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课件)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中国古代史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时空观念:立足时空观念,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01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通过史料,理解北宋时期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民族关系的特征;理解宋辽、宋夏议和的原因;分析评价澶渊之盟对民族和平与发展起到的作用。
02
家国情怀:认识我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03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
2022年课程标准
思考:与唐前期相比,北宋的版图发生了什么变化?
北宋与辽、西夏等政权并立
时空观念
目录

契丹族与党项族

辽与北宋的和战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契丹族与党项族

契丹族与党项族
01
契丹族:
(1)
概况:原居辽河上游 游牧→农耕、冶铁、纺织…
契丹人引马图
材料:相传有神人乘白马……有天女驾青牛车……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 ——《辽史》
(2)
政权:
建立时间
10世纪初
建立者
都城
耶律阿保机
上京
(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国号

耶律阿保机
复原扮演图
契丹文字
契丹货币:天朝万岁
契丹瓷壶
(3)
措施: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思考:仔细观察以上图片,你觉得契丹的文化和中原的文化有关联吗?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史料实证
契丹发型
契丹铜镜
契丹髡发型样式
史料实证
契丹百工酿酒图
契丹武士
史料实证
02
党项族:
(1)
概况: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羌族的一支,唐朝时,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2)
政权:
建立时间
11世纪前期
建立者
都城
元昊
兴庆府
(今宁夏银川)
国号

元昊
西夏符牌
(3)
措施: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西夏货币
西夏文字
西夏铜印章
西夏开科取士的考场
史料实证

辽与北宋的和战

辽与北宋的和战
01
背景: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北部屏障,直接导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
时空观念
02
概况:
(1)
宋太祖: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2)
宋太宗:向辽发动数次战争→失败→防御政策
(3)
宋真宗:辽大军大举攻宋,威胁都城开封→澶州之战→打退辽军→议和
时空观念
教学视频:澶州之战
宋真宗
寇准像
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
史料实证
03
澶渊之盟:
(1)
时间:1005年
(2)
内容:
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钱物。
《辽史》等书记载:
宋遣李继昌请和,以太后为叔母,愿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守存……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
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
史料实证
(3)
影响:
积极:①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②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消极:①宋每年给辽钱物,增加了老百姓负担;
②对北宋来说是屈辱。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01
战争:
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双方损失都很大。
教学视频:宋夏和战关系
02
议和:
(1)
时间:公元1044年
(2)
内容:
(3)
影响: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
积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消极:增加北宋负担。
庆历和议的签署使宋夏两国间的冲突暂告停止,西夏民众也因此得以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图为西夏生活场景的复原图。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知识拓展:宋与辽、西夏的互市
史料实证
辽(游牧文明) 北宋(农耕文明)
输出商品
种类
漆器
茶叶
瓷器
粟(小米)


农业产品、手工业制品、奢侈品等
矿物
香料(进口)
骆驼
丝织品
牲畜和土特产品等
宋辽输出商品对比表
史料实证
辽(契丹)
916年
北宋
960年
西夏
1038年
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似乎是气魄很大,但是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

(契丹)
西夏
北宋
时空观念
课后练习
1.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秦半两钱 唐开元通宝 契丹货币 西夏货币
A.冶铁技术的进步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抑商政策的演变 D.中外文化的交流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和所学可知,少数民族的货币样式和汉族政权的样式相同,反映了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影响,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的加强,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的货币材质为铜。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要体现民族交融,未体现抑商政策的演变,排除C项;题干材料主要体现民族交融,未涉及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课后练习
2.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于1005年缔结的盟约。该盟约( )
A.使辽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 B.完全消除了宋辽之间的民族隔阂
C.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D.促进了汉族与党项族友好往来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澶渊之盟”和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钱物。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C项正确;澶渊之盟签订后宋给辽钱物,所以没有“使辽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排除A项;澶渊之盟的签订并没有完全消除了宋辽之间的民族隔阂,排除B项;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签订,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课后练习
3.下图反映的主题是( )
A.民族政权的对峙
B.中外政权的纷争
C.民族隔阂的消除
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宋夏议和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榷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反映的是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民族政权的对峙,不是题干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的政权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矛盾,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出民族隔阂的消除,排除C项。故选D项。
课后练习
4.西夏统治者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模仿汉字创制“方块文字”,命人翻译了大量的汉族书籍,对俘虏到的汉人一律重用,这些措施使西夏的社会生产有所发展。这些措施体现了( )
A.澶渊之盟推动西北地区的发展 B.少数民族与汉族一直和平相处
C.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 D.少数民族学习中原的生活方式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还模仿汉字创制了‘方块文字’,命人翻译了大量的汉族书籍,对俘虏到的汉人一律重用”可知,西夏统治者重视学习汉族文化,表明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使西夏的社会生产有所发展,C项正确;澶渊之盟是辽(契丹政权)和北宋之间的和议,排除A项;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有战有和,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生活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