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用心护航 ——初中关注心理健康家长会课件(共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家校携手】用心护航 ——初中关注心理健康家长会课件(共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用心护航
家校携手
初中心理健康主题家长会
01
关注时政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避免悲剧复现
“过完年开学,还没有一个星期,孩子就……”近日,网传“3名初中生霸凌同学并将其杀害”的消息引发关注。网传信息显示,邯郸市肥乡区一名学生小光(化名)长期遭受3名同班同学的霸凌,并于3月10日被这3名同学杀害。3月13日,肥乡区张庄村委会书记证实,网传信息属实,公安部门已将3名嫌疑人抓获。新黄河记者致电肥乡区公安局旧店派出所了解情况,该所工作人员表示:“案件正在处理中。”
孩子自杀前的遗书
我国青少年健康心理现状
《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收集了6670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抑郁症患病率为30%,其中的一半是在校学生;究其原因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
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和控制、缺乏关爱和冲突;
我国青少年健康心理现状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青少年抑郁筛出率达到24.6%;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
调查显示,14.8%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相比2020年有所下降;
总体上四成左右的青少年有时和经常缺少伙伴、被冷落或与人隔开;
一部分青少年可能已经对手机产生了一定的心理依赖,如对于“我不能忍受没有手机”这一题的回答中,有33.4%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表示同意;
我国青少年健康心理现状
2019年9月21日,《柳叶刀-精神病学》(The Lancet Psychiatry)发表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领衔的“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及卫生服务利用的流行病学现况研究”。研究显示,至少一般的成人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第一次发作都在14岁之前。如果能够尽早发现,提前干预,早及时治疗,可能挽救很多青少年。
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对中小学生
有两种含义
没有心理疾病
具备心理保健的基本能力,积极向上的心态
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智力正常
情绪健康
意志健全
人格完整
自我评价正确
人际关系和谐
适应能力强
心理行为符合本人的年龄特征
青春期比较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迷恋网络游戏成瘾
自卑和怯懦心理
抑郁心理
闭锁、狭隘心理
焦虑、恐惧心理
1
2
3
4
5
厌学心理
易怒、易激惹
叛逆、对抗心理
嫉妒、报复心理
猜疑、敏感心理
6
7
8
9
10
回避与家人和同伴的互动
对过去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
很难专注课业
不注意个人形象
人格明显变化
悲伤和绝望
饮食习惯变化 (例如:突然体重增加或降低)
睡眠习惯变化嗜睡或缺乏活力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暴力行为,叛逆或逃避
药物和酒精的使用
与情绪相关的症状 (例如:头痛、疲惫,胃痛)
丧失接受赞美或奖励的能力……
需重点关注的情况
02
关注家庭教育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真心话
作为家长,接到学校老师的电话或者邀请,是何种心情?
紧张
焦虑
担心
害怕
不知所措
家长“防御”心态
“孩子又给我惹麻烦了”
回去指责孩子,压力传导到孩子身上,制造了亲子矛盾,影响家庭氛围。
“我得好好教训这臭小子”
后果
“孩子不好,自己很没面子”

学校与家长应该怎么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榜样。
父母的美德是孩子的财富,家长的个性、自身 形象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在学生形成不健康心理的诸因素中,来自家庭的因素,远远超过来自学校的因素。且不论父母感情不合的因素,父母离异的因素,父母去世的因素,父母双双在外务工的因素,只论家庭比较健全的情况。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加强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学校与家长应该怎么做
中学生与家庭的矛盾高于师生矛盾
首先
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要被好奇心、猜疑心所左右,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而子女则要理解父母的苦心,即使父母在某些方面令自己反感,也不要出言不逊,激化矛盾,双方可用心设计一些轻松有趣的话题加强沟通。
据调查统计, 6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有矛盾;82%的中学生认为家中有一个人最哕嗦;认为在家得不到尊重,父母经常不与自己交流的中学生有20%,认为与教师有矛盾的32 %.
因此,家庭教育,特别要注重家长与孩子的沟通。

