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独竹飘”文化介绍 课件 (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文化】“独竹飘”文化介绍 课件 (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上轻功

“独竹飘”
立/于/竹/漂/之/上/心/向/远/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竹飘绝技介绍
纵观独竹漂千年来的民间体育竞技发展史,加强对独竹漂进行有效的保护,仿佛给后生们留下了一部见证赤水先民勤劳智慧的史书,以及赤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鲜活物证。
什么是独竹飘
01
独竹飘历史发展
02
独竹飘动作技巧
03
独竹飘实际应用
04
独竹飘非遗保护
05
目录
contents
什么是独竹飘
纵观独竹漂千年来的民间体育竞技发展史,加强对独竹漂进行有效的保护,仿佛给后生们留下了一部见证赤水先民勤劳智慧的史书,以及赤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鲜活物证。
01
独竹漂是发源于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黔北民间绝技。
什么是独竹飘
独竹漂高手们脚踩一根楠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
在2011年的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独竹漂第一次被列入运动项目。随着时代更迭,独竹漂则渐渐变成了一项近乎失传的技艺。
什么是独竹飘
独竹飘历史发展
纵观独竹漂千年来的民间体育竞技发展史,加强对独竹漂进行有效的保护,仿佛给后生们留下了一部见证赤水先民勤劳智慧的史书,以及赤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鲜活物证。
02
独竹漂约起源于秦汉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时间。
古时当地人借助河道运输木材,为了追赶个别冲散的木材,逐渐练就站在独木上撑竿行进的技能,并称为当地的一种独特交通方式。
后这项活动演变为民间娱乐游戏的形式逐渐固定下来,称为独木漂。
独竹飘历史发展
秦汉
到清初,楠竹发展起来,人们发现用竹比用木料更好,遂将独木漂改成了独竹漂。
每年端午涨水时,会进行独竹漂比赛,如果有人掉水了,就会赢得一阵阵得开心的笑声;胜利者则被簇拥着敬酒敬茶,戴上大红花,出尽风头。
独竹飘历史发展
清初
改革开放以来,县(市)体育部门专门组织培训了一批批水上划竹竿的能手,统一制定规范技巧动作标准(正划、倒划、转身划、绕弯、换竿、跳竿等),改进表演形式和内容(单人、双人、多人组合),从而使该水上体育活动跃上新台阶,将有观赏价值的健身强体、表与竞赛相结合的项目纳入正轨。
独竹飘历史发展
新中国初期
六十年代,赤水县城举行水上模拟军事演习,划竹竿列入其中。从此,赤水各机关、部门、单位、街道及中学等都把传统的划竹竿活动作为弘扬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精神和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水上活动项目。
1976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赤水水上划竹竿等活动的一组新闻图片,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在20世纪末,独竹漂逐渐走出贵州,走向了全国民运会,并在各种比赛中赢得了金牌和表演奖。1999年,在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赤水独竹漂荣获团体表演金奖,常被各种媒体誉为“中华一绝”。2011年的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独竹漂第一次被列入运动项目。此后,该项目在贵州各地和全国各地传播推广。
独竹飘历史发展
20世纪以来
赤水独竹漂在2009年成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在2021年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独竹飘动作技巧
纵观独竹漂千年来的民间体育竞技发展史,加强对独竹漂进行有效的保护,仿佛给后生们留下了一部见证赤水先民勤劳智慧的史书,以及赤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鲜活物证。
03
独竹飘动作技巧
独竹漂又称独竹舟,俗称划竹竿,表演者赤足站立于一根直径大约15厘米,长约8米以上的笔直楠竹上作水上载体。手拿一根直径约5厘米、长约4米的笔直小竹竿当桨,左右交替,在水上划行,或驾舟乘风破浪搏击激流险滩,或轻拈竹竿稳立舟上悠闲荡舟水面。其形其态美观大方,动作协调连贯一致。表演“乘风破浪”、倒退、转身、绕弯、换竿等绝技,颇有“一苇渡江”之妙。
独竹飘实际应用
纵观独竹漂千年来的民间体育竞技发展史,加强对独竹漂进行有效的保护,仿佛给后生们留下了一部见证赤水先民勤劳智慧的史书,以及赤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鲜活物证。
