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感受法治建设的艰难历程,了解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增强对我国法治建设的信心。2. 通过了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点,明白西方法治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领会国家法治建设应立足于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理念引导法治建设,以理性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3. 知道依法治国已作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增强法治意识,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生活。4. 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法律思想,并在生活中学法、懂法、敬法、守法、用法,积极宣传法律知识,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二、核心素养1. 法治意识:培养学生对法治的理解和尊重,包括法律的权威性、公正性、平等性等观念。2. 公民责任:强调公民在法治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如遵守法律、参与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秩序等。3.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对法律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的能力,鼓励他们思考法治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4. 社会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建设的社会实践,如法律宣传、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行动力。5. 历史意识: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演变,认识法治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素养。6. 全球视野:将我国法治建设置于国际视野中,比较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法治经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7. 创新精神:在法治建设中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法律制度和实践的创新意识,推动法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些核心素养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进行培养,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参与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具体的教学实施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学段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细化。三、教学重难点(一). 重点-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马克思法治理论基础(法的产生、本质与特征)。- 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1.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重点在于理解中华法系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特点,包括其对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的重视,以及与中华文化的紧密结合。2. 马克思法治理论基础:- 法的产生:重点是理解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法的本质:核心在于把握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法的特征:关键是理解法具有国家强制性、普遍性和规范性等特征。3. 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重点在于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如法律体系的完善、司法制度的改革、法治观念的普及等。这些重点内容对于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二). 难点- 法的本质。- 法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 法的本质:这一难点主要在于理解法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受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这需要深入分析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因素对法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2.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这一难点需要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要探讨党的领导与法治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解决这些难点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相关理论,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法的本质和依法治国的理解。同时,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这些难点。四、教学方法(一)、议题式教学法。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以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对议题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一个或多个具有争议性、开放性的议题。学生围绕这些议题展开小组讨论、资料查阅、观点陈述等活动。通过交流和争辩,学生不断深化对议题的理解,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 激发学生兴趣:议题通常具有现实性和争议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2. 培养思维能力:在讨论和探究中,学生需要分析问题、提出观点、反驳论证,从而锻炼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3. 增强合作精神: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要求学生相互协作、交流沟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4.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需要主动查找资料、整理观点,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5. 深化知识理解:通过对议题的深入探讨,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实施议题式教学法时,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议题,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和探究。同时,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二)、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是一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深入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下是合作探究法的一些主要特点和实施步骤:1.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小组成员应具有不同的能力和特点,以促进多元化的思考和合作。2.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让小组共同探讨和解决。3. 合作探究:小组成员通过讨论、资料收集、实验等方式,共同研究问题,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互相支持和协作。4. 成果展示:各小组将探究的结果以报告、演示、作品等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5. 交流评价: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分享成果和经验,并对其他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提问。6. 教师指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支持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合作探究法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学生可以拓宽思维、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合作探究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和思考。在教育教学中,合理运用合作探究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五、教学过程1. 导入- 展示视频列表:《法治中国》。《法治中国》是中央组织拍摄的六集政论专题片,全片共分六集,分别为《奉法者强》《大智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上)》《公正司法(下)》《全民守法》。该片自2017年8月18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并在融媒体平台同步推出。- 提问: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你们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什么看法呢?。-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2. 新课教学- 教师讲解中华法系的起源和发展。- 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中华法系的相关知识。- 教师讲解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点。-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教师讲解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成就。-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享自己的感受。3. 课堂总结-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 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后的练习题。-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和成就的信息,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