
品读课文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被审时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表现了一位革命者在残酷的折磨下坚贞不屈的内心世界,塑造了李大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
品读课文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动作描写
写出了父亲内心深处对家人的不舍。女儿将父亲的这一“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写出了这一刻女儿与父亲的心灵相通。
品读课文
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品读课文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首尾呼应
强化中心
使文章结构紧密
加深印象,表达情感
品读课文
这样的首尾呼应,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对文章的中心也起到了强化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品读课文
文章里还有几处地方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找出来,读一读。
如:“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前文中的“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相照应。
品读课文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与后文中的“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相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前文中的“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
品读课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你还有什么想了解的问题?查阅资料,试着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如:局势为什么越来越严重?
为什么李大钊说他不能轻易离开北京?
敌人为什么要杀害李大钊?
李大钊被捕后都经历了什么?
……
品读课文
搜集一些其他革命先烈的故事。
试着开展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演讲会。
开篇介绍父亲的被难日(1) 1927年4月28日
被捕前(2-7) 局势严峻,工作紧张——忠于革命
被捕时(8-18) 从容不迫,沉稳严峻——临危不惧
被审时(19-29) 平静慈祥,安定沉着——坚贞不屈
被害后(30-33) 家人悲痛,永远缅怀——为国捐躯
十六年前的回忆
结构梳理
精神伟大 品质高尚
本文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敬佩,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课堂小结
描写人物优秀品质的词语
大公无私 高风亮节 刚正不阿 光明磊落 虚怀若谷 大义凛然 临危不惧 不屈不挠 鞠躬尽瘁 视死如归 坚贞不屈 助人为乐 克己奉公 奋不顾身
拓展延伸
1927年《晨报》报道,李大钊受审问时,“态度极从容,毫不惊慌”,“着灰布棉袍,青布马褂,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
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叙述了他为挽救民族危亡而立志从事革命的抱负。他以豪迈的气概,铿锵有力的语言写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拓展延伸
资料链接
王朴烈士,出生于重庆一个富商家庭,1946年入党。他通过在重庆办学发展了700多名党员,还说服母亲变卖家中所有田产,将所得近2000两黄金全部交给党组织作为活动经费。1948年,王朴因叛徒出卖被关押到白公馆监狱时,儿子出生才10个月。在家人做了大量工作后,负责看守的国民党特务答应,只要王朴签字认错就可以出去。家里也提前给他安排好了,出来后马上就可以去香港,但王朴拒绝了。1949年10月28日,重庆解放前夕,王朴被枪杀于重庆大坪刑场,年仅28岁。
拓展延伸
红岩英烈王朴
了解其他革命先烈的事迹,和同学交流。
仿照课文对比的手法,写一段话。
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