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三轮热点——乡村振兴课件(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历史三轮热点——乡村振兴课件(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高考历史三轮热点复习
冲刺高考
2024
热点 乡村振兴
目录 Contents
03
17
7
Page
1
2
3
4
热点
解析
知识链接
典例分析
典例解析
21
5
4
真题悬链
PART 01
热点解析
【热点链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状
自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以来,中国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土地由原来的集体所有转变为家庭承包。这一举措解放了农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生产的快速发展。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分散到了每个农户手中,这导致土地流转成本较高,部分农民不愿将士地流转出去。这就限制了土地流转的规模,使得农业生产规模化难以实现。由于承包地的规模不断缩小,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面临了诸多困难。
农民收入和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部分地区农民收入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了贫困问题。而一些农民在承包地不足以维持生计的情况下,开始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有人建议:政府可以出台更为灵活的政策,鼓励土地流转,降低流转成本,提高流转效率;承包地规模整合。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民进行承包地规模整合,通过土地整治、土地流转等方式,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针对目前农村现状,国家已经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并成立了专门的部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以及制定了《乡村振兴促进法》,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但已经被视为当前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之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解决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地区、城乡、社会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通过振兴农村、农业和致富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乡村振兴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即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问题。此外,乡村振兴还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以及构建属于农民的经济系统,使农民成为经济的主人。
乡村振兴还涉及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等方面。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生态宜居则是关键,要保护好农村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乡风文明是保障,需要通过文化建设引导农民树立良好道德风尚。治理有效是基础,需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乡村社会“散”的问题。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乡村振兴
农村目前现状
乡村振兴
明确目标任务
立法保障
乡风文明是保障
治理有效是基础
产业兴旺是重点
生态宜居是关键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
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
树立良好道德风尚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
全要素生产率
乡村振兴
PART 02
知识链接
从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织
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集体耕作;千耦其耘
封建社会: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看图说史】
从土地私有到土地公有制
建国初土改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三大改造期间,农民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1956年土地公有制确立。
【看图说史】
从吃大锅饭的人民公社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58年“人民公社化”
1978年以来,试点到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集体劳动
吃食堂
农民喜获丰收
【看图说史】
【思考】从以上图片信息可以得出那些认识?
1、中国历史上从集体劳作到“一家一户”为单位劳作受生产力发展或生产关系的调整影响。
2、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3、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与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
4、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分不开。
【看图说史】
【知识链接01】小农经济
1、含义: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生产主要为了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的经济模式。
2、产生
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条件: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简单的性别分工);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地位: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知识链接02】中国古代农民依附关系的松弛
1、国家政策的影响:封建社会前期,封建国家实行如“编户齐民”等户籍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以保障国家的赋役征发;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把农民附着在土地上。
2、赋役制度的变化,有利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如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一条鞭法赋役征银;“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等。
3、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知识链接03】近代史上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土地路线:依靠贫农、 雇农 ,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 半封建 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 土地所有制 。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红军战争的胜利。
2、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既减轻农民辅导,又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解放战争时期:
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影响: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其独立地描述是指在广大乡村区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农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地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在历史形成的二元社会中,城市不断现代化,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居民不断殷实,而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农民数量多,解决起来规模大;二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三是中国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
“三农问题”
农村问题
1、农村土地问题
2、基层治理问题
农业问题
1、粮食安全问题
2、农业政策问题
农民问题
1、农民素质问题
科技文化素质
卫生健康素质
实行道德素质
民主法制素质
农民增收问题
持续增长缓慢
城乡差距扩大
PART 03
典例分析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乡村社会治理是一种整体性治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与村民群体共同参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科举制度等国家制度和宗族制度、乡规民约等乡村社会自我管理机制相结合,贯穿于乡村社会治理的过程之中。但乡村社会管理归根到底还是人治,正所谓“礼治有余而法治不足”。户籍、宗族制度带有专制与等级的色彩, 乡村治理更多的依靠经验与传统。
——摘编自沈费伟《传统国家乡村治理的历史脉络与运作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社会乡村、治理的特点
【答案】(1)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专制与等级色彩浓厚;依赖传统经验。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 德国快速发展为工业化国家,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成为国家主体居民。为了遏制乡村的边缘化趋势,重现乡村生机,捍卫乡村传统,乡村重振运动再次展开。首先,针对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情况,德国政府建立移民委员会,用租赁地产方式增加中小农户数量,推进农村居民点建设,强化乡村吸引力。1886-1919年,仅普鲁士就为移民建立了4.5万个配备住宅和畜舍的小农场。其次,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景观的破坏,发起以保护乡村自然景观为中心的“家乡保护”运动。各邦政府成立“自然纪念物保护”委员会,限制乡村地区工业污染,在德国形成了以保护乡村自然景观为目标的“自然纪念物”“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三级体制。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乡村重振运动的历史考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实施“乡村重振运动”的背景及特点。