学校与家长应该怎么做
家长普遍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
其次
据调查统计表明,有76%的中学生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不良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过高,特别不注意孩子情绪、情感变化。
一是
父母对孩子的交往,尤其是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干涉较多,习惯于盘查对方的情况。
二是
家长对孩子过分关爱或者对孩子评价不妥,从而引发亲子矛盾。
三是

学校与家长应该怎么做
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干涉,比如限制外出和活动,家长害怕孩子学坏了,但孩子认为自己要出去接触社会,增长见识。
四是
把父母与孩子的双向沟通变为父母的单项训斥。
五是
综上所述,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不但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而且学校有责任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指导,更好地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
家长视力表
学习成绩
传统学业技能
情绪管理、行为态度
人际关系、建构意义
健全的人格品质
价值感、意义感、幸福感
健全的人格品质
价值感、意义感、幸福感
请数一数穿白色衣服的队员传了多少次球?
2.心理特点
青春期来啦!
渴望独立,希望得到认可和尊重,容易受朋友及他人影响,重视外表,开始有性别意识。 文学家称之为“人生的花季”;社会学家称之为“多事之秋”;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最危险的年龄”。
1.生理发育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全过程的一个阶段,即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一个生理与心理发育日趋成熟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不稳定的时期,期间有对未来最乐观的憧憬,但是也充满了发生各种不幸的可能,是决定人一生体格、体质、性格和智力水平的关键时期。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
当孩子学着长大,我们也学着去做父母。
唯有不断的学习成长,才能跟上孩子长大的步伐。
尽父母最大努力,给孩子好的家庭教育,陪伴孩子走最长的路。
03 给家长们的建议
讲究正确的方法,让孩子受益终生
30%
40%
30%
学生的自身努力
教师的力量
家长的推动力
转变思维 积极看待
0 1
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
学习方面作业完成情况、学习习惯等
行为礼仪方面,安全出行方面等
02
多与教师沟通交流
多注意观察孩子的动向,如发现孩子精神状态不好、情绪不高、吃饭睡觉不香、花钱过多等异常表现,要及时与老师联系。
03
引导孩子积极看待教师
充分了解孩子对老师的观点和看法后,再引导孩子积极看待老师。
家校目标一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青春期孩子的自身发展任务就是成为独立自主的人。他们渴望独立,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与尊重。


“三不做”
过于宠溺孩子,在孩子面前表现卑微,对孩子言听计从,丧失原则。
不做卑微的家长
压制孩子的个性与心理成长,经常否定、打压孩子的自信心与自主成长意识。
不做强制的家长
家长“三不做”
A
B
C
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
不要冲着孩子大吼大叫。
学会察言观色,随机应变。
尽量与孩子的每一次接触都以愉快或平静的感觉结束。
不做制造问题的父母:
C
“三不做”
守护孩子心理健康
父母要注意些什么?
○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情绪、行为上的变化,比如睡眠习惯改变、进食出了问题、心情持续不佳、成绩急剧下滑等方面的异常表现,这些变化要敏感观察。
○如确认孩子出现严重身心困扰,及早进行评估诊断,必要时寻求咨询服务和专业帮助非常重要。
1. 表达关心
2. 认真倾听
3. 保持联系
4. 有同情心
5. 相信你的判断
6. 安全第一
6个干预行动建议
01
03
04
02
多鼓励,少指责,
尊重孩子的自我期许
自我调整与成长
善借外力
善于和解
形成合力
忠实的倾听者,
真诚的共情者
四要做
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
1.多一些问候
(在孩子累了的时候)
2.多一些帮助
(在孩子需要的时候)
3.多一些关心
(在孩子软弱的时候)
4.多一些鼓励
(在孩子泄气的时候)
5.多一些宽容
(在孩子犯错得时候)
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