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
一、理论依据
本框内容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 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一八四○年以后,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 二十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历史变革。 一九一一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 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还没有 完成。 一九四九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 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 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
学习本框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认清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了解各种政治力量解 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及其历史结局,提高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能力,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 国,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二、课程标准依据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课程模块3“政治与法治”的内容要求1.1 及相关教学提示是第一课的编写依据。
内容要求:“1.1引述宪法序言,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 执政党的必然性。”其中,与本框对应的内容是:宪法序言第一至五段;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可 能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
教学提示: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带领 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其中,与本框对应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 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奋斗历程。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顾历史,认清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两大 历史任务。
2. 通过比较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的不同命运,能够说明中国共产党执 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提高以科学精神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政治认同,
3. 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4. 结合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事实,论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增 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自信。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
突破策略:比较是区分事物优劣、揭示客观真理的重要方法。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 的三种建国方案”这一重点内容可以采用课前分组探究,课上交流探究成果、教师归纳总结的 教学方法。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把学生划分为三个探究小组,探究的问题分别是:地主阶级 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 级的建国方案。上课时,三个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探究成果。在此基 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 的建国方案才是真正能够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有效方案,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2.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突破策略:为了让学生信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历史真理,可以采用比较论证 与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把学生划分为四个探究小组,探究的问 题分别是: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原因,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原因,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 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中国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弱点决定了他们没有能力领 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特殊优点决定了这个政党是唯一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 建立新中国的政治力量;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成果。最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教材第8页的第一处“探究与分享”,深化对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认识。
二、教学难点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突破策略:教师可以采用阅读思考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办法,分三个步骤突破这一教学难 点。第一步,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层次分解法,理解教材第4页“名词点击”中的“半殖民地”“半 封建”两个概念。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弄清这两个概念中“半”字的含义。第三步,教师进行 比较讲解。首先,阐释“殖民地”的含义,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社会的表现;其 次,阐释“封建社会”的特征,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变成“半封建”社会的表现;最后,指明理解近 代中国社会性质必须走出的两个误区。
【教学过程】
知识前置:
欢迎掀开高中政治新篇章——《政治与法治》,阅读课本目录:查阅每单元大标题,思考单元之间有何联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 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教师用 PPT 呈现议题:下面我们分三个步骤思考和探究“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这一议题。第一步:了解一段历史,探究中国共产党执政为何是历史的必然;第二步:明确一个选择,论证中国共产党执政为何是人民的选择;第三步:认识一个政党,说明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环节一:了解一段历史,探究中国共产党执政为何是历史的必然
教师:在当今的中国,铁路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靓丽品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标志。民族主义与铁路的关系历来为学者所关注,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与民族革命本身与“路权”“保路”等话题密切相关。路权亡则主权亡,清末民初铁路与国家主权有绑关系。我们先通过一则视频了解一下当时的两段铁路修建情况。
教师: 1867年,讨论持续了近三个月,结果是几乎无人同意修筑铁路。如左宗棠认为:铁路是为火轮车服务的,我大清没有火轮车,自然用不着铁路这个东西。曾国藩的看法是:修铁路必然破坏马车夫、人力车夫、轿夫与旅店的生意,这些人没了生路,一定会闹事。总结起来,抵制的理由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破坏关隘与风水,会对“民情”造成冲击;二是破坏传统的车、驴、旅店等行业,会对“民生”造成冲击;三是不能让洋人来修路,那样只会让洋人得利并冲击大清的财政收入。
请同学们根据视频和材料进行思考:
1.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修建铁路,是为了什么 清朝不愿修铁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这折射出近代中国怎样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修建铁路,不是为了来做慈善也不是为了与我国进行经济合作,而是为进一步控制和侵略中国提供交通便利;清朝不愿修铁路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继续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这可以反映出,鸦片战争后,由于各种内外因的影响,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 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在资本主义时期,殖民地是指领土被侵 占、丧失了主权和独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完全由资本主义强国统治、支配的国家或地区。半 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 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为什么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的 入侵,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呢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表 现为:政治上,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都遭到了破坏,但是清政府依然维持着 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经济上,东南沿海地区的丝、茶生产依赖于世界资本 主义市场的需要,日益殖民地化,但是在中国广大内地,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文化上,西方 思想文化虽有一定的输入,但是在“中学为体”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 位。封建社会是指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形态,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 主要矛盾,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半封建社会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 而言的,它在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在 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为什么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封建的中国 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呢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表现为:政治上,地主阶 级仍居于统治地位,但产生了新的阶级,并提出了对政权的要求,同时,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外国 侵略势力相勾结,共同维持在中国的反动统治;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民族资本主 义经济有了某些发展,并瓦解着旧的自然经济,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 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文化上,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意识传入中国,但传统的儒家伦理思 想仍占统治地位。
教师总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依 据,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的基本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分别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环节二:明确一个选择,论证中国共产党执政为何是人民的选择
教师展示材料。
学生思考:运用你所学过的知识,说说
1、近代中国先后有哪些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它们对时代的声音分别作出了怎样的回应;
2、如果穿越到20世纪上半叶,你认为当时三种建国方案的政治代表对铁路的建设会持有何种态度?
