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长安区2024年九年级中考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石家庄长安区2024年九年级中考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初中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文 科 综 合 试 卷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总分 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答选择题时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4.文科综合开卷考试,考生须独立完成答卷,不得讨论,不得传抄。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 23个小题,1-19 小题每题2分,20-23 小题每题3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勇立潮头不止步,改革开放再出发。回答1-2题。
1.我国4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国家坚持对外开放的举措是
①石家庄市城市更新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②第134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办
③国务院印发《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④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 ③④
2.一组组亮眼的数字折射出新时代的非凡成就:
这些成就让我们看到
①中国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发展质量
②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缔造者
③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④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③④
3.冀华中学九年级准备开展一次“模拟政协”活动,请选择一个最适合贴在现场的标语
A.做根本政治制度的坚定践行者
B.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C.充分协商、求同存异、画出最大同心圆
D.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4.道德与法治课上,冀华中学的同学们分享了广大中国青年在四个历史时期不同的青春誓言。这些青春誓言共同体现出
①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事准则 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③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 ④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带领下,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回答5-7题。
5.我国目前现行有效法律286件,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性法规-1.2万多件。一项项法律法规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经得起历史考验。这体现出
①我国每项立法都能得到全体公民的拥护 ②人民福祉需要法治保障
③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 ④国家发展离不开良法之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②③④
6.石家庄市就“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市域治理,助推法治建设”召开专家咨询会。下列选项与上述材料中体现的民主生活参与方式一致的是
7.某居民去办理户政业务,因异地往返不便一时难以提供相关证明。户籍民警主动告知该居民可以采用“个人承诺”的方式先期提交材料,后续由派出所联系有关部门进行核实,最终手续得以顺利完成。
北京市户证领域适用“告知承诺制”的情形中,承诺内容如下:
申请人所填写的基本信息、提交的所需材料真实、合法、有效、完整。
申请人愿意承担不实承诺的法律责任,以及告知的违诺失信惩戒后果。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诚信既是传统美德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利于依法执政
③公民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 ④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打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做饭、洗澡方便多了;出村路连上主干道,泥巴路变成柏油路,在村口就能坐公交;建基站,开通5G信号,直播卖农货,小山村连上大世界……近年来,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提升
①体现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 ②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③有利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④说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村超”即“乡村足球超级联赛”,这场以村民为主角的体育赛事引燃了乡村文化振兴“新爆点”,也使“村超”入围2023年十大流行语。“村超”的火爆出圈启示我们
A.要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B.需要健全保障体系,建设宜居宜业乡村
C.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强村富民 D.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描绘美丽乡村
10.芳华同学看到下面的资料卡后进行了点评,表述适合的是
①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②我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③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1.马克思说:“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材料描述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1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许多民间地理学者,涌现了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如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亚东偏纪要》《东三省舆地图说》、姚文栋的《云南勘界筹边记》、薛福成的《滇缅划界图说》等。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地理学研究兴起 B.官方关注边疆危机C.学习西方成为潮流 D.民族意识日益强烈
13.下表是《新青年》杂志在不同时段刊发的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的出现频率,其中某一时段出现的频率最高,其原因是
起止时间 文章篇数 “革命”一词出现的频率
1915-1918 770 0.78%
1919-1922 631 2.45%
1923-1926 128 25.14%
A.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B.新文化运动兴起
C.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国共合作的推动
14.对下图不同时期人民军队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的解读都正确的是
A.1927年到1931年人数不断增多,主要原因是工人阶级的参加
B:1931年到1937年人数逐年增加,主要原因是革命根据地的扩大
C.1937年到1945年人数迅速增长,主要原因是抗日战争的推动
D.1945年到1946年人数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
15.法学家许崇德曾在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活动中参与了选民登记工作,他回忆道:旧社会很多农民没有名字,特别是妇女,就叫“张家大嫂”“李家大妈”。怎么登记呢 于是工作队一边起名,一边登记选民,并发放选民证。很多四五十岁的人第一次在选民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这些旧社会的受压迫者第一次拥有了选举权这项重要的政治权利。他们选举出的代表最终参加的会议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6.右侧是 1957年上映的一部电影的主题曲,据此分析,“今年这里更美丽”的原因是
A.苏联开始援助我国经济建设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实施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出现公私合营的高潮
17.1984年,马胜利毛遂自荐,承包了石家庄造纸厂,成为“国企承包第一人”。他率先在国有企业打破“铁饭碗、铁工资”制度,并根据市场需求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使这家连年亏损的造纸厂在承包后当年便实现利润 140万元,之后经济效益连年攀升,这家曾经的亏损企业也一度成为全国明星企业。以上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果突出 B.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C.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企业活力
18.历史学家阿克顿说过:“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在民主化进程中,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政治妥协”的是:
A.《权利法案》的颁布 B.《独立宣言》的发表
C.处死路易十六 D.颁布《人权宣言》
19.□□和□□是欧洲大陆上的两个重要国家,它们在一战中分属两大军事对抗集团,一战后都参加了巴黎和会,二战中它们又再次交战。“□□和□□”应是
A.英国、德国 B.法国、俄国
C.法国、德国 D.德国、俄国
20.右侧是《义务教育世界历史地图册》中的一幅地图,能够体现该图所示军事行动直接目的的是
A.华盛顿会议的决定
B.雅尔塔会议的决定
C.《波茨坦公告》
D.《北大西洋公约》
21.中国外交部在 2023年11月宣布,对德国等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与此同时,赴德旅游观光的中国人数量也呈现增长趋势。中国游客的必备网红打卡地之一,就是著名的柏林墙遗址。导致柏林墙倒塌的历史事件是
