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与战后国际新秩序 导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与战后国际新秩序 导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新秩序复习案
【阶段特征】
政治特征: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冲击了世界秩序,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从国际联盟到联合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强大的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突出贡献,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取得巨大成果。
经济特征: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国际金融领域一度崩溃,国际金本位制走向崩溃
思想文化特征:列宁主义诞生,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反对暴力,向往和平,“非战主义”成为潮流;经济大危机后,凯恩斯主义代替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指导思想
【知识梳理】
考向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酝酿
(1)帝国主义阶段: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3)主要矛盾: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
(4)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2.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3.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4.三条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其中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5.五大战役:马恩河战役标志德国“速决战”破产,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惨重,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6.扩大规模: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
7.结束:1918年11月11日,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8.影响
(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特别关注:北洋政府参加一战的原因
(1)从帝国主义角度而言,美、日都曾希望通过怂恿中国参战,一方面加强协约国方面的力量,孤立同盟国;另一方面,加强对华控制,进而扩大在华影响力。
(2)从北洋军阀角度来看,自从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各派系都希望以参战为名,向帝国主义大量借款,从而扩充自己的势力,消灭异己,实现“武力统一”。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含义: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缔结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建立起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2.内容:宰割德国,承认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3.建立国联
(1)性质: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3)作用:采用“全体一致”原则影响了作用的发挥。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特别关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中国的外交方略发生了重要转变。巴黎和会期间,中国就山东问题据理力争,将“以夷制夷”为基础的既定方略转变为诉诸国际法进行抗争;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又通过主动参与国际条约体系,运用国际法准则制衡列强的方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以这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为起点,中国外交开始与现代国际政治逐步接轨。
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1.亚洲新高潮:中国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反荷兰民族大起义,越南抗法斗争,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1941年埃塞俄比亚击败意大利侵略军,恢复了国家独立。
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阿根廷工人的罢工,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4.历史影响
(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2)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
(3)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专项训练】
1、历史漫画可以叙史解史。它往往针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使用夸张、比喻、寓意等方式,集中反映特定的历史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解释与立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和平与未来的炮灰》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以“《和平与未来的炮灰》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楚)
考向2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内容: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意义: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原因:二月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2.策略: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3.概况: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4.意义: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特别关注:十月革命的进程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武装干涉,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影响: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但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内容: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2)影响: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苏联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4.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形成: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成就: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3)特点: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4)影响
①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②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专项训练】
1.历史事件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探寻不同历史事件间的关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贝尔试用电话 图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图3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占冬宫 图4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图5德国进攻波兰
从材料中选取三幅相互关联的图片按时间排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关系作出合理解释。(要求: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社会主义思想发展 政治现象
19世纪早期 圣西门、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讴歌工业革命的同时,反对私有制、主张公有制,但从未认真考虑过如何彻底解决现存社会的问题 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
19世纪中后期 《共产党宣言》在肯定资产阶级历史贡献的同时,坚信资本主义将因无产阶级的斗争而被推翻 巴黎公社建立
20世纪初 列宁主义者认为帝国主义时代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者数国首先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 十月革命成功。共产国际成立
20世纪20年代 毛泽东打破对俄国革命模式的迷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社会主义思想或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任一趋势,并对此趋势做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趋势,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考向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
一、法西斯主义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1)背景: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
(2)应对出路
①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以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扭转了危机,捍卫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②德国、意大利、日本则走上法西斯道路, 对外侵略扩张,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法西斯主义
(1)特征: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2)表现: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日本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3.战争策源地
(1)亚洲: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6年,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2)欧洲:1933年,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3)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总体历程: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
2.局部爆发:从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3.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4.规模扩大: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12月7日,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8日,美国对日宣战,同日,英国对日宣战。
5.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6.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7.影响
