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说课稿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说课稿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说课稿
一、教材
各位老师、专家好!我将说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第二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第 1 课时,主要是要让学生知道“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这个关系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和评价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二、说课过程
第一部分:依据课标说理念
2017 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求学生经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在课程内容上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根据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对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可以说,科学探究时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节的教学不仅要介绍实验结论,更重要的时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方法,逐步培养起物理思维。因此,教学设计从生活实例入手,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基于观察提出猜想,师生交流探讨方案,创新实践评价分析,基于收获延伸拓展等环节,利用实验和多媒体等手段,以问题的方式涉及悬念层层深入诱导学生去思考。
第二部分:结合课标说教材
探究性实验是高中物理新课程中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正式探究性实验,实验安排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之前,对学生来说,比验证性实验难度要大,课程标准对本节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
的关系,所以对本节教材主要做以下两点分析:
从教材前后联系来看,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节学习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认知过程的必然,这节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基础,所以本节课实验能否成功对于下一节的学习非常关键。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课涉及到控制变量法,是高中物理常用的方法,所以更要好好把握。
第三部分:联系内容说学情
知识储备:学生已经完成了运动学、和相互作用以及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学习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技能储备:在运动学中练习和使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及摩擦力中滑动摩擦力大小的等实验的探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第四部分:依据学情,联系教材,确定目标
物理观念:能用图像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会分析导致实验误差的原因,提出减小实验误差的措施。
科学思维:理解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科学探究方案,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科学探究:能完成“探究加速度与力、物理质量的关系”实验;能设计实验方案,有控制变量的意识;能根据数据形成结论,会分析导致误差的原因。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实验的设计和实施中,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求真的物理态度。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重 点:理解实验原理及设计;能根据实验方案完成实验,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难 点:根据探究方案完成实验,运用对比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分析导致误差的原因。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导入法 实验探究法 交流讲授法
学法:实验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
三、实验器材
改进方案一:附有定滑轮的长直导轨、小车、光电门两个、数字计时器、细绳、钩码、10mm 挡光片等
改进方案二:附有定滑轮的长直导轨两个、小车两个、带有刻度尺的长直导轨、细绳、钩码等
四、紧扣教材说思路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本节课伊始,我让学生观看“摩托车、赛车与战斗机、飞机的巅峰对决”的录像,为课堂创设一种亲切、宽松的氛围,是学生意识到物理问题源自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而后针对“巅峰对决”的结果,我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影响加速度的因素,从而确定本节课需要研究的物理量,也就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视频录像的直观性,渲染了教学氛围;创设学生熟悉的认知情境,从战斗机、摩托车、赛车三者加速快慢对比中初步感受加速的相关因素,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环节:基于观察,提出猜想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利用空载货车和满载货车进行对比,比赛小汽车和家用小汽车对比。利用实验体会:学生用力吹乒乓球和橡胶球,对比两者运动。
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形成三者间的定性关系,并渗透探究多个物理量间关系时,运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提出猜想:加速度与质量、力有关。
确定通过“控制变量”进行探究的主体思路,回顾多种测量方法的同时,为后续方案设计创设了开放空间。
第三环节:师生交流,探讨方案
根据课本实验原理,改进实验
环节四:创新实践,原理解析
原理分析:
如图,不计小车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
保持两车质量相同,判断物体的加速度 a 与合力 F 的关系:
两小车同时从顶端释放,测得相同时间,甲、乙位移分别为 x甲 , x乙
即物体的加速度之比与物体所受合力成正比
保持物体所受合力相同,判断物体的加速度 a 与质量 m 的关系:
即物体的加速度之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五、实验反思
(一)实验创新:
以课本实验为原型,采用细线连接两个小车,同时释放,当绳被拉直时,辆车同时停止,有效保证了两车运动的时间相同。
采用本实验不需要测量物体受力,把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转化为测量物体位移即可,有利于实验的掌控,减小误差,同时有利于学生操作。
实验采用的轨道自带刻度,无需使用刻度尺测量,减少了因刻度尺使用不规范带来的实验误差。
利用细线连接小车,不需要用夹子夹小车,而因为惯性造成位移偏大的实验误差甚至错误。
(二)实验优点:
1.对课本实验改进,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3.实验原理依托于运动学,知识点跨度小,减少涉及的知识点,降低难度,学生易于接受
4.实验现象明显,过程易于操作
5.可以为定量实验提供准备
(三)实验不足:缺乏直接的定量探究
六、实验效果评价
1.学生在本次创新实验和实习中,掌握了各种实验设备、实验原理和方法,学会了数字化仪器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2.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实习和实验中的应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重视认知,技能,情感等多种目标的协同达成,促成整体教学目标的推进,注重阶段性目标和方向性目标的有机结合。
七、基于收获,延伸拓展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参考案例 1,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定量分析。留有思维和技能拓展的空间,课后实践增加体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