【答案】(2)背景:德国完成统一;工业革命的开展;政策法规的引领。
特点:政府重视;中央(联邦政府)与地方(各邦政府)的管理有机结合:重视乡村生态建设。
材料三 2023年10月11日下午, 习近平来到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习总书记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
——摘编自2023年10月11日习总书记在江西婺源考察时讲话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德国的乡村治理模式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答案】(3)启示: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做好顶层设计;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乡村本土优势。
PART 04
真题训练
1、(2023浙江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时间 农村合作医疗相关史实
1955年 农村合作医疗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兴起
1976年 全国90%的行政村(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1979年 《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发布,拉开了改革序幕
1980年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
1991年 国务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改革
2003年 国务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
2008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加新农合人口超8.1亿,参合率达到91.5%
2016年 国务院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曲折但成效显著
②农村合作医疗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兴起
③政府主导搭建起覆盖全国农村的医疗保障网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已健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A[详解] 根据材料“1980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加新农合人口超8. 1亿,参合率达到91. 5%”可知,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曲折但成效显著,①符合题意; 1955年农村合作医疗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兴起,而不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兴起,②不符合题意; 1991年国务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新-轮改革, 2003年国务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说明政府主导搭建起覆盖全国农村的医疗保障网,③符合题意; 2016年国务院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已健全中“已健全’说法过于绝对,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
2.(2023湖南卷)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华社宣传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买了拖拉机,是-种肯定,也释放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继续延续的信号,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的是土地的使用权,非所有权,排除A项;当时我国并未实现农业机械化,排除B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2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海南卷)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 1912—1927年 B. 1927—1937年
C. 1949—1956年 D. 1978—1992年
【答案】C
【解析】 材料“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体现了当时婚姻习俗的简化和开放性,破除了古代封建迷信、习俗,由此可断定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材料中陪嫁耕牛、耕种庄稼这一现象来看, 当时人们对土地比较重视,这是因为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土地,积极性提高,也可能是因为3大改造后,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拥有对土地使用权,因此耕种土地的积极性较高,综上可断定材料现象最可能出现于1949- 1956年, C项正确; 1912 -1927年、 1927 -1937年的中国还处于旧中国时期,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新婚姻习俗,排除AB项; 1978- 1992年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 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不大可能出现只陪嫁耕牛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北京卷)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陆续展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程( )
A. 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B. 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C. 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D. 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村村通"工程,即在农村发展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这有利于加强农村和农村以及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有力的推动了城乡- -体化进程,A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1978年到1983年,材料不涉及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排除B项;三线建设的时间是20世纪60 ~ 70年代,目的是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材料和三线建设无关,排除C项;社会主义改造早在1956年底就已经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2重庆卷)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这里说的“新”是指它( )
A.改变了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 B.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
C.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
【答案】C
【解析】农村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是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其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故选择C。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专业户”这一新生事物是在其基础上出现的,并未改变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故排除A。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并未改变土地所有制,故排除B。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排除D。
6. (2022江苏)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1975年桂东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这反映了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故选A项;材料仅说明当时桂东县支持杂交水稻的试种,不能说明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且这一时期仍处于“文革”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环境对杂交水稻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仅说明桂东县积极支持杂交水稻的试种,并未说明实现了粮食自给,故D项错误。
7.(2022山东卷) 如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答案】D
【解析】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下降,这意味着农业产值相对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制1993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这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一步推动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占比格局变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逐渐上升,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相对下降,D项正确;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并不会导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1辽宁卷)1980年国家农委的一份农村调查报告中写道:“‘尖头户站,滑头户看,老实户气得不愿干’的现象没有了”,“‘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的一年到头打疲劳战的现象也没有了”。这反映出
A. 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 B. 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变
C. 农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D. 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时期,说明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A项正确;题干内容与农村社会风俗无关,排除B项;这一时期尚未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排除C项;人民公社制度取消是在1984年,排除D项。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