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学习赋能“双减”实施的策略研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数字化学习赋能“双减”实施的策略研究

资源简介

数字化学习赋能 “双减”实施提升教育质量策略研究
【摘 要】“双减”是党中央从以人为本理念出发,对降低学生过重学业负担、规范校外培训以及切实提高学校育人水平等方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更好获得该项教育政策红利,着眼当前教育发展面临学生学习时间缩短后如何学足学好以及回流入校后如何缓解教育资源不均的两大困境,本文从“双减”政策实施概述入手,分析目前“双减”实施困境下,如何在数字化学习中提升教育质量,进而依托数字化学习背景,从精准教学、高效学习、学习空间及教育评价四方面探究提升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支持策略,以期为教与学赋能。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双减”;教育质量
在学生受教育过程中,基础教育占据着关键的位置,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初始环节,是教育公平的客观体现,更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领域。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工作落实的短视性与功利性特征越发显著。考虑到此,政府机关开始着手实施双减政策,即《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此政策一经实施,备受社会各界所关注与热议,如何让“双减”的热度转化为实际化的价值,大幅度增强教育回归本源的感召力,为孩子营造快乐、高效、健康的学习环境,是每一位教育参与主体共同面对且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双减”政策实施概述
受社会多方主体长期以来呼吁对学生主体的关切需要,“双减”教育政策积极响应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善措施,包括调减作业压力、减少学习时间、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进一步规范整治等等。通过对政策内容的具体分析可发现,此政策是校内、校外多方主体联合治理模式,是空前首次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问题放置于首位并付诸解决行动的一项教育举措。
一方面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环境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升学压力的持续增大,校外培训机构开始在教育市场中快速崛起,为了满足自身市场份额的快速获取,向学生家长鼓吹夸大当前教育竞争局面,致使剧场效益不断加剧,培训机构逐步演变为学生学习的第二关键场所,乃至部分家长向此类机构投入的关注、时间、金钱等资源远超正规学校,从长远来看削弱了学校育人主阵地的作用。鉴于此,双减政策以改变精英教育作为切入点,将线下补课教学乱象作为治理重点,旨为满足学校课堂的回归本源需求。此政策的推行,是政府对教育环境发展不规范、竞争不公平的关键调整,逐步根治“学在外”的毒瘤。现阶段,教育资源的发布欠缺平衡性与充分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优质教育资源配置能否保证处于均衡状态,是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假若相关管理机构无法给予有效的保障,必然会造成大量学生与家长形成各类负面情绪。学生回流入校所带来的教育资源有效供给问题尤为关键,更是各主管机关容易忽略的问题,有必要对新资源共享模式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制定科学有效的调整措施。 在共享经济时代下,教育共享是教育事业后续发展的主流方向,如何有效开发各种信息技术潜能价值,与教育工作深度融合,解决长期以来教育资源不均问题值得深思。
二、“双减”实施困境下提升教育质量的突破口
“双减”教育政策制定的初衷,就是维保孩子学习的基本权力,保证教育资源分享的公平性、质量性以及全面性,是政府从长期战略发展视角所做出的关键部署。但通过对当前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教育评价不丰富、教学实效性不足、资源配置不均等各项问题过于显著,对整体教育质量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削弱影响,需要加以正视并改善,以期释放“双减”教育政策红利。
(一)精准化教学是教师应教尽教的关键
学校是各项知识传输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场所。然而,因校外培训机构长期灌输的“培优”思想及剧场效应的持续增大,带给学生家长的竞争压力越发增多,并有前移的变化趋向,开始逐步认为想要孩子学习成绩的快速提升,只能依托于校外学习场所,学校的教育主体地位被进一步削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详细阐述了教育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并强调:“唯有保证学校教育输出、学生需求两者处于匹配状态,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学到充足的知识、掌握更好的技能,学生家长才会逐步意识到各类培训班、补习班的低价值。”学校与教师,是实现双减政策目标的核心主体。随着互联网环境的不断完善,中小学生也开始提早接触到移动终端、电脑、手机等设备,学习资源获取途径不断完善,传统式的“一刀切”“一把抓”的同质教学已然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要。鉴于此,学校及教师群体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精神,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模式,通过不断学习来强化自身的教育水平。教师要用把握重点、难点的精准思维在掌握学生学习实况的基础上,确定其学习状态及风格,融入个性化元素确定教学目标,并利用合理的教学资源对教育方案进行筹划、设计、实施,树立循证教学理念,改变经验主导教学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育场景,不断强化教育效率及成效。
(二)重构学习空间是学生学足学好的助力点
