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自由女神象征着美国人民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女神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着长袍,右手高擎火炬,左手紧抱一部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上面刻着宣言发表的日期1776年7月4日。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自由女神像是美利坚民族和法国人民友谊象征,表达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自由是美国的象征。
【课程标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
以及战争带了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
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认识欧洲的文化侵略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文化的双重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资料,探究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逐步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近代战争在客观上对不同文化的影响,培养家国情怀。
重构美洲文化
重构拉美文化
重构欧洲文化
重构亚非文化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战争:北美独立战争
战争:拉美独立战争
战争:拿破仑战争
战争:欧洲文化侵略
①多元融合
②考迪罗独裁
③经济依赖
①多元文化
②民主法治
③种族歧视
①摧毁封建制度
②民主、自由、法治
③独立(统一)
①中国:西学东渐,传承儒家
②印度:学西方政治,保留传统等
③埃及:学西方政治,保留传统
知识结构梳理
五月花号
独立战争前的北美文化
1492
哥伦布发现美洲
1607
英国伦敦公司建立弗吉利亚州
1619
19名黑奴被荷兰人贩卖到弗吉利亚州
1620
载有35名清教徒,14名白人契约奴和众多贫困者的五月花号来到美洲
到1733,英国共在北美建立十三个殖民地
二、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美国文化
①多元文化;②深受英国文化、清教和启蒙思想影响;
背景
特征
表现
1、独立战争前的北美洲文化。
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使来自欧洲的白人、非洲的黑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这块土地上;
②欧洲人排斥和压迫有色人种;
①多元文化;②深受英国文化、清教和启蒙思想影响;
③美利坚民族形成但种族融合少,存在种族歧视
①语 言:
②饮食文艺:
③基本精神:
④民族认同:
⑤文化弊端:
英语发展为美式英语;
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
白人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③美利坚民族形成但种族融合少
【思考】清教的主张与清教对美国的影响?
(1)主张:
①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所有信徒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
②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③提倡勤俭致富、勤奋进取
④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但最后的决定权在上帝(先定论)
(2)影响:
①对美国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成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②具有的强烈使命感,也影响了美国对外部的世界的看法,成为以后美国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之一。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美国文化
合作探究1:
材料: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加基督教的信仰,为了提高我们国王和国家的荣耀,我们飘洋过海,在弗吉尼亚北部开发第一个殖民地。我们这些签署人在上帝面前共同庄严立誓签约,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地能得到更好的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被认为是对这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合适、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五月花号公约》
强烈的使命感、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
爆发
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
建军
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
建国
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
胜利
1781年,在约克镇击溃英军主力
结束
1783年,《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转折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独立战争后的北美文化
背景 ①独立战争的推动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②1787年联邦宪法的颁布;
③联邦制共和国的建立;④启蒙思想的影响。
⑤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
特征 ①自由平等;②人民主权;③分权与平衡;④种族歧视。
表现 ①权力制衡 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②自由女神像 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美国文化
二、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美国南方的种植园
【2020全国Ⅲ】
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
A.赋予各州主权 B.恢复邦联制度
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教材P67页 1787年联邦宪法,使北美大陆出现了第一个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建立的联邦制共和国
权力制衡原则也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C
文化现象一:一个舞种
种类 起源 发展
伦巴 十六世纪非洲的黑人歌舞的民间舞蹈 在古巴得到发展
桑巴 欧洲白人音乐与非洲黑人音乐融合的产物 盛行于巴西狂欢节
恰恰 曼波舞(非洲和中南美洲文化的混合产物)美式Lindy舞演变而成 二战后风靡全美国
牛仔 源于黑人舞蹈和美国西部牛仔跳的一种踢踏舞 20世纪30年代风靡美国
拉丁舞
拉丁舞中蕴含了哪些地区的文化元素?呈现什么文化特点?原因何在?