A.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 B.纳粹德国的覆灭
C.欧洲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D.东欧剧变的发生
产业援疆,夯实发展根基;文化润疆,温暖万家心田;教育援疆,打造教育高地;医疗援疆,呵护一方健康。多年来,19个援疆省市及中央各有关单位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将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回答22-23 题。
22.上述材料表明了
①党和国家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②我国各民族形成了“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
③我国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23.新疆探索“海鲜陆养”模式,即通过一系列科技手段在盐碱地营造类似于海洋的生态环境,人工养殖海产品。这一模式将盐碱地变废为宝,探索出了一条发展新思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因地制宜活经济 ②科技助力促发展 ③制度创新促就业 ④资源利用赋新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中 國河南北京市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个小题,24题9分,25题10分,26题9分,27题12分,28题30分,共70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经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共7章60条,已于2024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材料一:漫画《织密立体“安全网”》
(1)结合漫画信息,概括“织密立体‘安全网’”的目的是什么 (4分)
材料二:
(2)某同学整理了《条例》中的部分信息,请你为两组信息分别拟定一个主题。(3分)
材料三:《条例》提出了监管机构、社会组织、政府、学校、企业、家长、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的社会共治模式。
(3)社会共治模式织就未成年人立体“安全网”,作为未成年人应做好哪些自护 (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带着亿万人民的重托,肩负着无比神圣历史使命,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将齐聚北京,共商国是。
晓丽同学搜集了一些图片做“两会”宣传板报,请你一起参与。
材料一:图解报告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坚持“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理由。(2分)图2体现了党和政府怎样的发展思想 (2分)
材料二:细究原因
(2)根据图片信息,探究取得上述成绩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三:面向未来
(3)“使命重在担当,奋斗创造未来”。作为未来的建设者,青少年应做好哪些准备 (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一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 ——摘自《中国土地法大纲》
材料二 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政权,建立了新中国,为根本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创造了条件。为了保证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共中央根据新解放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了分期分批次第进行的方法,将全国进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分成3批,每一批土地改革工作又大体分5个阶段进行。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村中到处是一派兴旺景象。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保证了人民的基本粮食需求,还增加了工业原料。农民购买力的提高,也为工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
—摘编自聂俊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成功原因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计算从提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到我国彻底摧毁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这一过程经历了几年时间 (2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上述过程中全国大陆得以基本完成土地改革(部分民族地区除外)的有利因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的主要目的。(3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日前,某中学九年级一班开展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历史潮流”主题研学活动。
【资源共享】有同学搜集整理了体现两部法令作用的相关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一 它的颁布保证了北部联邦在军事上的最后胜利,西部农民不仅踊跃参军,在前线英勇作战,而且还在后方努力生产,为北方军队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它的实施也遏制了奴隶制种植园向西扩展,大量廉价的、近乎免费的西部土地的存在,吸引东部的劳动力人口向西迁移,并有力地促进了西部的开发。 ——摘编自《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等资料 材料二 虽然被解放的奴隶既没有得到土地,也没有取得选举权,但是其积极意义是不容抹煞的,因为它一发表,马上就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南方奴隶成批地逃亡,他们纷纷来到联邦军队营地,要求参军杀敌。1864年,联邦军队中的黑人团队增加到166个,达到12.6万多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卷)》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两部法令的名称。(4分)
【思维共鸣】同学们研讨后发现:以上两部法令所采取的政策都有利于扭转当时的战局,有利于该国当时所面临的重大危机的最终解决。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这一重大危机的最终解决所体现的历史潮流。(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按照“面临的问题——采取的做法——取得的成效”的结构,举出一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顺应上述历史潮流的事例。(提示:所举事例中“面临的问题”,须是某个国家所面临的个体性问题,且所选的国家不得与材料一、二所涉及到的国家相同)(6分)
28.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30分)
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广大青年始终站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最前沿,在应对风云变幻的风险挑战中显示出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材料一 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 同胞起来呀!
——摘自罗家伦《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1)据材料一,指出青年学生“外争主权”的斗争对象。(2分)近代以来,青年成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青年学生此前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作出贡献的史实。(4分)
材料二 华北人民痛感华北的沦亡已迫在眉睫,广大青年学生对于时局的演变尤感关切。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涌上街头,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在北平学生的影响下,全国各地民众纷纷行动起来,形成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为将一二·九运动引向深入而建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迅速发展成为拥有2万余人的全国性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很快成为各地抗日救亡运动中的骨干力量。在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日当天,西安1万余名学生举行请愿游行,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在劝阻学生时,被慷慨陈词的学生们的爱国热忱所感动,于是在12月 10日、11日又两次向蒋介石进谏,重复之前的主张,但竟被斥为“犯上作乱”,张学良深感除发动“兵谏”之外,已别无出路。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2)据材料二,指出北平学生发动一二·九运动的背景。(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二·九运动对抗日战争走向胜利有哪些作用。(4分)
(3)依据上述材料,归纳青年学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3分)
材料三 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制订过程的几条信息,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4)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角度,说明爱国主义教育法诞生过程中蕴含的道理。(6分)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部分条款
(5)结合“法律链接”第一条内容,分析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必要性。(5分)
(6)在学习爱国主义教育法过程中,同学们认识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各方联动,形成合力。请你就爱国主义教育落地提两条可行性建议。(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