根据《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2020—2021)》提供的数据可知:在近五年,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子女教育给中国家长所引发的焦虑感达到了峰值。这种负面情绪的根源主要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均所导致。 教育公平,是建立在过程与起点公平的基础上。然而,因经济环境、区域等各要素的客观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充分、不公平、不均衡成为了优质教育教学的直接阻碍。教育共享是当下资源共享理念的直接产物,但通过对资源共享现状的分析可发现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共享信任度较低、无效资源泛滥等,对供需匹配效率的提升有着严重的拉低影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应用范围的持续拓宽,学习工具整体对学习对象呈现出粒度微型化的改变方向,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更趋于个性化特色。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教学环境进一步延伸,通过外部途径来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很显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能有效打破“教教材”的困境,为缓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负面影响有着很好的效果。
(三)革新教育评价是教学改革的方向标
在当下教学体系中,教育评价属于核心环节,占据着关键的位置。然而,因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价也开始将“唯分数”“唯升学”作为重点指标,争抢生源、考高分等是导致教育秩序不公平的主要因素,也是引发教育价值观错位的关键原因。江西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刘菊娇认为:若想营造良好、健康、有效的教学环境,保证教育事业步入持续稳健发展正轨,就应当确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改变传统应试教育过分注重排名、成绩的错误思想。所以,学校应当发挥主体地位,积极承担教育责任,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评价目标,实施科学有效的变革举措。打破“周考、月考、单元考”的三考理念以及重升学率等教育现实并综合施策,真正让双减政策贯穿于教学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要迎合教育规律,将素质教育作为核心理念,制定相应的教育评价制度。但教育指挥棒中涉及德育和素质教育相关地位未能有效明确,各教学指标中,成绩分数、升学率仍占据主导。教师,是教学评价的关键主体,应当在对现有教育政策及课标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评价理念及方法,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对学生学习阶段、学习成果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有效利用评价结果,以改革评价方式作为解决“唯分数论”的主要途径。
三、数字化学习赋能“双减”提质增效的策略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了进一步的扩宽,现已形成校内与校外学习同步并轨的新教学局面。面授教育、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也是教育事业后续发展的主流方向。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学习凭借自身的多重优势,不仅能够提升学习效率及效能,还赋予了教学工作更多的个性化特征。如何提升教师对数字化学习的重要性认知水平与应用水平,是双减教育生态下满足教与学有效目标的关键节点之一。
(一)基于多样共享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培育精准教学新生态
“双减”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回流入校,主要切入口有两个,其一是降低作业负担,其二则是对参与培训机构时间进行间接性的管控。在互联网时代下,知识资源附带共享化特征使得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趋势,教师应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融入信息技术应用,扩展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范围,实现精准教学。具体到实践层面,教师应当对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有一个清晰的认知,通过相互融合来挖掘出更多的教学价值,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实地观察分析的手段,对学生学习实况进行掌握,结合线上学习对其学情做好预判并给出科学有效的指导。学校是“双减”政策的主要实施主体,教师应当围绕学生学习实情及相关特征,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任务、目标,课前利用各类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知识的预习;课中则是以教学任务为导向,开展模块化教学活动,将碎片知识点进一步整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课后以智慧教学工具的应用,对学生学习行为及内容进行分析,结合问题导向视角,做好相关数据的采集,为教学决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撑等。总体来说,教师应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来扩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保证优质教学资源配置的均等性,真正实现人网融合的课后教学服务。
(二)基于个性自主的数字化学习方式构建学习新途径