04
交通功能
居住在赤水河两岸的先民为了相互往来交流,常常使用一根楠竹或木头作为水上便捷的交通工具。另处,一些远离村庄、集市的人们为了急需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时,就利用长期与赤水河打交道的得天独厚条件,划着独竹或独木去购物,这样既省时又方便。
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时,就曾以独竹为舟渡过赤水河。
独竹飘实际应用
运动表演
在一代一代的传承过程中,独竹漂逐渐发展成为竹乡小伙子代代乐此不疲的民间体育活动,成为竹乡姑娘们“巾帼不让须眉”的标志,也成为姑娘们心中仰慕的男子汉的标志。赤水独竹漂经过千年的沉积逐渐转化形成每年端午节与龙舟赛齐名的表演项目。
20世纪70年代,独竹漂作为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和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群众性水上体育活动必须参加的表演项目。
独竹漂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可以进行精湛的技艺表演,又可以进行竞速比赛。适合单人、双人和团队等多种表演形式。单人、双人表演有比正划、倒划、转身、绕弯、滑行、换竿等技巧,形体自由美观,速度快如飞;团队表演则看重队形以及队列的整齐和有规律的变换,动作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独竹飘实际应用
竞技比赛
20世纪末,具有赤水地域特点的独竹漂走出贵州,走向全国民运会,并得到专家推崇,在全国民运会上赢得了金牌。从此,赤水独竹漂名噪一时,知名全国。并在1998年以来多次荣获表演奖。1999年,在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赤水独竹漂荣获团体表演金奖,常被各种媒体誉为“中华一绝”。
独竹飘实际应用
竞速赛是参赛者们在比速度、比耐力,选手们看似无声胜有声。竞速赛有短距离的横渡赛和长距离的顺流漂赛等。
竞技比赛
在2011年9月11日进行的第九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独竹漂成为民族运动会的新增项目,比赛在风景秀丽的红枫湖水上基地举行。经过两天的角逐,来自贵州麻江的苗族选手胡朝贵笑到了最后,幸运地成为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个一等奖获得者。当天,独竹漂项目还完成了60米女子直道竞速的决赛,获得一等奖的同样是来自贵州的一名选手。
独竹飘实际应用
此后,在2002年省民运会、2007年全国民运会上再次取得表演金奖。同时,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在贵州各地和全国各地传播推广。2007年贵州省把此项目定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在红花岗区举办了贵州省首届独竹漂大赛。该项目现已列入2011年将在贵州举办的第九届全国民运会的竞技项目进行推广。
独竹飘非遗保护
纵观独竹漂千年来的民间体育竞技发展史,加强对独竹漂进行有效的保护,仿佛给后生们留下了一部见证赤水先民勤劳智慧的史书,以及赤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鲜活物证。
05
保护意义
赤水独竹漂是赤水先民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结晶,虽然高超的体育技能集娱乐性、观赏性、挑战性于一体,并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但随着外来文化的侵入,人民思想观念的改变,赤水独竹漂如不加以保护,这项优秀传统的民间体育竞技仍将面临失传的危机。
独竹飘非遗保护
纵观独竹漂千年来的民间体育竞技发展史,加强对独竹漂进行有效的保护,仿佛给后生们留下了一部见证赤水先民勤劳智慧的史书,以及赤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鲜活物证。
保护行动
在原发地建设独竹漂保护基地,举办独竹漂培训班,可为这项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传承发展培养新人;为贵州本土民族体育项目保持优势提供培养竞技人才的土壤;为各地旅游市场培养众多表演人才,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进而扩大贵州的文化影响力。
独竹飘非遗保护
赤水市人民政府把赤水独竹漂作为本市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台强制有力的措施,对赤水河、赤水楠竹、赤水独竹舟民间传统体育绝技,传承人进行保护。
保护行动
上轻功

“独竹飘”
立/于/竹/漂/之/上/心/向/远/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竹飘绝技介绍
纵观独竹漂千年来的民间体育竞技发展史,加强对独竹漂进行有效的保护,仿佛给后生们留下了一部见证赤水先民勤劳智慧的史书,以及赤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鲜活物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