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物理三轮复习(考前冲刺)专题01 声现象讲义(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物理三轮复习(考前冲刺)专题01 声现象讲义(有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频度 ★★★★★
考情分析 中考对本部分内容考查较多,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偶尔命制实验探究题。主要以识记为主。
【真题1】(2023 无锡)如图所示,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在竖直方向静止不动,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慢慢靠近并接触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    传入我们的耳中。
【答案】振动;空气。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解答】解: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慢慢移近乒乓球且轻触乒乓球时,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说明了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即发声体在振动;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过来的。
【点评】本题考查了“放大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实验,涉及声音的传播,注重考生物理思想方法的培养。
【真题2】(2023 菏泽)1987年我国发现了公元前6000年前的一支完整骨笛——贾湖骨笛(如图所示),它是由丹顶鹤尺骨制成的,上有七个音孔。演奏时用手指控制不同音孔的开闭,使它发出声音的    变化。我们能够区分骨笛和古筝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
【答案】音调;音色。
【分析】(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解答】解:(1)用手分别按住不同的孔,空气柱的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2)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
【真题3】(2023 成都)绷紧在纸盒上的两条橡皮筋,粗细不同(如图),用手拨动橡皮筋可发出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B.手拨动越快,橡皮筋发出的声音传播越快
C.拨动两条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响度一定不同
D.拨动不同橡皮筋,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答案】D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传播速度与传播声音的介质和温度有关;(3)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4)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A、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橡皮筋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橡皮筋发出的声音传播速度与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关,与振动快慢无关,故B错误;
C、拨动两条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响度有可能相同,故C错误;
D、拨动不同橡皮筋,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D正确。
【真题4】(2023 安徽)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s。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
A.1.70m B.1.65m C.0.85m D.0.80m
【答案】B
【分析】已知超声波传播的往返时间,可计算出单程的传播时间和距离,最后计算出人的身高。
【解答】解: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s,超声波从感应器到人的头部的传播时间为该时间的,则感应器到人头部的距离:s=vt=340m/s5×10﹣3s=0.85m;人的身高h=2.5m﹣0.85m=1.65m。
【点评】本题考查了回声测距的应用,要注意人的身高与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的关系。
【真题5】(2023 达州)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如图甲所示,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如图乙所示,a、b两个音叉的波形图不同,但音调相同
C.如图丙所示,噪声监测仪既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弱,又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D.如图丁所示,渔民通过声呐捕鱼,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
【答案】D
【分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2)音调的影响因素是频率,响度的影响因素是振幅,音色的影响因素是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3)噪声监测仪是用来检测环境噪声的仪器;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A.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图乙中,由两列音叉的波形图可以看出,a音叉的振动频率大于b的振动频率,说明两个音叉发声时音调不同,故B错误;
C.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强弱,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故C错误;
D.渔民通过声呐捕鱼,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了减弱噪声的途径、响度与音调的区分、声音的利用等知识,要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考向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解法技巧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常见的实验验证有: (1)敲鼓时,鼓面上纸屑的跳动或者鼓面附近的蜡烛火焰晃动; (2)敲击音叉时,音叉附近的乒乓球跳开;或者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3)说话时,用手按住声带,感受声带的振动; (4)音箱发声时,用手按住音箱的纸盆; (5)确定声源:弦乐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管乐是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打击乐是由被打击乐器的振动产生的等。 4.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5.人耳能分辨回声的条件: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6.根据v=,人耳要区分自己的原声和回声,人与障碍物间的距离至少是s=vt==17 m。
【模拟01】(2024 五华区校级模拟)如图1是“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小槌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实验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B.声音在20℃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60m/s
C.若把这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起
D.该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答案】C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A、此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故B错误;
C、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月球是真空环境,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起,故C正确;
D、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被观察,将音叉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振动,该实验采用了转换法,故D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属于基础题。
【模拟02】(2023秋 满城区期末)小明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此实验说明(  )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C.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D.声音的音调高