学生探究并分享。
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首先是农民阶级发动的太 平天国运动,试图推翻清王朝,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继而地主阶级洋务派 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 民用企业,试图解决国弱民贫问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 年的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 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 动。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同年9月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把光绪 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又废除了一切新政法令, 一大批维新人士惨遭杀害,维新派重要人 物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这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改革只进行了103天就在旧势力的 反攻下失败了。随着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 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 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中华民国,但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 没有完成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 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中国社会陷入了新的混乱之中。五四运动促进了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之一
——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政治代表:先是北洋军阀,后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方案内容: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道路。
方案的历史命运:这个方案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其代表者的统治也被中国人民推翻了。
原因: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是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 成立之后,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是国民党统治集团。抗战胜利后,灾难深重的 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建立独立、民主、富强、自由的新中国。长期坚持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反人民 的蒋介石集团在国际反动派的支持下,加紧准备大规模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 人民武装,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让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道路。为了继续维持他们的反动统治,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人民迫切要求和平建国、休养生 息的愿望,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对人民征收重税,使得广大人民长期在 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中国的经济得不到发展,人民的民主权利无法实现,中国的国际地位得 不到提高。这种方案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中国人民不仅抛弃了这种建国方案,而且推翻了国民党反动集团的统治。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之二
——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政治代表: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
方案内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方案的历史命运:没有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它的多数代表者后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
原因:脱离中国实际,没有现实可行性。
尽管辛亥革命已经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但是抗日战争胜利后, 一些 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若干无党派人士还是把这个方案重新提了出来。他们主张建立一个名副 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 主义社会,这种方案没有得到中国人民的认可。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建国方案之所以未能得 到中国人民的认可,主要是因为这种方案不具备现实可行性。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点原 因: 一是帝国主义不能容忍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是中国民族资产 阶级具有两面性,无力实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三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对民主党派的残酷迫害彻底击碎了他们走中间路线的幻想。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之三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提出的建国方案
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
方案内容: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走向社会主义。
方案的历史命运:最终赢得了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原因:反映了当时社会条件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最迫切的愿望,符合中国最广大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和主要依靠力量。他 们的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 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 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一建国方案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唯一正确选择,主要是因为该方案反映了当时社会 条件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这一迫切愿望,有利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方案。
教师 第二、三、四组的代表刚才分别汇报了本组的探究成果。把这三个小组的探究成 果综合在一起,比较三种建国方案的不同命运可以看出,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三种主要政治 力量所提出的三种建国方案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国方案才是真正能够使中国摆脱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有效方案。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将刚刚交流的内容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之中(用PPT 展示表格)
环节三:一个政党,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师引导:有一首歌的名字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先来思考第一个问题:毛泽东为什么在“中国”前面添加了“新”字 说说你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理解。
学 生 1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 中国早就存在了,因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个说法不太妥当。
学生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 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新的面貌,因此,如果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建立起新中国。
教师:铁路百年巨变,见证复兴之路。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迎来了曙光。1921年1月1日,李大钊、邓中夏等具有共产主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京汉铁路沿线长辛店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向工人阶级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学校——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革命的火种在这里播下。毛泽东后来评价称,中国工人运动还是从长辛店铁路工厂开始的。1923年“二七”大罢工,显示出了中国工人阶级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1924年,全国铁路总工会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全国性产业工会;1946年,解放战争打响,“死车复活”运动由此展开,“毛泽东号”有力支撑了解放战争;1949年1月,军委铁道部成立。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交通运输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高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史性巨变,运营里程跃居世界第一。日趋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已经成为畅通我国经济循环的大动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青年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决不是换一个皇帝、换一个总统能改变的!
学生活动:结合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思考:中国共产党最后是怎么变中国,再造河山的?
教师:为了民族复兴,中共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同学们需重点识记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规定:“每年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国家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纪念仪式,缅怀英雄烈士。” 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内容吗 请同学们齐声诵读。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内容吗 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哪几个历史时期
学生 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指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是指 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1840年鸦片战 争为起点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三个历史时期,都有爱国志士的不屈抗争,其中有很多人为之献出了生命。
教师 回溯1840年以来的典型事件我们会发现,屈辱的岁月、艰辛的探索反复证实了一 个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近代以来, 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 一 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发挥了重要作用。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前行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只有牢记历史,铭记英烈夙愿,我们才能不忘初心,坚定前行的方向和道路。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