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执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遵循了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胜利;什么时候。离开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失败,就受挫折。……让我们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更加自觉的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摘自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
、《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
思考:“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
两个凡是”的实质是文革以来“左倾”错误思想的延续,继续推行会束缚思想。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相反,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
——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具有什么意义?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的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
材料1 城市居民的生活虽然有国家保障,但职工工资20年没有上涨,生活消费品凭票购买,住房严重紧缺,上千万知识青年、下放干部、知识分子和其他城市下放人员要求回城,全国城镇有两千万人等待就业,等等。
----《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9年4月5日)
材料2 据当时的资料,至少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许多农民甚至处在赤贫状况。这种境况,令许多直接接触农民的官员深感愧疚和焦虑。如安徽省全省28万个生产队中,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25%的生产队在40元以下。这意味着,安徽省4000万农村人口中有3500万以上的人吃不饱肚子!
----李向前:《旧话新题:关于中国改革起源的几点研究》
(2)“文化大革命”后的两年里,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未得到改善;
以上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2.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18)
主要内容 意义
指导思想
政治路线 思想路线 组织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放弃“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转折二:“左”倾——>实事求是
转折一: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转折三: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会议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七届二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27年
汉口
1949年
河北
西柏坡
1935年
遵义
1978年
北京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秋收时节发动起义。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重大问题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3.拨乱反正
时间 成就 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平反冤假错案 促进全党全国的安定团结,调动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开始形成。
1981年6月
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2年
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审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为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治国安邦总章程)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前提
改革的内容
根本目的
二、改革开放进程
二、改革开放进程
1.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阶段: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步推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使用权
经营权
所有权
集体
农民
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生产资料所有制没有改变
改变了生产经营方式: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变为包产到户,分户经营;
改变了产品分配方式:由平均主义分配变为按劳分配;
改变了组织方式:由人民公社变为乡、镇政府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阶段: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内容: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原因:政企不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作用: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了企
业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进程
1.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阶段:1992年以来 深化改革
(1)目标提出:
(2)深化改革: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国企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二、改革开放进程
1.经济体制改革
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v
2. 对外开放
目的: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二、改革开放进程
深圳
汕头
厦门
珠海
海南 
秦皇岛
天津
大连
烟台
连云港
青岛
南通
上海
宁波
温州
福州
湛江
北海
广州
珠三角
闽三角
长三角
环渤海地区
重庆
万县
宜昌
武汉
九江
塔城
伊宁
瑞丽
河口
东兴
满洲里
黑河
珲春
乌鲁木齐
拉萨
昆明
贵阳
长沙
西宁
银川
呼和浩特
长春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市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多层次 多渠道 多种形式
二、改革开放进程
1982年
1987年
1992年
1997年
2002年
2007年
中共十二大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课题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三大
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
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六大
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明确提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七大
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二、改革开放进程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促进深化改革
2001年
加入世贸
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000年
十五届五中全会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提出:
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
2.体系构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邓小平理论
(1)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2)内容:
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4)地位确立:
(3)意义:
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1997年,中共十五大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核心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阶段 过程 主要理论
首次提出 1982中共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初步形成 1987中共十三大 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成熟并成体系 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 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体系完整 1992中共十四大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最终形成 1997中共十五大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形成:
2.解决问题:
3.地位:
地位:
中国共产党始终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发展。”
——胡锦涛
(1)形成: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
(3)解决问题: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2)内涵
第一要义:
核心:
基本要求:
根本方法:
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4)意义: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地位确立:
2007年中共十七大,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
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内
改革
对外
开放
理论突破
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邓小平理论
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
课堂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1.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C.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人认为,责任制只是包干到户一种形式,包干到户就是“土地还家”、平分集体财产、分田单干。这一看法(  )A.肯定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B.主张恢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C.否定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D.忽视了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的事实
A
D
当堂检测
3.1984年11月,邓小平会见外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使我们对进行全面改革增加了信心,也给我们进行全面改革创造了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性质 B.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C.奠定了城市改革的基础 D.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4.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中国(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 B.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C.形成了全面立体的开放格局 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B
5.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党的会议 观点或论断
十二大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十二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三大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C.政府宏观调控不断强化 D.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
A
D
6.“与时俱进”要求观念、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  )A.阶级专政的学说 B.国家学说C.社会发展的学说 D.建党学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