【答案】A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C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比较简单。
【模拟03】(2024 南岗区校级开学)如图,把一个通电电铃放入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然后用抽气机从钟罩内往外抽气,停止抽气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钟罩内,对此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可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进一步推理可知:   。
【答案】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停止抽气,让空气重新进入钟罩内,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强,根据这个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此结论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可得真空不能传声。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需要学生根据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也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
考向2 声音的特性
解法技巧 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别与联系 音调响度音色定义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大小声音的特色影响因素频率:发声体发声部位的长短、粗细、松紧。振幅:使物体振动的力度大小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波形图波的疏密(频率)反映音调波的高度(振幅大小)反映响度波的形状或波的局部差异反映音色生活实例①声音的“粗”、“细”;②男高音、女高音;③管乐器的空气柱越长,音调越低;④弦乐器的弦、打击乐器的鼓皮绷得越紧,音调越高;⑤声音越尖细,音调越高等。①声音的“大”、“小”;②打击乐器时,用力越大,响度越大;③调整收音机音量,响度变化;④“声振林木”、“歌声嘹亮”、“响彻云霄”、“震耳欲聋”等。①“闻其声知其人”;②声纹锁;③区分不同发声体的依据等。区别①音调与响度是声音的两个本质不同的特征,它们没有必然的联系。音调高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音调也不一定高,如男低音歌唱家大声演唱时,女高音歌唱家轻声伴唱,女高音虽然音调高,但响度小,男低音的音调低,但响度大。②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音调、音色一般不会变化,响度随传播距离的增大逐渐减小。
【模拟04】(2024 厦门模拟)王熙凤是《红楼梦》里主要的女性人物之一,文中用“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来形容她泼辣的性格特点和美丽的外表。人未谋面,老远通过笑声就能辨别是王熙凤,这是根据声音的哪个特性判断出来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答案】C
【分析】由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的不同,所以不同的发声体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一样。
【解答】解:因为不同人的声带特征不同,所以老远通过笑声就能辨别是王熙凤,这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ABD错误。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音色,属于基础知识。
【模拟05】(2024 顺庆区校级开学)如图所示,以下是在示波器上显示的与声波相对应的图形,请根据波形图判断,其中音调最高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越高。
【解答】解:根据图示可知:相同时间内,B图振动的频率最快,所以音调最高。
故选:B。
【点评】通过图表示频率的题目不多,这是一种读图能力的考查,这是考查的另一种新动向,一定要掌握。
【模拟06】(2024 青县开学)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按紧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关于该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不变
B.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频率改变
C.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可以探究响度与频率的关系
【答案】C
【分析】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和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A.响度与振幅有关,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所以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变小,故A不符合题意;
B.拨动钢尺,物体振动的频率改变,音调也改变,传播过程频率不会改变,故B不符合题意;
C.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可以改变钢尺的振动幅度,改变声音的响度,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C符合题意;
D.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改变音调,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点评】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要素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考向3 声的利用
解法技巧 1.声可以传递信息——根据音调,超声波探伤等;利用声音反射,蝙蝠回声定位、声呐、B超、倒车雷达。 2.声可以传递能量——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除去人体内结石、除尘、为空气加湿。 3.回声的应用: (1)回声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Δt: a.当Δt>0.1 s时,能区分回声与原声,即能听到回声。 b.当Δt<0.1 s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不能听到回声。 (2)反射面光滑,反射效果较好,易听到回声;反射面粗糙、疏松多孔,声音会被吸收,不易听到回声。 (3)回声的利用:回声测距与测速(s=vt/2)、电影院的墙壁。 4.回声的防止:较大的报告厅或者剧院的墙壁通常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状,达到“吸音”的效果,从而减弱回声的影响。
【模拟07】(2024 上蔡县模拟)元旦联欢晚会上,一同学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当他敲响小鼓时,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这一现象说明(  )
A.小鼓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B.听到的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次声波
C.鼓面振动发声,声波能传递信息
D.鼓面振动发声,声波能传递能量
【答案】D
【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当他敲响小鼓时,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这一现象说明鼓面振动发声,声波能传递能量。故ABC错误,D正确。
【点评】知道声音由振动产生、声传递信息和能量,可解答此题。
【模拟08】(2023秋 满城区期末)倒车雷达由超声波传感器、控制器和显示器(或蜂鸣器)等部分组成,是汽车倒车时的安全辅助装置,如图所示。在倒车雷达工作过程中,应用到的物理知识有(  )
A.声音能传递信息
B.声音能传递能量
C.次声波产生的回声测距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
【答案】A
【分析】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汽车上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来工作的,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故A正确,BC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的利用;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模拟09】(2023秋 临澧县期末)火车站候车厅内,当听到广播播报“由绵阳开往成都东的C6321次列车开始检票……”后,购买了该次列车的乘客纷纷收拾行李开始排队检票,这说明(  )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声音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振动