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
多元性
族群多源
背景
特征
表现
(一)拉丁美洲独立前的文化
①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
②种族融合现象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拉丁美洲的文化以西、葡文化为主体、具有多元性
语 言:
文化主体:
宗 教:
文化符号:
偏远地区:
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拉丁舞;
印第安人保留传统,多神信仰、图腾崇拜。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拉丁美洲的主要语言;
③葡属巴西独立:
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建立了君主制。
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独立后的拉美文化表现
1822独立;
1889建立共和国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2.拉丁美洲文化
回顾:《纲要下》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玻利瓦尔是“委内瑞拉国父”被誉为“南美洲的解放者”
圣马丁是阿根廷"国父"
被誉为“南美洲的解放者”
海地革命领袖
杜桑·卢维杜尔
①法属海地独立:
1804年,法属海地独立,揭开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
②西属拉美独立:
在土生白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领导下,西属拉美殖民地
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建立了15个共和国。
①政治:欧洲殖民者的长期压迫和等级分明的政策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不满
②经济:拉丁美洲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③思想:启蒙思想在拉美的传播
④外部:法国大革命削弱了欧洲对拉美的控制;美国独立战争的激励和鼓舞
材料9 (拉丁美洲)独立的经济意义限于摆脱衰落中的宗主国的野蛮掠夺和落后统治,独立后却缺乏独立迅速建立民族经济的能力,经济依附性的状况没有改变……尽管革命后建立了十几个“共和国”,但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本质相去甚远。拉美独立运动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族独立运动的有利国际环境中出现的由落后的地主阶级占有成果的革命。
——摘编自张伟伟《美国独立战争与拉美独立运动比校研究》
2.拉美文化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二、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特征 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表现 ①颁布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存在;
②考迪罗 独裁权力形成,成为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追求法治、自由
独裁统治
经济严重依附于西方国家。
考迪罗(Caudillo):在西班牙语里原意是首领、头领。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在思想上传统天主教影响较大。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考迪罗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所以未触及大地产制度,是拉美经济发展的阻碍。长远来看,阻碍了拉美国家近代化的发展。
【总结】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元性,
那么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美国文化 拉丁美洲文化
相同点 不同点
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
种植园经济与黑奴贸易密切相关
对美洲印第安文化造成破坏
种族压迫和歧视长期存在
以文化融合为主
以血统融合为主(“混血社会”)
政治文化呈现权力制衡原则
政治文化形成“考迪罗”独裁权力
宗教文化多信奉新教(清教徒)
宗教文化多信奉天主教
英语为主要语言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为主要语言
12.在拉丁美洲文化中,既有印第安人在偏远内陆地区保留的传统文化,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也有欧洲白人的天主教,还有非洲黑人带来的音乐舞蹈等因素。对该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
B. 欧洲殖民者驱赶印第安人至偏远地区
C.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D.拉丁美洲文化与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相同
11.清教在美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它影响了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是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源于16世纪瑞士日内瓦
B.倡导自由平等、勤劳勤俭等
C.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D.宗教使命感是美国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之一
3.独立后的拉丁美洲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对其形成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各地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各异,文化上表现出的特征亦不相同
B.不同的种族构成使各地区的文化展现出了各自的特色
C.各地区地理、自然环境不同,导致了各自文化所具有的特色
D.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成为独立战争后拉美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经济:①北美地区资本主义发展,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②英国的殖民政策阻碍了北美的发展;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美利坚人”概念形成和完善的主要原因:
文化:①北美移民有着共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
②启蒙思想的传入和发展;
政治:①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展和胜利,促进北美民族的整体意识和国家意识发展;
②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联邦制确立。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的欧洲格局
拿破仑战争前欧洲政治文化特征?
1789年7月14日,法国民众攻占了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5)。称帝后的拿破仑不断进行着对外战争,他的军队几乎踏遍了欧洲大陆。
(1)拿破仑战争期间的文化:
(2)各国在抗法斗争中形成:
(3)欧洲政治文化基本精神:
用武力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
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意识。
反对封建专制;普遍追求民主、独立、自由、法治。
拿破仑战争(1803-1815)前欧洲政治文化的基本情况
拿破仑战争前,欧洲大陆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欧洲人的普遍信仰。
14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15世纪后期开始,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君主设法限制封建贵族的势力,力图建立强大的王权。但是这种加强了的王权仍然是封建性质的。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王权与特权,打破宗教禁铜,解放人们的思想。特别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法国大革命以前,已经不断扩散到欧洲以及美洲地区。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为欧洲的现代文明勾画了蓝图,成为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启蒙思想在早期的尼德兰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已经有所体现,并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2.欧洲文化重构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 继承
第二章 生前赠与及遗嘱
第三章 契约或合意之债的一般规定
第四章 非因合意而发生的债
... ...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
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545条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土地)所有权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自由、平等原则
保护私有财产
保障土地不受封建复辟势力的侵犯
保障资本主义自由买卖
【思考】《拿破仑法典》所体现的原则?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二、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许多国家编纂民法典的蓝本。
俄国
波兰
德意志
3.表现
①一些贵族青年军官于1825年12月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被称为“十二月党人”②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①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
②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沙皇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
1830年波兰华沙起义
1848年奥地利革命
【思考点】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政治文化出现哪些新因素?
1.政治制度:
2.政治观念:
3.阶级力量:
冲破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欧洲各国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
欧洲国家开始不同程度地争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斗争
(1)对内: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2)对外:民族民主意识的空前觉醒,反对专制制度,争取民族独立,要求实现国家统一
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强大,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拿破仑战争是1803年—1815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战争的总称,也可以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
法国在短期内,迅速崛起,雄霸欧洲,拿破仑战争引起了欧洲其他封建君主国的忌惮,纷纷组织反法同盟对抗法国,对外战争也激化了欧洲各国的民族矛盾。最终,拿破仑帝国走向败亡。
结合教材p68第一段思考:拿破仑是欧洲民族国家的解放者,还是侵略者?为什么?
