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环境的感觉 知识点(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章 对环境的感觉 知识点(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 感觉世界
一、人的感觉
1、人体的各种感觉都在大脑中形成。
二、皮肤和皮肤的感觉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
2、指尖对触觉敏感,手背对热觉敏感,痛觉具有保护人体的作用。
三、鼻和嗅觉
1、“时间长了,腥臭味闻不出来了”,说明嗅觉具有适应性。
2、随着年龄的增长,嗅觉也会逐渐减弱。
四、舌和味觉
1、舌的表面布满了许多小凸点,小凸点里有许多味蕾,味蕾里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2、味觉可以分为酸味、甜味、咸味、苦味、鲜味等,麻辣涩是多种刺激综合产生的感觉。
3、人在感冒时,嗅觉的灵敏度降低了,味觉的灵敏度有时也会减弱。这说明味觉和嗅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同学在嗅橙子的同时吃苹果,会产生苹果和橙子混合的味道。
4、随着年龄的增长,舌上功能正常的味蕾数目逐渐减少,味觉的敏感性也随之下降。
第二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实验 讲话时声带在振动 扬声器发声泡沫粒跳动 敲鼓时纸屑跳动 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音叉发声乒乓球弹起
图示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
结论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①气体可以传播声音②真空不能传声
2、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波的方式向远处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扬声器发出声音,烛焰晃动,也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三、声音传播的快慢
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2、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1℃ , 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3、耳朵贴在足够长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轻轻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
2声敲打的声音,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空气中传播得快。
第三节 耳和听觉
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1、 耳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能
外耳 ③耳廓 收集声音
②外耳道 传导声音
中耳 ①鼓膜 产生振动
⑤鼓室 /
④听小骨 放大声音
⑥咽鼓管 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
内耳 ⑧耳蜗 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前庭 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⑦半规管
2、听觉的形成过程
声波→A耳廓→B外耳道→C鼓膜→D听小骨→E耳蜗→F听神经→大脑。
机械振动 神经冲动
*半规管和前庭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易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二、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 定义 影响因素
音调 声音的高低 振动频率
响度 声音的强弱 振幅
音色 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1、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大,音调就越高;振动得越慢,频率就越小,音调就越低。
(1)钢尺振动实验:发声体是钢尺,尺子越长,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塑料尺划木梳实验:发声体是木梳,塑料尺划动越快,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水瓶乐器
①敲击水瓶:发声体是瓶壁,盛水越多,音调越低。
②吹奏瓶口:发声体是空气柱,盛水越多,音调越高。(往开水瓶里灌水,音调越来越高)
2、物体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振幅越小,响度就越小。
(1)用不同的力度弹奏或吹奏乐器,主要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2)响度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3、音色可以用来分辨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
三、超声和次声
1、我们把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一般人是听不到超声和次声的,但一些动物却能听到。
2、蝙蝠利用超声波捕食,大象用次声波交流;人们用超声波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自然灾害产生的是次声波。
3、声波的作用:声波具有能量,声波能传递信息。
四、控制噪声污染的措施
措施 举例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交通繁忙地区禁按喇叭
在传播中减弱噪声 高架路上安装隔音屏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佩戴防护耳罩
第四节 光和颜色
一、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电灯、萤火虫和发光的水母等,月亮、钻石和镜子不是光源。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线: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线叫做光线。*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或现象
①步枪瞄准 ②影子的形成(立竿见“影”)
③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④激光准直
⑤小孔成像
(1)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由光源的形状决定。如:树荫的地面上有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太阳通过小孔成的像。
(2)像的性质:倒立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有关)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像的大小
物距=像距 等大
物距<像距(相当于光屏往后移) 放大
物距>像距(相当于光屏往前移) 缩小
4、光速:真空>空气>液体>固体;光年:光在一年时间里传播的距离。
三、光的色散
1、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光带,从上到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2、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如:红光、绿光、蓝光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如白光(太阳光)。
四、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光决定。如红玻璃能透过红光,吸收了其他的光。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光决定的。如红色的衣服反射红光,吸收其他的光。
例如,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反射(或透过)红色光,而其他颜色的光几乎都被吸收了。当只用一束绿光(或其他非红色的光)照射呈现红色的物体时,物体便会呈现黑色。
3、白色物体反射所有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光。
4、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彩色电视机画面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光的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五、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
(1)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如果将温度计放在彩色光带的红光外侧时,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说明红外线具有热效应。
(2)太阳的热主要是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