【答案】C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解答】解:当听到广播播报“由绵阳开往成都东的C6321次列车开始检票……”后,购买了该次列车的乘客纷纷收拾行李开始排队检票,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但不能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也不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振动。故ABD错误,C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利用,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考向4 超声波和次声波
解法技巧 1.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2.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3.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次声波应用:预测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制造次声武器。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模拟10】(2023秋 平阴县期末)超声波在很多方面有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蝙蝠利用发出的超声波导航
B.人们制成超声雷达探测鱼群
C.用超声波检查母体内的胎儿
D.狗能通过超声提前感知地震
【答案】D
【分析】(1)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台风、核爆时都会产生次声波。
【解答】解:A、蝙蝠利用发出的超声波导航,故A正确;
B、人们制成超声雷达探测鱼群,故B正确;
C、用超声波检查母体内的胎儿,故C正确;
D、狗能通过次声波提前感知地震,故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及应用,属于基础性题目。
【模拟11】(2023秋 南平期末)如图所示的物体或情景在工作或发生过程中产生次声波的是(  )
A.通过“B超”检查身体
B.倒车雷达
C.超声加湿器
D.核爆炸
【答案】D
【分析】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是次声波,火山爆发、龙卷风、雷暴、台风、核爆炸时会伴随着有次声波产生。
【解答】解:ABC.通过“B超”检查身体、倒车雷达、超声加湿器等,它们都是应用超声波工作的,故ABC不符合题意;
D.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是次声波,核爆炸时会随着有次声波产生,故D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了次声波的产生,是一道基础题。
【模拟12】(2023秋 桦南县期末)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等特点,下列各例中利用超声波能量大的是(  )
A.医院利用“B超”检查体内情况
B.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食物及障碍物的位置
C.超声波加湿器使药液雾化后让病人吸入治疗咽喉炎症
D.用超声波探测水库大坝是否有空隙裂缝
【答案】C
【分析】(1)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呐、医生利用听诊器来听病人的心肺就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2)声可以传递能量,利用声波传递能量来清洗钟表等精密的机械,还可以清除人体内的结石。
【解答】解:A、医院利用“B超”检查体内情况,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
B、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食物及障碍物的位置,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
C、超声波加湿器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使药液雾化后让病人吸入治疗咽喉炎症,符合题意;
D、超声波探测水库大坝是否有空隙裂缝,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能传递能量和信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
考向5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解法技巧 1.噪音的定义 (1)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2)环保角度:妨碍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声音的强弱:单位分贝,符号dB。它实质上是指响度的大小。 3.噪声强弱的等级: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计量噪声的强弱。 0dB 是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30-40dB 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dB; 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能超过 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不超过 50dB 。 注意:分贝(dB)是响度的单位;0dB是人耳能听到声音的下限,而不是没有声音。 4.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模拟13】(2023秋 秦都区期末)如图所示,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可以减弱噪声。在下列措施中,与这种减弱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在医院周围设置隔声板
C.上课时教室内保持安静
D.在道路两边种树
【答案】C
【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
B、在医院周围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合题意;
C、上课时教室内保持安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在道路两边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生活中减弱噪声途径的认识与应用,属基础题。
【模拟14】(2024 南岗区校级开学)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甲所示,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如图乙所示,a、b两个音叉的波形图不同,但音色相同
C.如图丙所示,噪声监测仪既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弱,又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D.如图丁所示,渔民通过声响捕鱼,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特性
【答案】B
【分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2)音调的影响因素是频率,响度的影响因素是振幅,音色的影响因素是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3)噪声监测仪是用来检测环境噪声的仪器;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A、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图乙中,由两列音叉的波形图可以看出,a音叉的振动频率大于b的振动频率,说明两个音叉发声时音调不同,波形相同,音色相同,故B正确;
C、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的产生,故C错误;
D、渔民通过声呐捕鱼,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了减弱噪声的途径、响度与音调的区分、声音的利用等知识,要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模拟15】(2023秋 金州区期末)汽车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噪声,为了减弱这种噪声污染,有些汽车使用了“以声消声”的方法,如图所示:用车内麦克风监听噪声,再利用扬声器产生反相噪声,与原噪声进行叠加,最终听到的声音会变弱。下列说法符合以上描述的是(  )
A.汽车平稳驾驶时,不产生噪声
B.可以抽取空气使车内成为真空状态来控制噪声
C.消减后的声音响度比原来小
D.消减后的车内声音为次声波
【答案】C
【分析】(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驾驶员在车内驾驶汽车,据此分析;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影响因素是振幅和距离发声体距离;
(4)人耳听觉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是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是超声波。
【解答】解:A、汽车平稳驾驶时也有振动,也产生噪声,故A错误;
B、驾驶员在车内驾驶汽车,因此抽取空气使车内成为真空状态来控制噪声不符合实际,故B错误;
C、消减后的声音会变弱,响度变小,故C正确;
D、消减后的车内声音振动频率在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不是次声波,故D错误。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特性、次声波,难度不大,属基础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