战后文化特征:
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
战前文化特征: 封建专制统治
废除封建贵族特权
推行《拿破仑法典》
传播启蒙思想
解放者(革命性)
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不满,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侵略者(侵略性)
拿破仑战争
结合教材p68第一段思考:拿破仑是欧洲民族国家的解放者,还是侵略者?为什么?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天津望海楼教堂
近代上海圣约翰大学
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主要是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用传教布道、开办学堂、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渗透,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文化的侵略与征服,要比武力侵略与征服更容易达到目的。
1.文化侵略
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试图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去取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淡化后者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使其对于外族文化产生一种依赖感, 最终让后者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
目的:殖民
结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日本在大举侵入中国内地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中国的学校实施毁灭性破坏。……殖民奴化教育对中国孩子来说,如同噩梦。在东三省,中小学生要以日本名字自称,每天上课前向日本国旗致敬,遥拜日本国旗,学习日语。
——王向远的《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特征、方式与危害》
西方文化侵略的特点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侵略渠道具有多样性。 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 影响具有两面性。
传统文化的保留 外来文化的接受
中国
印度
埃及
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印度教、伊斯兰教;
种姓制度扮演重要角色
伊斯兰教;
阿拉伯民族的传统方式
①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②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①英国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②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
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4、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概况
【知识拓展】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
【知识拓展】近代反洋教斗争
①西方文化扩张往往伴随着侵略战争, 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
②文化扩张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
③要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加强文化交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不断发展完善自身文化!
④坚持文化自信、防止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思考:学习完本课,你对战争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怎样的理解?
1775年
1803年
1787年
1783年
1810年
1815年
1826年
1840年
1876年
1926年
1976年
美国独立战争
1787年联邦宪法
拿破仑战争
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欧洲的政治诉求
1840年以后,中国学习西方以自强
拉美独立运动
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权力制衡
时空坐标
18.明末清初与清末民初的两次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获准进入北京······尽管没有得到皇帝批准传教的正式文件,但却得到了事实上的默认。据统计,“在200年时间里,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共有456人······出版了成百上千部中文著作”,“其输之科学,有天文、历算、地舆、炮铳、水利及格物致知之学。”
——杨志文《耶稣会与西学东渐》
材料二 罗马教皇禁止中国天主教徒遵守中国政令习俗,比如“祖先崇拜”、“儒学崇拜”等。康熙帝对此批示:“今见来臣告示,竟是和尚道士,异端小教相同。·····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1700年,康熙帝宣布禁教,驱逐传教士。乾嘉禁教之后,清政府闭关锁国已成定局。“西学东渐”的星星之火终究未能形成燎原之势。
——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评述》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并指出此时“西学东渐'的星星之火终究未能形成燎原之势”的原因。
特点:持续时间长;带有宗教色彩西学传播以西人为主;以实用科学为主;受政治影响大;干涉中国内部事务。
原因: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基督教具有极端排他性(放弃对中华文化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华尊夷卑观念。
材料三(清末民初)由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各路人才在这里汇聚,不仅有众多兼通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教士,而且还有一批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从西译著作中,由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使当时处于惆怅的中国多了一份思考和选择。如严复先后翻译了《天演论》、《国富论》、《论自由》、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等,使梁启超、康有为等力主改革和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激动不已,似乎从中悟出了中国的某种道路。鲁迅知有新书《天演论》出版,便花了500文钱买了一本,读后顿觉眼界大开。鲁迅想以科学救国和他从事文学的唤醒民族的思想底蕴是完全一致的。
——陈敬全、朱新轩《上海在西学东渐中的地位和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较之材料一、二中“西学东渐”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新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新变化:中国人主动传播西学;传播西学由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思想层面。
影响: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影响了政治变革;影响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18.明末清初与清末民初的两次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获准进入北京······尽管没有得到皇帝批准传教的正式文件,但却得到了事实上的默认。据统计,“在200年时间里,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共有456人······出版了成百上千部中文著作”,“其输之科学,有天文、历算、地舆、炮铳、水利及格物致知之学。”
——杨志文《耶稣会与西学东渐》
材料二 罗马教皇禁止中国天主教徒遵守中国政令习俗,比如“祖先崇拜”、“儒学崇拜”等。康熙帝对此批示:“今见来臣告示,竟是和尚道士,异端小教相同。·····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1700年,康熙帝宣布禁教,驱逐传教士。乾嘉禁教之后,清政府闭关锁国已成定局。“西学东渐”的星星之火终究未能形成燎原之势。
——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评述》
材料三(清末民初)由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各路人才在这里汇聚,不仅有众多兼通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教士,而且还有一批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从西译著作中,由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使当时处于惆怅的中国多了一份思考和选择。如严复先后翻译了《天演论》、《国富论》、《论自由》、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等,使梁启超、康有为等力主改革和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激动不已,似乎从中悟出了中国的某种道路。鲁迅知有新书《天演论》出版,便花了500文钱买了一本,读后顿觉眼界大开。鲁迅想以科学救国和他从事文学的唤醒民族的思想底蕴是完全一致的。
——陈敬全、朱新轩《上海在西学东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并指出此时“*西学东渐'的星星之火终究未能形成燎原之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较之材料一、二中“西学东渐”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新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思考点】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1)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强大。他们要求争取更多的权利,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2)民族民主意识的空前觉醒,反对专制制度,争取民族独立,要求实现国家统一。
(3)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欧洲国家开始不同程度的争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斗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