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作文讲评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临沂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作文讲评

资源简介

“书籍与电影”----作文讲评
高三语文组 范修华
【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3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在很多人心中似乎并没有掀起多大波澜;2024年春节贺岁档电影一上映,就迅速成了大众关注的热点。无论你是否读过相关获奖书籍、看过相关电影,这一对比都值得我们深思。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本题目紧贴九省联考作文样题传递的最新导向:命题以更贴近学生体验的具体社会或生活现象取材,来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欲明确考查意图,关键要锁定材料的第二句:“无论你是否读过相关获奖书籍、是否看过相关电影,这一对比都值得我们深思。”——将写作中“联想”与“思考”的触发点聚焦在了“这一对比”上。很明显,对比指的是“2023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在很多人心中似乎并没有掀起多大波澜”与“2024年春节贺岁档电影一上映,就迅速成了大众关注的热点”的反差。
仔细揣摩材料对两种现象的陈述,对比的焦点实际上既可以理解为落在了大众对待两种文化、文艺形态的态度上,也可以理解为落在了茅盾盾文学奖与贺岁电影的处境上——其两种态度或处境的反差背后反应的问题才是写作真正需要考生挖掘和分析的。但材料偏于客观陈述,对大众态度或作品处境尽量地避免了或褒或贬的主观倾向性:你若理解成批评是完全可以的,但自古以来经典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处境或大众对彼此的态度其实莫不如此。在这一视角下,材料中大众的态度或彼此的处境似乎也算正常。尤其是放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无论经济复苏还是文化市场繁荣都亟需“新动能”,电影作为新时代具备勃勃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对大众所持的态度或彼此的处境也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
【立意参考】
总体上,以下立意方向,都算切题:
1.从对比中,批评当代人的生活娱乐化,思想肤浅化,精神浮躁化,阅读快餐化、浅表化。
2.从对比中,承认经典文学形态发展没落的事实,分析其原因,思考其出路。
3.从对比中,思考如何规范和引导电影产业发展问题(大众既然如此热爱电影,电影如何发展的使命必然沉重)。
4.从对比中,思考如何通过电影、电视剧的形式普及经典文学作品。如《繁花》《平凡的世界》《人世间》本是经典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传播都很成功。
5.从对比中,或思考舆论生态问题、或审视孩子教育问题、或分析文化市场发展问题。
6.从对比中,思考文化产业创新问题。
7.从对比中,思考传统纸质阅读的社会普及、传播或教育引导问题。
8.从对比中,思考精神产品产出的与时俱进问题。
9.从对比中,从舆论生态的角度审视对大众审美取向的影响,思考经典文学的出路,或文化市场该如何繁荣。
10.能根据“这一对比”,得出相应的其它合理引申,推理适切,自成逻辑。
【佳作赏析】
暂将神识寄娱乐,宣灯续案阅明珠
高三5班 徐金泽
五千年决决华夏,极言读书之重者,灿若繁星。然揆诸当下,值明珠耀世之际,茅盾文学奖作品鲜有问迹,非言电影之错处,实为明珠蒙尘之事,哀之叹之。依己拙见,吾侪青年正当暂将神识寄娱乐,宣灯纹纸阅明珠。
明珠者,谓之五千年沉淀之精华,阅之可明日畅怀;娱乐者,谓之世俗娱乐之趣事,凭之可悦己开颜。
精阅明珠,使此心得以展望,使此身创造无限理想。阅读茅盾文学作品,可丰富精神涵养,使其心有惊雷,生似静湖。揆古,面对片金轩冕,管宁手不释卷,时时拂去心上的尘埃,成就高士之名;酌今,大学生村官杨宁以读书明志,走出大山后又回归大山,带领大苗山的村民走出一条致富之路。精阅当代之明珠,更能使自我的理想在积累中沉淀,使灵魂的神识在沉淀中悄然丰盈。
观世俗之娱乐,通达身心,使生如夏花骄而不败。社会达尔文论者极言竞争对社会发展之益,认为“优秀的基因可被传承下来,以渡难关。”然优秀一但被确定下来而被奉为圭臬,便带来了发展的停滞不前。电影之中,亦有启发人生之思,哲学之理,亦如口技人,以一桌一尺一抚尘,生动演绎火灾场景,使得观众"两股战战"。电影等娱乐形式的存在有其独立于世的自我价值,若把持有度,亦可使其人如清风袭面,朗月入怀,收获极好的情绪价值。
暂将神识寄娱乐,宣灯续纸阅精华。于今而言,以茅盾文学奖等优秀作品凝神聚魂,辅之以电影等娱乐作品的情绪价值,才是成就自我篇章的不二法门。阅读一事非遥不可及,而经典一事亦不可束之高阔,若此事不成,则会造成科技研究的陈陈相因与思想理论的“教皇主义”。阅读电影之娱亦非焚琴煮鹤,如彼长于音律,我长于乐器,欲求音乐之途行走至远,何不相伴而行 由此观之,吾侪青年应暂将神识寄娱乐,宣灯绕纸阅明珠,以两者之合力共铸大我之篇章。