(1)欧洲:遭受致命打击,国力严重消耗。
(2)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3)苏联:因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赢得很高威望。
(4)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特别关注: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政治基础是《大西洋宪章》,经济纽带是《租借法》,形成标志是《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性质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得出最重要的启示是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作。
三、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1)含义: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内容: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托管殖民地及委任统治地,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成立联合国。
(3)评价
①积极: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②消极: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2.联合国
(1)成立:1945年10月24日成立。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3)原则:“大国一致”。
(4)作用: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专题训练】
1、《每日镜报》与法西斯相关报道
材料一 《每日镜报》是英国发行时间最长的小报,内容上以社会新闻为主,具备偏向大众化的内容和受众定位,对德国法西斯的报道一定程度上能够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对法西斯的认知。
材料二 有人选取二战初期《每日镜报》对法西斯的报道,进行抽样研究,整理出其报道框架如下
《每日镜报》对法西斯的报道框架
报道框架 报道内容(侧重)
“侵略—抵抗”框架 凸显法西斯德国的对外侵略行径,强调英国政府或第三国政府对德国最新举动的表态,表明抵抗侵略、绝不屈服。此类框架多见于对法西斯德国政府的官方表态以及部分评论文章中
“压迫—反抗”框架 法西斯德国政府对国内进行压迫,包括德国犹太人、工人、妇女、儿童等多个群体,例如,德国要求流亡在外的德国犹太人回国服务军事工业、要求母亲尽可能多生育来为政府提供更多劳动力,而这些呼吁均未得到积极的反馈
“分析—披露”框架 大多报道德国法西斯领导人先前不幸的个人经历、自身扭曲的心理状况,甚至是经医院诊断的精神疾病
“宣传—回击”框架 列举法西斯德国政府进行虚假宣传的言论,并逐一揭谎回击。在驳斥谎言时,引用英国政府、第三国政府的表态,列举与德国法西斯政府言论相悖的事实性证据,及德国内部反法西斯势力的广播
——摘编自王行广《〈每日镜报〉二战初期对法西斯报道的框架分析》依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每日镜报》对法西斯的报道框架。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幅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
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中东领土变迁示意图
北约和华约对峙示意图
材料二 在国际竞争中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于一个或两个国家,国家就拥有了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力,那么这种霸权体系就形成了。竞争机制使市场上经济力量分布和格局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竞争优势是流动的,是不断从一国转向另一国的。
——据[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结合材料一地图承载的历史信息﹐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参考答案
考向一
1、《和平与未来的炮灰》赏析图中漫画反映了一战后,英、法、美、意等国缔结的凡尔赛体系,不能维系整个国际秩序的稳定。
由图中人物克里孟梭、威尔逊、劳合·乔治和奥兰多可知,漫画所指为1918年巴黎和会的召开。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巴黎和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对德国的严厉惩罚反而激起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情绪,埋下了二战的伏笔。图中立柱后面哭泣的小男孩形象和头上文字,“1940年那些合格的应征入伍的人”意指20年后应征入伍的士兵们是未来的炮灰,表明画家对未来战争可能爆发的担忧。
这幅漫画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凡尔赛和约》的失望,凡尔赛体系虽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并未消除新战争的根源,体系下掩盖的重重矛盾,再加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不能带来和平,体系的崩溃不可避免。
2.【示例】
论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一战中,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诞生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一战后,民族自决的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如俄国的西部领土上出现了芬兰、爱沙尼亚等国家;奥匈帝国领土上,出现了捷克斯洛伐克等新的国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大部分丧失;还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重创了英法等老牌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综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殖民主义势力;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考向2
1.【示例1】
贝尔试用电话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十月革命。
电话是电气时代的产物,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成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由于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的一环,一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引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一战。
【示例2】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十月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由于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十月革命爆发之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1922年,苏联成立后,先后实施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卫国战争取得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其他角度:如从贝尔试用电话、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德国进攻波兰三者之间或十月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国进攻波兰之间的内在联系角度进行说明亦可)评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得分不能超过该题赋分。
2.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不断丰富发展。
十九世纪中期,《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武器,在其指导下,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国际的诞生和发展,巴黎公社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尝赋,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出现高潮。二十世纪早期,列宁主义诞生,在其指导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际,开启人类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共成立后,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毛泽东思想,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总结,马克思主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
考向3
1.报刊是再现现实世界的重要渠道,其对特定主题的报道体现了特定时空内对该主题的建构。报刊的报道可作为史料,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某一话题的认知状况。《每日镜报》二战初期对法西斯报道的框架,表明了英国社会对德国法西斯的认识程度。
“侵略—抵抗”框架,聚焦于德国法西斯对外扩张属性,主要表明英国政府已经看到德国法西斯的对外侵略特征,并表示坚决抵抗,绝不屈服的决心,有利于鼓舞英国人民反抗法西斯。
“压迫—反抗”框架,体现的是德国法西斯对内的压迫和集权统治的罪恶,而德国政府的呼吁均未得到积极的反馈,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德国人民无声的反抗,该框架揭示了法西斯德国政府强权政治和独裁专制不得民心的形象。
“分析—披露”框架,侧重于对德国法西斯领导人进行剖析,从而推测他们信奉法西斯主义以及做出一系列举动的缘由。该框架凸显了法西斯主义的荒诞,讽刺了法西斯主义的存在毫无合法性可言。
“宣传—回击”框架,侧重于对德国法西斯发布信息的回击,该框架下的报道是针对法西斯德国政府的宣传做出的回应和揭露,体现了《每日镜报》对德国“宣传战”的重视和应对,有利于引导英国和德国民众认清德国法西斯真面目。
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特征,对外侵略扩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由于是在二战爆发后的初期,样本中的报道对法西斯主义的主体性质和宣传虽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对德国法西斯兴起的原因多归结为领导人个人的心理状况甚至精神问题,缺乏对法西斯主义兴起的深层社会动因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争的升级,对法西斯的认识才更为深刻和全面。
综上,对法西斯的认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一个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历史过程。
2.观点:世界秩序的形成是一两个国家权力垄断的结果而且霸权是流动的。
说明:1815年,在打败拿破仑的基础上,英俄奥普等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形成维也纳体系。该体系重新划分了欧洲政治版图,建立起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此后,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确立了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货币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英法美等国主持召开了巴黎和会,形成了凡尔赛体系。战胜国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此后,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法等欧洲国家;美苏分别建立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两极格局。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控制联合国干涉别国内政,并建立起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总之,俄普奥、英法、美苏等国依靠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在不同时期主导了一定时期的国际秩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