“双减”政策的出台施行,一方面旨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进而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巨大蜕变。随着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与普及应用,极好地便利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在此背景下,数字化课堂得到了学校的广泛应用,彻底摆脱了时空间的桎梏。由于网络的便利性以及海量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在不断的增多,如泛在学习等。相较于传统课堂学习,在线学习具有自主性、交互性等优势,一方面能够体现出学习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在线学习的存在,尤其是凭借海量的学习资源,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为此,作为教师,可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学习工具的帮助下,完成任务主题的探索,自教材与网络资源中梳理和提炼与主题相关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完成知识建构。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降低学生对教师进行知识讲授的依赖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高层次学习思维。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作为教师,应采取有效手段和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等学习工具,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将复杂的知识直观地梳理出来,进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内化,提高学习质量。一些学者在研究在线学习时阐述了独特的见解,例如,有的学者表示,学生在在线学习过程中很难出现情感共鸣,情感临场感不显著。为强化学生体验,丰富学习路径,教师可充分发挥微信等聊天工具的优势,通过组建微信群并邀请学生进入,以满足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需求,这样不仅有助于学习质量的整体提升,而且对学习的协作性与交互性具有促进作用。
(三)基于开放互联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开辟网络学习空间
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尤其是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极好地满足了教育领域对海量学习资源、协作交互性教学等的需求。总之,互联网背景下,学习环境实现了现实与虚拟空间的融合。
学习情境的变化,对教育要素的改革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它拓展了教学时空结构,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开放性空间。就传统课堂教学而言,探究性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数字化教学的出现,为实施探究性活动予以了支撑,教师可通过VR等工具进行情境创设,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随着网络的普及,尤其是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各种类型的学习平台相继涌现,为此,教师应选择优秀的学习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网络课程的学习,以进一步丰富学识、加深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陪伴者或组织者或其他身份与学生共同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同时通过PPT等实用工具对知识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创设个性化学习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知识场的构建需要教材与线上资源学习的深度融合。作为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学生才是主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优势,创建聊天室,将线上碎片化的知识以在线解答等方式转化成学习资源库,以满足学生的校外自主学习需求,丰富知识储备。总体来说,通过该学习方式,既打破了传统“静坐听课”的枯燥教学模式,有效防止了学生注意力下降的现象,又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
四、结论
“双减”政策对整个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新的教育生态下,学生回流入校、学习时长缩短对学校高质量教学发出更强的挑战,这就要求学校各方主体正确理解 “减负”的含义,并能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学生的更好发展增添动力。另外,无论在怎样的时代,教育问题从来不是学校单一主体包揽的,需要家庭、社会、政府等做出努力,为教育发展打造协同一体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晓萍, 王宏伟. 控总量 提质量 强能力——"双减"背景下数字化赋能作业管理[J]. 浙江教学研究, 2021(5):3.
[2] 蒙元珍. "双减"背景下运用数字教材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J]. 世纪之星—高中版, 2021(36):0103-0104.
[3] 黄超群. 数字化赋能学校高质量作业的转型实践[J]. 现代教学, 2022(17):6-7.
[4] 顾理澜, 李刚, 张生,等. "双减"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22(4):8.
[5] 谢幼如罗文婧章锐刘亚纯.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探索与演进路径[J]. 电化教育研究, 2022, 43(9):14-21.
[6] 李娜. "双减"背景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2(8):4.
[7] 金伟杰.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背景下区域"双减"工作的实践和思考[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2, 28(7):65-72.
[8] 辛瑾苏阳. 基于人工智能的"五研共同体"模式探索与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2, 28(7):99-10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