“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伤于蜗角之叹;“趋荣者,见轻歌妙舞而忘倦。”厄于功名之羁。观乎世界,唯自得之士,发明月于胸腹,存乾坤于心间,故无往非自适之天。是故,愿诸位青年暂将神识寄娱乐,宣灯续纸阅明珠,以经典文学铸心中之天地,生如静湖,心怀惊雷。
品味电影意蕴 回归书籍本身
茅盾文学奖的揭晓没有掀起多大波澜,而春节档的电影却成为大众的热点。这一对比引起深思,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应当品味电影意蕴,回归书籍本身。
回归书籍本身,需体会书籍深藏的哲理。
2024年,《第二十条》《热辣滚烫》《飞驰人生》等电影的上映,迅速成了大众的热点,通过画面和声音去展现人物的电影已成为人们的喜好,可一本沉甸甸的蕴含人生的哲理的书籍却无人问津,接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深受喜好,而上百页上千页的书籍却十分落魄。
书籍是人类文化的魂,是文化的瑰宝。在书籍里,作者注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是历经时间打磨的精品。在快速发展的物质社会,人们不应该只关注社会热点,应回归书籍,体会其人生哲理和丰富情感。
回归书籍本身,需感悟文字魅力。
电影中呈现的故事情节,源于书籍中的文字记载。2023年暑期上映的《长安三万里》一上映便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人们称赞其传播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其中的人物根源于书籍中的记载,李白、苏轼、杜甫等人的诗词是电影的主体,书籍中的文字魅力是电影无法呈现的。我们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体会到了李白的蔑视权贵的精神;我们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独行。”中感悟到了苏轼的超然洒脱;从“天下寒士俱欢颜”中体会到了杜子美的广阔胸襟。
无论是诗词,小说还是散文,其文字的魅力是电影所不能呈现的,也是人们需要感悟的。
电影的迅速发展,对文字和书籍造成了冲击,但是书籍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无法取代的。追求于画面的快感不如静下心来认真品读文字的魅力,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抚平世界的喧嚣,带来内心的宁静。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立足于时代,扎根于时代,品读经典书籍,学习其做人成才的道理,从电影中学习人生从书籍中感悟人生。
不应只关注电影本身,更应品味书籍哲理,品味电影意蕴要回归书籍本身。
书影互品、雅俗共赏
你或许并不关心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宝水》究竟哪里写的出彩,但你一定好奇《二十一条》背后,正当防卫的条款现实中是否可行;你或许面对茅盾文学奖得主在台上发言时多次忘言心无波澜,却一定感慨于为拍摄《热辣滚烫》贾玲暴瘦百斤。
究其原因,或许与传播媒介有关。在当下快节奏社会,时间岁月繁弦急管、科技发展碎草蹁跹,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读一本书籍、品一杯青茗的时间愈发稀少。鼓躁、急迫的心境却对视觉冲击力大的电影,紧张激烈的背景音乐俯首称臣。我们不免担心,在这种快餐影视"俗"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要去哪里寻找阅读这种"雅"的情调
今我来思,倒不妨互相借鉴彼此的优点,推动文学作品影视化,让观者于放松之际也能品味经典、陶治情操;让影视作品纸质化,从而让读者也能深入思考理性评判,以致阅读与观影雅俗共赏。
书籍与影视作品本就不是互相对立、此消彼长的关系。正如一抹并蒂莲、一朵双生花,二者都有传播文化、启迪民智,滋养心灵的功用,唯其形式不同。书籍以文字表情达意,透过千百年来的纸页,我们仍会艳羡于"东风烟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上元佳节;会叹惋"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高洁志趣;会陶醉于朱自清笔下“撑着婷婷的舞女的裙”的月下荷塘,也会沉思于"满地都是六便土",但他却抬头,看见的月光。文字的力量,在于那一个个的瞬间,同时间里的作者产生的每一个情感共鸣。电影则头为不同,它没法展现出盲人笔下的黑暗世界,却能以压抑和缓的音乐让你感受到失明的苦楚;它没法展现食物的美味,却能让你看见进餐者意犹未尽的表情。他们并无高低优劣之别,唯有多向求索之分
是以,不如将二者统一起来,取长补短。正如今日大火的盲人影院,以盲文记载影像,以声音辅以想象,让盲人也能体会到电影的紧张激刺,丰盈生命的厚度。
当然,统一并非趋同,而以辅以创新手段,让难懂的文字也能引起孩童的兴趣,让不能被思索的电影也能以新形式呈现给世人。两类群体能够打破载体界限,萌发思维的火花,真正做到阅读与娱乐的雅俗共赏。
书影互品,彼此借鉴,传播文化,我赞!雅俗共赏,互为影响,多向求索,我爱!
我们青年也须转换思维,垒起我中华文化高塔,屹立明堂而不倒,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