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一课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历史任务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比较和鉴别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是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的选择;
寻找共产党诞生后“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的正确答案,更好的理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根本性弱点,凸显无产阶级的优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更好地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科学精神:分析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各种政治力量的作用,深刻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公共参与:通过学习本课知识使学生升华对坚持党的领导的认识,增强对党初心和使命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历史任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坚持党的领导》
结合视频思考,是谁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了新中国,并走向伟大复兴?
教师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带领中华人民走向伟大复兴,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今天我们来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讲授新课
议题一:变局:近代中国由盛转危
议学环节1: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与世界
视频:《旗帜》片段
材料: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开始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推广到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议学任务:
1.结合视频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及其形成的原因。
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多重社会矛盾,试从中分析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近代中国民族要复兴面临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学生:观看视频和阅读材料,分组探究议学任务。
教师总结:中国:对内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社会发展近乎停滞。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拮据,社会动荡,危机四伏。西方国家: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名词点击:半殖民地——形式上是独立的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形式上任然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经逐渐现代化,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议题二:探索: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
议学环节2:救亡图存寻出路
议学任务: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梳理近代中国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探索,他们对时代的声音分别做出怎样的回应。
2.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探索最终结果如何?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哪里?
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小组探究问题
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基础:思想基础: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力量。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2)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3)意义: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议学环节3:三种建国方案
议学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种救国方案中,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方案能脱颖而出?
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小组探究问题
教师总结: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近代中国三种主要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议题三:新局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议学环节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视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材料: 1943年,19岁的晋察冀边区抗日救国联合会群众剧社的音乐组组长曹火星受到《解放日报》一篇社论的启发,创作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1950年,毛泽东认为应该在“中国”前面加一个“新”字,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样才符合历史事实。几十年来,这首歌曲传遍大江南北,唱出了亿万人民拥护党的领导的心声,更道出了中国人民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议学任务:
1.毛泽东为什么在“中国”前面添加了“新”字?说说你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理解?
2.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作答“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这一根本问题的?
3.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怎样的革命成就?
学生:观看视频和阅读材料,分组探究议学任务。
教师总结: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对“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的根本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贡献:为什么革命: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样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革命成就: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人民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振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明确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对比分析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分析得出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进而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知识框架
六、随堂练习
1.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个省先后宣布独立。江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为江苏都督,宣布江苏独立,广西、山东均是独立后原巡抚任都督,独立后的各省都督中只有5人出身革命党。据此可知( )
①帝国主义与中国人民的主要矛盾下,第三条道路行不通
②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无法带领中国实现民族解放
③辛亥革命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
④须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近代以来,中国人经历了屈辱的岁月,艰辛的探索,但终未改变中国人的悲惨命运。1921年一条小船上诞生一个大党,从此,中国人才找到了可依靠的核心力量。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①使中国人民的斗争从此有了主心骨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④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随堂练习答案:D、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