(3)遥控器发出的“光”是红外线。其他应用: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照相机、红外线夜视仪 、响尾蛇捕食、红外制导导弹。
2、紫外线
(1)验钞机发出的“光”是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从而使我们看到它。
(2)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常被人们用来消毒灭菌。
(3)照射适量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健康,但过量的紫外线,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皮肤癌。
第五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一、光的反射
1、定义: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现象:湖中“倒影”、平面镜成像、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等。
3、反射光路图
一点 入射点 O
三线 入射光线 AO
法线 ON
反射光线 OB
两角 入射角 入射光线 AO 跟法线 ON 的夹角α
反射角 反射光线 OB 跟法线 ON 的夹角 β
4、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
(1)平面镜 M 放在水平桌面上,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
(2)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用红色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两次。
(4)将F板绕ON前后转动,在F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5)取下硬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表中数据说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解读
①硬纸板的作用:a、显示光路b、证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在E、F共面的情况下,F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原因可能是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
③实验时为了显示光路,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利用了漫反射。
④同学们能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⑤若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具体的操作是:将F板绕ON前后转动,观察是否能在F板上看到反射光线。
⑥将F板绕ON前后转动,在F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是为了证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⑦多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数据的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
⑧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的普遍规律,正确的做法是改变入射角度,多次实验。
⑨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向O点,光将沿图中OA的方向射出,说明光路具有可逆性。
5、光的反射定律: 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6、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眼睛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2)路边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造成光污染,这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引起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二、平面镜成像
1、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
(1)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2)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
(3)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4)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
(5)将蜡烛和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表中。
(6)分析与论证:
蜡烛所成像的位置和蜡烛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实验解读
①本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目的是为了使像更清晰。
②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寻找并确定像的位置。
③本实验应该选择较薄的玻璃板,因为厚玻璃板可能形成两个像。
④透过玻璃板观察到的像比较模糊,原因可能是玻璃板太厚。
⑤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⑥观察不到蜡烛A的像或蜡烛B无法与像重合,原因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⑦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该位置放光屏(白纸),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⑧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⑨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得到普遍规律。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和平面镜垂直(4)正立等大的虚像(注意:像与物左右相反)
(5)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3、凸面镜和凹面镜
凸面镜 凹面镜
对光的作用 发散 会聚
图示
应用 汽车反光镜 太阳灶
三、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现象:筷子“折断”、河水变浅、海市蜃楼、彩虹等。
3、折射光路图
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玻璃) 光从水(玻璃)进入空气
图示
特征 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联系 光的可逆性
4、折射现象的解释:如岸上看到水中的鱼是虚像,位置比实际高一些。
第六节 透镜和视觉
一、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
特点 图示 对光的作用 图示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会聚作用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方法 平行光折射后过焦点 成等大的像时,u=v=2f
图示 光屏上成等大的像或清晰的像
焦距 10cm 15cm
(2)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为了使像在光屏中央。
(3)实验结论(重难点)
物距u 像距v 像的特点 应用
u>2f f<v<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测焦距
fu=f 不成像
u重要规律 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4)拓展
①用不透明的纸挡住凸透镜上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仍然完整,只是亮度减弱。
②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大。
③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像在光屏上的位置越来越高。
3、眼睛
(1)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
(2)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3)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
4、视力的缺陷及矫正
近视 远视
形成原因 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 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
图示
矫正方法 佩戴凹透镜 佩戴凸透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